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工信部酝酿千亿产业基金 “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

更新日期: 2014年01月20日 作者: 张斌 王文婧 来源: 经济观察网 【字体:
摘要:2013年岁末,国务院出台了化解“过剩产能”的指导意见,各部委打出一套“组合拳”,频频出招。这其中,“走出去”将成为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重要一步。 工信部也正在组织研究建立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产业投资基金,一旦成型,其规模将达千亿。

  2013年岁末,国务院出台了化解“过剩产能”的指导意见,各部委打出一套“组合拳”,频频出招。这其中,“走出去”将成为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重要一步。

  商务部更看重“海外投资”这一方式,商务部一位官员表示:从时间周期看,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缓解。所以要积极主动地创造外需,加快中国产业资本“走出去”,积极推进“产能输出”战略,不仅可以缓解内部供需矛盾,也必将为中国的全球化发展带来更大收益。

  他还透露:“下一步,海外投资的总体方向会走向备案制,会分类别、分企业性质来处理。不过敏感地区和行业仍不会完全放开。”

  工信部也正在组织研究建立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产业投资基金,一旦成型,其规模将达千亿。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的王健分析:“工信部提出了‘四个一批’,即,‘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从目前情况看,四个一批对于化解产能过剩确实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通过走出去转移产能仍存在较大空间。”

  “企业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渠道。”他说。

  王健说,在走向备案制的这个过程中应该避免通过其他渠道增加新的审批,事实上“审批取消和下放”2001年就开始了,十几年过去,真的下放了几百项,但新增的也不少。

  怎么看“产能过剩”?

  中国曾出现过两次“产能过剩”,分别是1996~1999年和2005年前后,大家普遍认为,与前两次“产能过剩”不同的是,本轮“产能过剩”是重工业部门的普遍过剩。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主要产能过剩行业有:钢铁21%、汽车12%、水泥28%、电解铝35%、不锈钢60%、农药60%、光伏95%、玻璃93%。

  王健说,产能过剩是一个宏观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是相互对应的。人为地测算往往出现偏差,应该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

  事实上,“产能过剩”并非中国独有,当年,美国马歇尔计划和日本制造业产能输出正是依靠产能释放,保持了美日经济系统的平衡。

  在王健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政府有关部门经常是低估了实际消耗量的。

  2002年4月,《关于制止电解铝行业重复建设势头的意见》预测2005年电解铝年需求量550万吨相比,过剩了130万吨。而实际情况是2005年中国电解铝产量是781万吨,消费量774.85万吨。

  2003年11月,《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预计到2005年底将形成3.3亿吨钢铁生产能力,大大超过2005年市场预期需求。实际情况时,2005年钢铁产量3.5亿吨,消费量为3.4亿吨,产能4.3亿吨。检测结果显示:对两年后产能预测值比实际消费量低3%。

  2005年11月,《关于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同样存在“严重低估”的情况。

  当然,与以往不同,这一次中国经济正在减速换挡,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本轮产能过剩很难单纯依靠持续的高增长而化解。但这只是一半。王健说:“另外一半是我们怎么看,这实际上是中国主动寻求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一种战略,所以对于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应该特别担心。”

  另一个方面,从全球看,由于不同国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别巨大,某些行业的产能在一国可能显着过剩,但从某一国际区域来看并不过剩。

  比如,中国2009年产磷肥1386万吨,过剩无疑,但由于越南、菲律宾等国缺乏磷矿资源,而中国出口又存在成本优势,若将中国及东南亚、南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磷肥产能并无过剩。

  王健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球经济正在复苏的进程中,关键是外需一旦好转之后,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如果准备充分,实际上外面吸收产能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走出去”障碍

  “产能过剩”是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当本国产能超过产品需求峰值时,长期产能过剩问题就会出现。面对产能过剩问题,美日等国都曾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以治理。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6000美元,企业对外投资的诉求日益强烈。按照联合国贸发组织全球跨国经营指数衡量,中国尚无一家真正拥有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的跨国公司。

  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存在巨大空间。“但是,企业要想走出去还有着重重障碍。”王健说。

  第一是国企“走出去”,面临很大风险。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一旦“走出去”项目失败,企业管理层将难辞其咎,所以企业动力不足。第二企业“走出去”涉及层层审批的问题,例如外汇的批准,企业想“走出去”的时候是个机会,审批结束可能已经不是机会了。第三是缺乏资金,产能过剩的行业最大特点就是供大于求,造成价格下跌,这些企业盈利能力很差。

  根据最新资料,2013年1-11月份,虽然钢铁业扭亏为盈,但是其主业仍是亏损,所以让它们“走出去”没有资金,现在融资的渠道又不是很顺畅。

  第四点是中介的介入,没有相应的中介,自己去找合适的机会面临很大难题。

  而且中国的企业收购这些企业之后,又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团队。

  王健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区域重点应该是东盟这些周边国家,首先它们是新兴国家,增长比较好,也有需求;第二他们的一些设备、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确实需要中国企业进去。

  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目前政府事中事后的监管仍然较为欠缺。

  前述商务部官员则认为目前用企业“走出去”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国内的海关协调,因为一些二手设备运输到国外涉及到通关问题;第二是在海外,由于潜在的环保问题,很多目的国都很反感中国企业去投资,“这是我们自己需要注意的问题”。他表示。

  千亿基金

  王健说,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钱从哪里来”?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需要尽快设立支持过剩产能向海外转移的专项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优强企业“走出去”。

  按“投资但不控股,引导但不干预”的原则,通过国家直接注资参与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设立,同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产业投资基金。

  王健认为可以通过财政发债等方式有效利用外汇储备,作为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这不仅有利于避免政府直接投资而面临较大的支出压力,同时也为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渠道。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不用研究企业去哪投资,跨国性企业都有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研究全世界哪有机会,所以企业自身是最敏锐的,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政府需要做的是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他说,“至于基金的规模,不能太少,否则一两个项目就把资金耗竭了,规模应该在千亿以上。”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