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利好:京津冀将建设1333公里城际铁路
“疏解要跟京津冀协同发展密切相连,协同发展一定要创造条件为疏解提供服务,特别是交通一体化的问题。”3月7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北京团开放日上表示,预计“十三五”期间将建设1333公里的城际铁路,正在建设中的城际铁路将从交通方面形成京津冀的一体化。
北京市委市政府明年底搬到通州
李士祥代表在回答记者有关北京交通治堵的问题时介绍说,北京现在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72万人,机动车达到562万辆,平均拥堵指数5.7,交通治堵是一个关乎公众利益的问题,一定要公众的广泛参与,一定要依法进行。
李士祥代表表示,北京要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带动人口疏解,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正在建设中。“明年年底,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已经决定搬到行政副中心办公,同时要带动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部门搬到行政副中心办公,这样可以带动40万人的向外疏解。当然,这有一个时间的持续。”
通州是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李士祥代表表示,同时,北京还规划了3个新城区,包括大兴区、顺义区、昌平区。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也将承接北京功能的向外疏解。“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的调整,产业疏解出去,人口整个的就业情况也要发生变化。”
李士祥代表说,到去年底,北京疏解了220个区域性的批发市场、79个工业企业。“产业的疏解必然带动人口的调整,坚持北京的房地产开发控制,北京的房地产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变的,控制房地产开发就是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京津冀城际铁路将建1333公里
“疏解要跟京津冀协同发展密切相连,协同发展一定要创造条件为疏解提供服务,特别是交通一体化的问题。”李士祥代表表示,去年京津冀打通了一批断头路,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与中国铁路总公司一起还成立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有限公司,提出要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预计“十三五”期间将建设1333公里的城际铁路。
“交通治堵就是综合施策,我们定了一个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构建现代化的交通综合体系。”李士祥代表说,围绕现代化的交通综合体系制定了十大重点任务,首先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还有停车、智能化的管理等。到2020年,北京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5%。其中,今年北京就确定了46项与交通相关的工作,包括建设微循环、打通断头路等。“在加快地铁建设方面,今年北京的地铁建设里程虽然不是最多,但都在中心城区里,可以缓解五环以内的拥堵问题。”
北京不会草率提出常年单双号
关于机动车拥堵费和单双号限行问题,李士祥代表坦言,“拥堵费不是为了收费而收费,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行为,更多的是从降低小汽车的使用强度这个角度认真进行研究,但并不意味着3月份就会出台,研究论证是有程序的,而且研究论证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针对关于单双号限行问题,李士祥代表表示,“这是很复杂的问题,现在的单双号是在两个前提下实行的,一个是当遇到重大国事活动的情况下,另一个是在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实行的。”李士祥代表表示,“今年先把极端天气这事研究透,极端天气在北京到底是多长时间,有没有规律。坦白讲,是有规律的。”
李士祥代表说,北京除了人多车多之外,还有两个和南方不同的显著特征,一个是北京北部山区、半山区占61%,此外北京常年降雨一般不超过500毫米。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导致北京会出现极端天气。遇到极端天气时,机动车到底怎么停,怎么限?应急预案最近又在修改,而且请环保部、环保专家、气象专家进一步论证。“在极端天气到来的时候,先停国一、国二、国三这样的车,把小轿车排在这个之后,大排量污染的先停。直白点,不会草率提出常年单双号,首先解决重大国事和极端天气这两个问题,看一看效果如何,再进一步研究。”
京津冀三地医保对接已开始研究
谈到京津冀教育、医疗一体化问题,李士祥代表表示,京津冀三地已经做了规划,教育和医疗都对接了这个规划。此外,对接也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那就是北京和河北共建的燕达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都与燕达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有11家医院与其建立了协作关系。根据统计,每天来北京看病的外地人初步统计是13万人,23%来自河北,这个统计还不包括随同人员。“所以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公共服务的三地协同发展。”
李士祥代表还表示,首钢疏解到曹妃甸,是北京疏解的一个重点企业,也是国家钢铁行业的一个重点企业,现在正在研究北京托管曹妃甸医院。而且,现在西城区正在研究小初高配套学校在曹妃甸落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产业功能、行政功能疏解,与之配套的教育医疗也将随之进行配套疏解。“现在正在研究京津冀三地医保的对接问题,比如燕达医院的医保还没有完全同轨,这就涉及许多体制、政策方面的问题,我们将不断进行探索,相信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如果教育办分校的话,也会遇到资质互认、职称晋升问题,也将通过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