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度去衡量
——记河南省建材工业总公司前总经理齐俊华
说起齐俊华,在水泥界,起码是在河南省水泥界,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学选矿出身,在水泥行业经营了大半辈子,其专业触角却涉及到建材行业的方方面面,盖过房子、炼过钢,做过水泥矿山设计,也主持过水泥厂设计与改造;探究过河南省石灰岩的构造和分布,也担任过省建材工业总公司、省建材工业协会的管理者。发表的论文,从工艺到设备,从矿山到窑尾,从节能到低碳,从理论到实践,洋洋洒洒,包罗万象,似一部水泥工业的百科全书。其职业生涯,因不断接触新的体验和挑战而呈非线性发展,居于庙堂不失潇洒,放达江湖不失体统,他迈出的每一步,都记录着他特有的足迹。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福祸相依
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处于台风中心的京城也并不平静,本该1966年毕业的齐俊华,滞留在北京建工学院已有两年。什么时候才能分配?什么时候文革才能结束?巨大的问号像一根粗粗的绳索,紧紧地捆绑着毕业生的心身。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前途、命运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超先验的体会带给他们的只是困惑和彷徨。分配的那一天终于等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 漫卷诗书喜欲狂”,只有杜甫的诗句才能够描绘他们从“软禁状态”上升到“放逐状态”的心境。齐俊华被分到位于河南省淅(xi)川县的建材608矿,是一家开采蓝石棉矿的企业。淅川县在何处从未听说,蓝石棉为何物更一无所知,看着他那张布满狐疑的脸,负责分配的老师说:“608矿是保密单位,只有你才有资格去!”齐俊华明白,所谓“有资格”,是指他的出身好。
其实,齐俊华的家庭并非“三代挖煤做马牛”的贫困底层,他出生在河北昌黎的一个富商之家,社会动荡导致的不确定性,让他的家庭变数之大,始料不及。父亲半生经商,把东北的粮食卖到内蒙,再把内蒙的皮货卖到东北,两点之间“吃和穿”的互补性,成为家庭财富膨胀的源泉,日积月累,渐成昌黎首富。然而,九一八事变,不但断了父亲的经商之路,家中细软、存款,亦被日寇悉数所掠。几乎是一夜之间,齐俊华的家,从富甲一方的商贾,蜕变为家徒四壁的贫农。父亲至此一病不起,直到1946年病逝。家境困顿,三个哥哥先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那个惯于阶级分析的年代,贫农加军属的家庭背景,使齐俊华因祸得福,成为新生政权“可以依靠的对象”。如今,他却又因此被分配到一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世事弄人,莫过于此。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存。老子的至理名言是永恒的真理。福祸相依,不过二十几岁的齐俊华已经经历过两次。
608矿
608矿所在地河南省的淅川县,是个不为人道的地方。但现在要提起另一个名字,肯定家喻户晓,那就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横跨鄂豫两省,库区主要分布于淅川县和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陕西、湖北省相邻。境内北、西、南三面环山,形成西北突起、略向东南倾斜的马蹄地形。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其中蓝石棉储量居全国第一,这是608矿落户于此的原因。蓝石棉有强耐酸耐碱性,是净化有毒气体唯一的天然纤维材料,对滤除0.1—1微米的有毒粒子、放射性尘埃十分有效,因有重要的国防意义而成为战略物资。齐俊华这才明白这个深山小矿何以成为保密单位,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无形中冲淡了初来时的失落感,孤独感。
淅川县地处偏僻,不经国道,不通铁路,人称河南“小西藏”,当然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608矿矿长头一次进山,就是骑马去的。世事沧桑,春秋时的淅川却是楚国的发祥地,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800多年的历史,有400多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曾孕育了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后汉书》)、思想家范缜(《无神论》)等历史名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北方十三省市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荆紫关古镇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距淅川县城75公里,有“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位于荆紫关北部白浪街中心的三省界碑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游人至此,无不投足一试。 作家贾平凹的家乡商州,与此地交界,在他的小说中,有几部是以此地为故事背景的。他在《白浪街》一文中这样描写荆紫关:“荆紫关确是商州的边缘,确是繁华的地面。似乎这一切全是为商州天造地设的,一闪进关,江面十分开阔。黄昏中平川地里虽不大见孤烟直长的景象,落日在长河里却是异常的圆。”白浪街在他的笔下则是另一番景象:“这街叫白浪街,小极小极的。这头看不到那头,走过去,似乎并不感觉这是条街道,只是两排屋舍对面开门,门一律装板门罢了。就是这条白浪街,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相交,三省交结,界牌就是这一块仄石。小小的仄石竟如泰山一样举足轻重,神圣不可侵犯。”
今天写起淅川,笔下当然轻松了许多,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借力发展旅游业,已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全国生态示范县。 当年的淅川,却是山河表里,幽深险峻,形容为“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并不确切,实际情况是“风吹草低见野兔”,人迹罕见,野兔子满山跑。
608矿正在筹建中,筹建小组成员有:地质部副部长,轻工部副部长,建材局副局长,608矿矿长,足见上层对此矿之重视。齐俊华的到来,自然是难得的人才,让矿领导大喜过望,求之不得,屁股还未坐稳,各种各样的工作,无论份内份外,统统归到他的名下。首先是基建,包括矿山道路测定,建筑施工,供水供电系统设施安装……,似乎上了大学,便知天下事,会干天下活。齐俊华的专业是选矿工程,挖坑尚可,盖房却力有不逮,又无人请教,只有边干边学,既然是赶着鸭子上架,只能是硬着头皮顶住。
文革时期的工程项目,通常是边设计边施工,齐俊华知道,一味蛮干并不符合工程本身的规律,偏离范式有可能会出事故。基建部门对工程的管理,主要是对工程技术、质量、工期、安全等项工作的管理;各种项目赋予了齐俊华不同的身份:土建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虽然尚无职称,工作内容与责任却是工程师级别。身份的疏离又使他时刻保持着警惕和清醒,养成了寻根问底的习惯。为了克服项目“先天不足”的弊病,齐俊华总结出几个要点: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认识,加强对一线工人的管理;组织施工,努力抓好工程质安管理;沟通信息,强化项目成本控制; 采取措施,做好施工机械防护; 加强施工控制,提高工程质量;加强施工管理,实现标准施工。
谨慎着,仔细着,惊悚着,认真着,在几个身份中来回切换,每个项目都是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他都小
心翼翼、有惊无险地走过来了。
基建项目完成了,下一个工作是进设备。那时是计划经济,所有设备都统一由国家调拨,为了争取时间,尽快拿到设备,齐俊华做了常驻北京的代表,“守株待兔”,在北京一等就是两个月。等待,是用耐心丈量时间的心理行为,历尽望眼欲穿、望穿秋水的煎熬,设备终于按时到厂。
蓝石棉工业品位为1500克/立方米,并按四级划分,其中一级品的纤维长在20毫米以上,四级品的纤维长在0.7—2.5毫米,其他二、三级分别为5.5—20,2.5—5.5毫米。不同级别,价格差异很大,一级产品每吨40万元,四级不过区区5万元。事情就摆在那儿,不须动员,齐俊华当时就确定了自己的工作方向:搞选矿提纯。他在学校学的是选矿工程专业,所谓选矿,是利用矿物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借助各种选矿设备将矿石中的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分离,并达到使有用矿物相对富集的过程。专业学习已在运动的喧嚣中渐归寂寥,在这个偏远的矿山里,他又重新燃起了学习的欲望与渴求,在知识的迷宫中寻找自我,以融入新的环境,定格自己的位置。他看了大量有关资料和书籍,写下一本本的学习笔记:蓝石棉生产工艺及技术路径分析;蓝石棉主要生产设备;蓝石棉各种生产方法及利弊对比分析;蓝石棉技术开发注意要点及应对策略等等。他的笔记即全面又精到,切中肯綮,体现了“以通驭专”的学术精神。人立后凡事举,这些知识,也成为他日后在河南省地质考察中发表独到见解的支撑,进而明确了河南石灰岩的分布区域。此乃后话。这是一个时代洪流与个体心灵碰撞的故事,远避人世的荒山,太多的景物都无人光顾,路,可以自由行走。
经过不懈努力,他提交了蓝石棉选矿工艺研究报告,成功自制了仿德高方筛及分选筛等设备,制定了兰石棉的企业标准,确定了兰石棉的选矿工艺,还为武汉理工大学编写了“非金属选矿—兰石棉篇”。生产线开始运转了,结果是顺理成章:十万分之七纯度的蓝石棉品位同黄金,一年可生产四、五吨,产值近200万,那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200万。
矿上本来就没有几个大学生,提纯项目的成功大大提升了齐俊华的“重要地位”,在领导和员工眼里,他是个能人,成立汽修、机修车间,让他担任车间主任,车间的龙门刨床、进口车床、铣床等设备的安装、调试均由他一手操办,同时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不懂汽车专业,他买来吉林大学的教科书,看了两个月,弄明白了再给员工讲课。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年代,这一举措不啻有“除尘”、醒脑之效。他与员工的交集,最终都化入了书稿中。
或许是蓝石棉产品过于单一,矿里计划制造拖拉机前桥,所谓“多个产品多条路”。前桥为钢铸件,钢从何来?研究决定自力更生,自己炼钢,这个任务又落到齐俊华肩头,被任命为铸钢车间主任。学水泥的干冶金,608矿的这种“倒逼机制”,他已经领教多次了。齐俊华腾清了一个仓库,辟为炼钢车间。浇铸钢铸件需要型砂模具,做木模要考虑钢铸件的收缩率,化验室要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以及原料来源、中间检查、成品等过程中的碳、锰、硅、硫和磷等元素的分析,诸多事项都需要他先学习,再消化,最后指挥调度。当时,他已是机修车间主任,白天管机修,晚上炼钢铁,至两三点。回家后吃碗面,睡上一觉,第二天照常上班,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炼钢为何要在晚上?夜晚是低谷电,一可节约电费,二可避免电力不足影响生产。齐俊华自己也说不明白,这充沛的精力从何而来?也许是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其他;也许是骨子里天生的那股冲劲儿,一种非理性的荷尔蒙分泌;也许是“倒逼机制”下人体潜能的集中爆发。三个月后,炽热、耀眼的钢水奔涌而出,1500度高温的炙烤,让齐俊华感到收获的喜悦与极度疲惫后的晕眩。那时尚无“多元化发展”概念,无论制造前桥的出发点如何,领导的思想还是超前的,只是有点“冒进”,淅川并无铁矿,长期以往,用什么炼钢?幸而1980年后蓝石棉矿外迁,否则钢厂的废渣、废水、废气,污染了这块人烟罕至的圣洁之地,南水北调的立项都成了问题——此为笑谈。
这就是齐俊华的魅力,一个愿意主动学习的人,一个愿意接纳各种知识的人,一个努力在不同的身份中开拓成长空间的人,一个放飞自己,向往高度的人;他一直在学习,将自己的知识与工作的诉求相匹配,不拘泥已有的过往,在创新中继续自己的价值。
时间为蓝石棉矿唱了一曲挽歌,随着文化革命的结束,治国理念的嬗变,经济格局的转型,蓝石棉矿也不可遏制地衰落下去。1980年,齐俊华离开了这座生活了十多年的大山,临走前的几天,为他饯行的干部、员工络绎不绝,他吃了一家又一家,末了,还有虚位以待的。两手相执,泪眼相望,何时再能相见?文革时代,偏激、虚妄的革命口号占据了多数人的主流思想,而未能在情感、宽容、温柔、敦厚等方面留下多少空间,但人存活于世,依然需要爱。齐俊华挥手一别,悲伤了整个矿区。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自信与创新
1980年,齐俊华调到了郑州省建材研究院,第一个项目是负责七里岗水泥厂的矿山设计。从608矿到水泥厂,他又做了一次“跨界”行动。做了十几年的“山里人”,世俗的钝锉磨蚀了不少性格上的棱角,但那股迎难而上的劲头丝毫不减,那是沁入骨髓,溶化在血液中的。走出相对封闭的大山,他有一种急于释放的紧迫与冲动。
为了尽快掌握矿山设计,熟悉水泥厂工艺,齐俊华跑了半个中国,走访了南方十家水泥厂:华新,海螺,南京,英德,昆明……查阅地质、矿山、采矿的设计图、报告书和方案说明。白天去工厂,晚上看兰图,共看了500多张。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编写的《水泥石灰岩设计手册》,他一连看了三遍。这是齐俊华在608矿“倒逼机制”下养成的“拼命”习惯,它揭示出一个秘密:掌握一门知识,或是说专业、技术、技能、技巧,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是:忘我。不是指每天要付出多少小时的学习时间,而是指奉献于此所需要的贯穿一生的忘我境界。
这个境界,引导他进入了水泥矿山领域。
七里岗水泥厂可研报告原委托南方一家设计院所做,矿山远眺,形似卧牛,可研报告要求从牛脖子处开采,初期开采量太大,将大大影响矿山后期的使用。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齐俊华敏锐地看出原方案的疏漏,他改为从牛屁股处开采,量小,且有一层高镁层,可和高品位矿石按1:3比例搭配使用,保证石灰石氧化镁含量在3—3.5%,有效延长了矿山的使用寿命。七里岗水泥厂后改由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设计,工艺部分推倒重做,但全部采用了齐俊华的矿山方案。
第一个设计就得到专家的认可,齐俊华平添几分自信。
1983年起他担任规划室主任,负责全省建材工业的规划工作。要做好规划工作就必须研究资源、研究生产工艺、生产力布局、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措施等。其中,七里岗的矿山设计无形中打开了齐俊华的思路。河南省水泥工业为什么发展缓慢?按现有说法,根源在于石灰岩矿资源匮乏。河南省的地质构造真的缺乏石灰岩吗?由此入手,齐俊华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为此他跑遍了全省的大中型石灰石矿山,研究全省的基岩地质图、大地构造图。
通过地层层序分析,他认为,在华北地台区域内河南省煤炭均以石灰岩为基底底板。即石灰石与煤炭互为近邻,在有煤的地方,如有出露必有石灰石矿山,应在煤炭产区附近进行石灰石矿山资源的找矿和勘探工作;在有石灰岩出露的山前平原也必有煤炭储存,煤炭和石灰岩互为找矿标志。依此推断在华北地台区域内的广大华北、东北地区,一般有石灰岩出露的地区,均应具备煤炭的成矿条件,故石灰岩应是煤炭的找矿标志。
也就是说,有煤的地方就有石灰石,反之,有石灰石的地方就有煤。此判断适用于华北、东北广大地区。河南省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出露矿山是煤矿、石油、磷矿、石膏、滑石、高岭土、铝土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石灰岩矿山的山前断裂破碎带拥有丰富的中、深层地下水,为上述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
搂草打兔子,不但找到石灰岩和煤碳资源的互邻关系,也顺手还找到了与石油资源的互邻关系:奥陶系山前广阔平原地层有石油储存构造,换句话说,没有煤的地方,只要有凹陷构造,就可能有油,濮阳、南阳油田即是。据此推测,周口地区应有石油资源。
综上所述,他撰文建议:在河南,煤炭开发较早、较快,电力、交通等条件较好,煤炭产区必有石灰岩出露。在煤炭产区勘探石灰石资源并建设水泥厂,使水泥厂的建设具有靠近煤炭、交通、电力等有利条件,具有煤炭、电力、水泥三位一体发展建设的优势。
齐俊华的地矿理论是开创性的,在采矿、选矿方面有独到见解,为河南省水泥工业和能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被硅酸盐协会评为优秀论文。同时他撰写了河南省建材工业六五、七五、八五发展规划,推动了诃南省建材工业的建康发展,规划中的鹤壁水泥厂、确山水泥厂顺利建成;他编写的“河南省建材工业国土规划”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1986年齐俊华调任计划规划室主任,水泥设计所付所长。
1975年齐俊华曾借调到省建委,参加平顶山水泥厂的设计;由于工作出色,厂领导希望他留任矿长兼党委书记,但调动未果。十几年后,该厂又要进行技改,他被任命为平顶山水泥厂一线技改负责人,但厂领导对此尚有“保留意见”:矿山专业与水泥工艺的距离如何弥补?该厂属半干法立波尔窑熟料烧成工艺,窑尾4x24米加热机是系统主机设备,也是此次主要改造内容。改造方案设计由日本一家设计院承担,省院配合。齐俊华等技术人员仔细校阅了日方图纸,居然发现了七十余处错漏;3x9米生料磨,因有一破二破,台产达48吨,属全国最高。产量虽高,但仍不能达到设计要求,首先是倒风,投产十余年来,车间内一直是乌烟瘴气;查看原因,原来是闭路磨机装了开路磨机的隔仑板,闭路磨机隔仑板缝隙大,开路磨相反,隔仑板缝隙小,故而磨机通风不畅,循环不好;更换隔仓板的同时改造磨机衬板、改造提升机、螺旋铰刀、钢球筛等,产量提高至60吨,超额完成原计划52吨的任务。一线改造后,年产量由30万吨提高到45万吨。项目改造成功,也改变了老厂长对齐俊华“不熟悉工艺”的看法,指名二线改造必须由齐俊华做设总。二线年产45万吨,改造后一、二线合计要达到90万吨。原改造方案,是把一线联合储库从200米加长到300米。齐俊华认为,原来适应生产30万吨水泥的联合储库,加长后要增加两台生料磨、两台水泥磨及两倍以上的物料才能满足生产90万吨水泥的需要,根本不可行,同时粉尘太大,环境恶劣。他建议把两台水泥磨改成生料磨,新建水泥制备系统。据此做了可研报告、施工图设计,二线改造效益良好,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牛刀小试,连战连捷,基础来源于齐俊华多次“拼出来“的知识积累和工作实践。齐俊华虽然是第一次做矿山、水泥厂设计,但知识的底座是相通的;知识积累的最终结果,是量变为质,知识转化为智识,而智识中最重要的是价值判断,具有这种判断能力的人,才是具有高度的人。文科也好,理科也罢,这条路径是共有的。
从设计到管理
1992年,齐俊华调到省建材工业总公司任总经理,从生产一线的工程师,退居二线当管理者。选择收敛自己的激情,缩小自己的领地,回归自己的性情,本身就是一种变易,但并非是逢迎潮流的趋时而变,而是审时度势后的自我更新。
建材总公司原是建材局,后因改制,建材、冶金合并为冶金建材所,留下来的三四十人成为总公司员工,事业单位变成企业部门。齐俊华可谓是临危受命,接手时,公司人心涣散,外债累累,回款不力,濒于破产。原因在于上几任领导,以公司为“家”,不分时段的吃喝,不分公私的报销,如此“慷慨”之下,公司很快就“有其名无其实”了。齐俊华一查账本,尚余四万元;再查,尚欠外债四万,等于一分钱没有。
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齐俊华硬是在空空如也的锅里生出了大米。第一天上班,他就宣布了一项政策:凡给公司要来欠款者,为公司赚来利润者,10—20%归个人;一下子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当年回收欠款一百多万。第二年,举办全国建材商品交易会,主办单位:国家建材局,河南省政府;承办单位:河南省建材工业总公司。展览会轰动四方,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省长马忠臣均给予了关注,国家建材局杨志远付局长参会。公司赚了120万,每个员工都涨了工资(此前没涨过),招来了十多个大学生,死气沉沉的总公司,第一次有了笑声,有了生气。
干专业,他是无坚不摧的闯将;做管理,他是纵横捭阖的帅才。
单纯的物质刺激终不可持久,对此齐俊华头脑很清醒,为长远计,他决定把总公司改为省建材协会,职能多了,路就广了。
成立协会后,每年会费收入为40-50万;把公司大楼的空房出租,收入50万;又揽下了标准砂专营权,每千吨砂可赚五、六百元,加上代售标准砂试验站的设备等等,有了这几项固定收入,协会的工作运转自如,他再也不用整天为员工的工资发愁了,齐俊华不由得长吁一声,竟生出一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感慨。
这些事,说起来容易,写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无比。举办一次会议,要经过多少道程序?收回一项专营权,又要花费多少次周折?一种计划与市场相混杂的经济形态,一个利欲至上的混乱环境,许多事情需要了解、协商、沟通的正面进攻,但也需要人脉、情义、甚至利益互换的侧面迂回,否则,必将一事无成。时光进入到新世纪,齐俊华退休了。时间的推移,年龄的渐长,激情迟早会渐渐消散,而此时需要的,则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厚积薄发。在退休后的十八年中,他先后被反聘担任河南省建材工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总工、济南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同力水泥公司、嵩基集团水泥公司技术顾问等,齐俊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春,他的人生事业达到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他主持、参与了同力公司、嵩基集团及省内十几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的设计评审工作,其中较重大的改进建议有:
1.建议新乡同力将首建5000吨生产线从预留的一线石灰岩厂址移刭备建二线的黄土质厂址;把造价2000万元直径60米的熟料库改为造价1000万元直径40米熟料库,以后同力各条5000吨生产线熟料库直径均为40米,达到了节省投资、加快建设进度的目的;
2.洛阳同力原选厂址南面是山,西面是战备设施,东面是沟,北面是铁路和大片村庄,为此建议选择了现场宽敞、相对远离村庄的新厂址。同时建议废除占用农田的废石堆场方案,用废石填平深沟,将主矿山与备用矿山连为一体;
3.为嵩基集团水泥生产线选定山顶厂址,节省耕地,节省投资;根本性地修改了某院的总图方案。
齐俊华根据其服务新型干法水泥设计、建设、生产十八年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在中央和地方刊物相继发表了近三十多篇文章,省建材协会汇编为《水泥技术论文集》出版;同时还编写了14项可行性研究报告:8项旅游业项目;4项学校类项目;2项经济类项目;撰写了河南省水泥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河南省非金属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河南省建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郑州市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密市建材工业发展规划等专著。
资本的威力
“六五”期间,在安阳、焦作、新乡、鹤壁四市同时争建4000t/d生产线的竞争中,鹤壁市脱颖而出。“鹤壁水泥”项目由国家投资60%,省市投资40%,拟“七五”末开始建设。受建设周期的长期拖累和投资体制的变化,鹤壁水泥投资高达6.6亿元,一期2000t/d生产线建成即成为全省水泥行业的亏损大户,2001年亏损额竟高达6000万元。
为了弥补一线亏空,鹤壁水泥厂决定建二线。齐俊华应邀为厂顾问。预均化堆场征地的消息还未及宣布,一夜之间,原来厂区外的空地竟变成了坟场。个中原因不说也明白。厂外征地遇阻,齐俊华建议在厂内挖潜:石灰石堆场布置在碎石库旁;在电站北部建煤均化堆场,用在辅料皮带廊上部再架设一条输煤皮带的办法,把煤堆场与煤均化堆场联接起来。仅此两项就节约土地八十亩。二线整个投资最终仅在两亿左右。
他用自己的智慧,制止了一次变相敲诈,而在利益面前,群体人性出奇一致的卑劣指向,却让他深感震惊、悲哀:低下的人性该如何制止?
自2004年起,河南省拉开了新型干法水泥的建设热潮,截止到2008年底,共建成6000t/d生产线1条,5000t/d生产线27条,2000-3000t/d生产线21条,1000t/d生产线20条,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达到6723万吨,水泥计算能力9604万吨,新型干法水泥占全省水泥总量的比重达到97%。作为河南省建材工业协会主要领导人之一齐俊华积极堆动全省机立窑的关闭工作、积极倡导和堆动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
欣欣向荣的河南水泥行业,带给齐俊华喜悦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
2009年,他发现河南水泥项目核准和建设已处于失控状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熟料产能将达到8000万吨,水泥总产能将达到1.5亿吨,河南水泥将处于严重过饱和状态。产能过剩,危机四伏,他马上投书,建议从2009年开始:(1)停止全省水泥项目的核准工作,除已批准的项目外,各地不再规划、开工建设新的新型干法生产线;(2)已批准的待建项目,建议缓建或停建;(3)水泥项目不再列入招商引资和以水泥项目为主的战略合作内容。(4)采用税收、供电、质量监控等综合手段,坚决控制整顿质量低下和无证生产的中小型粉磨站。他呼吁各重点水泥企业要负起社会责任,减少或杜绝水泥熟料的外卖数量,减少粉磨站水泥对水泥市场的冲击;以不亏损为目标,限产保价。对于重点扶持的企业集团,在用电、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整合力度,进一步提高集中度,加快集团化运作步伐。重症下猛药,这些建议至今对全国的水泥行业不无补益。
然而,水泥行业象匹脱缰的野马,谁也拉不住它的羁绳,几条建议又徒奈其何?在资本面前,人性、理性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力。鹤壁二线的征地和河南水泥业现状,带给他一次次的感慨与无奈。但这仅仅是诸多类似事例中的两例。从乱象丛生的表层透析其背后深层的社会肌理,方能找出症结,走出乱象。什么叫“热”?就是全民在生活方式上没有找到定位,所以很容易被某种潮流、风气所煽动。以功利为主要取向的改革,会把人心引导到追求物质利益的方向上去,从而进一步加剧人心的混乱与迷惘。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
实现自我
面对齐俊华这样一个多面、多元、多识的“通才”,限于篇幅,其人其事,实在无法一一记述。诗人穆旦曾说过: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齐俊华无意于描述中国工业发展的“宏观叙事”,他心中所记挂的,是“微观构成”——从河南省地质构造到回转窑操作曲线;从铝酸三钙的多重性质到提高风机运行效能的方法,从非中低温焚烧处置垃圾到水泥粉磨站的建设与治理,他从一个狭小的专业通道,辟出了一个广大的生命空间,不以清高、乖张欺世,更不以学术的象牙塔自保。这些从实践得到的真经,有着产业化流水线的丰富肌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捕捉,对于技术的追求和感受,使他完成了抱朴守真心灵的回归。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