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建材行业:加速构筑三大水泥战略区

更新日期: 2007年09月27日 作者: 李 沫 来源: 证券时报 【字体:

    昨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3233.HK)在上海举行了南方水泥成立新闻发布会。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南方水泥董事长宋志平表示,中国建材的发展战略是以重组、联合的方式推进区域水泥的发展,南方水泥是中国建材第二个水泥战略区域发展的主导,公司第三个水泥战略区也正在筹划中,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对外公布。

 

  整合方兴未艾

 

  目前,中国建材已经形成两个水泥战略区域,一是淮海经济区,中国建材于去年6月和今年4月重组了淮海经济区第二、第三大水泥企业徐州海螺和泰山水泥,目前拥有24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近期公司还将继续整合淮海经济区内的优质企业,使其产能规模达到3000万吨;二是东南经济区,通过南方水泥用三年时间达到1亿吨规模。宋志平透露,第三大经济区已经在酝酿之中,预计年底可公之于众。

 

  福建是南方水泥在东南经济区发展的省份之一,但在目前的发展战略中,南方水泥对福建地区的发展规划提及甚少。宋志平表示,中国建材集团目前是福建水泥(600802)的第二大股东,持有其7.88%股份,这是中国建材与福建水泥的纽带,中国建材在整合资源中将充分利用母公司在水泥行业中的存量资本。而根据南方水泥的发展规划,目前主要集中做浙江市场,随后拓展江西、湖南,福建是其下一个整合的目标,在福建的整合工作会尽快开展。

 

国内水泥企业重组进行得如火如荼,外资也不甘寂寞。近日高盛6亿收购浙江红狮水泥25%股权,据悉马来西亚的杨忠礼水泥也将在浙江进行收购。中国水泥协会会长、南方水泥名誉主席雷前治表示,水泥是充分竞争的行业,欢迎外资加入中国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外资的进入,国内的水泥企业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与之抗衡。如海螺水泥已从200多万吨的水泥厂发展成为600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而南方水泥更是世界水泥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在6个月内组织了30家企业,注册开始就达到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与国际大公司相比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南方水泥以浙江为核心

 

  南方水泥主要辐射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南所在的东南经济区。从目前与南方水泥达成合作意向的企业来看,大部分都来自浙江企业。而就在925,中国建材集团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先期战略合作重点以整合浙江水泥产业为主,浙江政府将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中国建材集团在辖区内的水泥产业战略重组等给予支持;中国建材集团将在2010年前投资50亿元,用于发展浙江建材工业;并逐步提高浙江水泥产业的集中度,提升其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档次。

 

  中国建材为何如此青睐浙江市场?宋志平表示,浙江是水泥大省,大部分由民营企业投资,去年产能接近1亿吨,分散在200多家中等规模以下的企业中,并且98%以上都是新型干法水泥。近几年由于投资过度分散,浙江水泥行业的整体效益并不高,需要对分散的民营资本进行整合。因此,南方水泥将浙江作为发展的核心市场,并由此向东南经济区的其他地区扩张。“中国建材组建南方水泥,就是要做浙江的水泥龙头企业。”他对此相当肯定。

 

对于南方水泥在东南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宋志平表示,浙江主要是进行联合和组织结构的调整;江西、湖南、福建要继续建设新型干法水泥,在存量上做增量,通过增量的扩张达到技术结构调整的战略目的;上海则主要作为水泥消费市场,不会加大水泥生产。

 

    区域垄断者?

 

  “重组、联合”是中国建材在国内水泥行业整合中的战略定位,中国建材总裁、南方水泥总裁曹江林强调,“我们的整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兼并、收购,而是在专业、负责、尊重、互让基础上,通过联合重组区域水泥企业取得规模,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通过市场协同抑制恶行竞争,通过管理改进降低成本,通过资本市场体现价值。”

 

  宋志平也强调,南方水泥不会形成区域的垄断者。去年四省一市的产能为2.5亿吨,经过未来三年调整,总产量应该在3亿吨以上。南方水泥的目标是三年达到1亿吨,在四省一市的占有率大约在30%。他同时表示,中国建材作为央企背景的公司,目的不是对哪个区域形成垄断,而是通过适度集中,与行业竞争者形成良性竞争关系,促使国内目前严重偏低的水泥价格趋向合理。

 

另外,宋志平表示,南方水泥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上市计划,中国建材何时回归A股也尚无时间表。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