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水泥行业:双刃考验后迎来新机遇

更新日期: 2005年07月09日 【字体:
    受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我国水泥行业进入史无前例的发展时期。自2002年起,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先导,一批批新生产线相继高速建成投产。然而至2003年,不到1年时间里,超负荷现象就开始显现,我国水泥行业呈现出局部过热的状态。
 
  2003年和今年年初,国务院两次下发关于遏制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以及对其进行重点清理的通知。到目前效果如何?水泥行业泡沫是否破灭?是否已经恢复常温?
 
  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水泥行业根本就不存在泡沫之说,更谈不上什么泡沫破灭。而且国家发改委即将出台的新产业政策将放宽对水泥行业投资的限制。”
 
  水泥投资热是局部过热
 
  2002年,我国水泥产量飞速提升。一些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在谋划兴建水泥项目的同时将单线产能大幅提升,从以往的2000—4000吨/天,提高到5000吨/天以上,大大加快了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据统计,2002年华北地区共生产水泥9249万吨,人均年生产水泥625千克,如京、津地区的人均年生产水泥达到了722千克。而世界水泥界公认的指标为,高速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均年水泥消耗一般在500千克左右,而我国远远超出了这一水平。
 
  到了2003年,我国水泥总产量达到8.13亿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以上,当时,全国处于在建、设计阶段的大型新法水泥项目将近170个。今年一季度,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创记录的101.4%,如此高的投资增长率主要是由浙江、江苏和皖南等地区带动的。
 
  雷前治说:“这些地区的大小厂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把投资收回来,开水泥厂就像是印钞机。”从而导致各种资本纷纷涌入水泥行业,热火朝天的景象背后是盲目跟风、盲目决策和投资,特别是当国家紧缩投资的信号发出后,这些企业出于本身利益的考虑,抓紧时间上项目、抢进度,要赶在中央“关门”前挤进去。
 
  另外,一些工业领域和行业过多投资如房地产开发的供过于求,许多企业过多地借贷投入形象工程,成本高而收效低,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过多投入了某些项目等等,导致钢铁、水泥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过分需求。
 
  加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承办奥运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城市化建设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工程、世博会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全面展开,全国各地交通、仓储、房地产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温,也极大地拉动了水泥的需求。
 
  为此,雷前治认为,水泥行业的投资热并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局部过热,但带来的影响是全局性的。
 
  宏观调控犹如双刃剑
 
  新投资体制带来新机遇
 
  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水泥行业一方面新建项目被叫停或缓建,另一方面行业发展所需资金也受到了严格控制,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今年1—5月,水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101.4%下降到55.3%;全国水泥总产量3.4亿吨,增速明显放慢。由于政策的压力,水泥企业不仅大部分新项目投资得不到批准,流动资金贷款也受到影响。
 
  在日前召开的“调研在建水泥项目情况座谈会”上,很多水泥企业的老总感言,今年以来,身处一线的水泥在建项目不仅切身感受到宏观调控遏制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好处,也确实品尝到了国家政策执行部门“一刀切”政策所带来的苦涩滋味:一些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企业投资决策权没有完全落实,政府审批项目的范围过宽,企业很难成为真正独立的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
 
  “水泥和钢铁、电解铝不一样,它是100%为建设服务,水泥产量是与销量挂钩的。其实,国内房地产和基础建设投资还在持续上涨,这必将推动对水泥的强劲需求。有销量就有产量,这是相辅相成的。”雷前治对此这样分析。
 
  为解决水泥企业下一步贷款难,防止水泥行业发展出现大起大落,今年6月24日,中国水泥协会与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沟通、协调。最后由发改委、银行、银监会决定采取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方式,推荐给各商业银行,由水泥协会提出推荐企业名单,发改委审定。
 
    同时,国家新发布的投资体制改革无疑也给水泥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受宏观调控没有赶上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建设高潮的中、西部地区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对企业结构作相应调整。“宏观调控对很多企业的结构调整改革很有作用,新的投资体制改革也给了企业充分的投资自主权,在这样好的大环境中,就靠企业自己充分把握机遇。”雷前治说:“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对水泥用量需求巨大,而同时,水泥工业又是重污染、高能耗工业,因此,水泥行业的当务之急是进行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逐步关停小水泥,寻求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建筑应用研究,减少水泥用量。
 
    来源:财经时报  发表时间:2004-8-23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