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宏观经济调查:经济政策评估与前瞻
——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年中调查
主持人语
《财经》杂志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下称景气中心)合作,在2005年6月底进行了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年中调查。
这是继2004年底《财经》与景气中心合作进行了《财经》2004年终宏观经济调查(详细内容见《财经》2005年第3期“财经数评”栏目相关文章)之后,继续进行的《财经》2005年中宏观经济调查。
与首次推出时一样,《财经》与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合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财经》委托景气中心执行的对于经济政策的评论和前瞻性调查,由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有限公司作为咨询机构,对所获数据作独立的整理和分析;第二部分为景气中心独立完成的季度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该调查独家优先发表于本期《财经》杂志,并在www.caijing.com.cn上全文刊出。
此次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共60位。他们是:巴曙松、陈淮、陈浪南、丁宁宁、冯兴元、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黄卫平、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稻葵、李京文、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刘世锦、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马晓河、茅于轼、邱东、舒元、谈敏、谈世中、唐寿宁、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小广、王小鲁、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叶灼新、易宪容、余永定、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承耀、张曙光、章铮、赵凌云、赵敏、赵晓、赵志耘、郑京平、钟伟、周放生、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景气中心中国宏观经济2005年三季度调查报告,预计在今年10月17日出版的《财经》杂志上刊出。
□本刊记者 李琰/执笔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几个月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较清晰的特征之一,是从几个月前上升趋热的单向变化,转变为趋热与趋冷、上升与下滑两种相反方向变化同时呈现。CPI在近几个月中连续下落,这是否预示中国经济将从过热转向过冷,从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但与此同时,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仍在高速增长,这是否表示中国经济过热势头仍然很强?
整体而言,宏观经济形势变得复杂,学术界、政策部门出现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判断。而多数普通读者,仅从已经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中,也尚难以对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清晰的解读。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国内最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深入研究的宏观经济学家进行访问,通过此种方式了解他们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经济现状的评价,对未来一个时期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对当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给予评价,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与产业改革的建议。
整体预期调低
整体而言,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信心有所减弱。
根据景气中心2005年二季度的《中国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调查显示,2005年二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2(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2005年一季度时的调查指标回落0.51点,为2004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值。但今年二季度的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取值,仍在5分以上。这表明,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预期,仍在“满意”的范围之内,但其强度较前三个季度已经有明显减弱。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对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仍然基本满意,但满意度有所降低。
本次调查中,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表示“满意”的经济学家占77.6%。对比当前经济形势与去年同期情况,33.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形势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好转”,59.6%认为“持平”,7%认为“恶化”。认为当前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3个百分点,比2004年终调查结果中此两项指标之差额少11.7个百分点(图1)。
图1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对我国当前投资形势的判断,6.9%的经济学家认为投资形势“好”,79.3%表示“满意”,13.8%选择“差”;25.9%认为出口形势“好”,63.8%表示“满意”,10.3%选择“差”。与2004年终调查相比,经济学家认为投资、出口形势“好”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满意的比重有所上升;与之相应,认为投资、出口形势“差”的比重也都有所下降。这表明,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投资和出口形势较之年初,已经回落至一个较低但也相对稳定的水平。
在经济学家对当前消费形势的判断问题上,16.9%认为当前消费形势“好”, 61.0%表示“满意”,22.0%选择“差”(图2)。
图2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与年初调查数据相比,经济学家中认为消费形势“好”和认为消费形势“差”的比重均有所上升,但对当前消费形势感到“满意”的经济学家比重有所下降。从综合指标看,看好消费形势的比重有所下降。
贸易和消费预期降低
较之对即期经济形势判断的审慎乐观态度,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对未来六个月的经济趋势预期则更显保守。
本次调查中,12.3%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的经济形势会“好转”,64.9%认为将保持“不变”,22.8%认为会“恶化”,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为4.58,比一季度降低1.28点。
与2004年终调查结果相比,认为未来六个月投资形势将会“恶化”的比重增加了15.6个百分点;认为2005年下半年固定资产增长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将会“下降”的比认为会“上升”的多42.3个百分点。可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下半年固定资产增长率将会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家对未来半年内消费形势的预期,较之2004年终调查时又有回落。认为未来六个月消费会“好转”的经济学家只占调查总人数的19.0%,65.5%认为会“持平”,15.5%认为会“恶化”。认为会恶化的比重比2004年终调查增加了11.5%(图3)。关于2005年下半年消费需求增长情况,24.1%认为会“加快”,60.3%认为会“持平”,15.5%认为会“减慢”,认为“加快”的比认为“减慢”的多8.6个百分点。
图3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不仅如此,经济学家对未来半年外贸平衡的预期也不太乐观。13.6%调查对象认为,未来六个月的贸易顺差不会改变,这一比重接近2004年终调查时的一半。但在此次调查中,认为顺差会减少的经济学家则从24.2%增加到49.2%,占到将近半数(图4)。
图4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对贸易平衡的保守预期,主要源自对贸易出口形势恶化的判断有所增加。调查中,认为未来六个月出口形势将会“恶化”的比重增加至43.9%,比2004年终调查增加了将近30个百分点。50.8%调查对象认为未来六个月的出口额增长都将会“减慢”。
经济过热降温
调查结果表明,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走势意见明确一致,普遍认为,经过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热度”持续下降,经济运行状况比较正常。
本次调查中有1.8%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态“过热”,比2004年终调查中认为过热的比重减少了4个百分点。12.3%的经济学家认为“偏热”,比今年一季度少26.7%;73.7%认为“正常”,比一季度高14.7个百分点; 8.8%认为偏冷;3.5%认为“尚难判断”,比一季度少4.5个百分点(图5)。
图5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关于物价指数,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物价水平将保持温和下降态势,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但并不显著。
23.7%的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会比上半年有所“上升”,但这种观点所占比重比2004年终调查减少了将近30%;39%认为下半年通胀率将会“持平”,所占比重也与2004年终调查持平;37.3%认为会“下降”,比今年一季度多了27.3个百分点(图6)。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13.6个百分点。
图6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23.6%的经济学家认为很可能出现通货紧缩,69.1%认为可能性不大,也有7.3%的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不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由此可见,当前通胀和通缩的压力都不大。
与之相应,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可以保持利率不变。关于未来六个月是否应提高存贷款利率,42.1%的经济学家认为应“提高”存贷款利率,而2004年终调查中认为应该提高利率的经济学家占到三分之二;56.1%认为利率应保持 “不变”,比2004年终调查增加20多个百分点;1.8%认为应该降息(图7)。
图7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而如果调息,调查对象对合适的调整时间没有形成比较集中的结论。32.6%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在今年三季度进行,25.6%认为应在今年四季度,18.6%认为应该在明年一季度,23.3%认为应该在明年二季度以后。
2004年GDP增长率是9.5%,这种速度属于过快速度,去年的宏观调控对部分过热行业的降温会对2005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在2004年年度调查中,经济学家已普遍认识到宏观调控将会对今年的经济增长产生滞后影响。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预期2005年GDP增长率平均值为8.78%。这一数字低于2004年的增长率,但仍属于合适速度。可以认为,经济学家预期国民经济能够顺利实现“软着陆”基本持乐观态度。
在近期对消费总需求增长有明显推动作用的消费热点中,住房的选中率是72.4%;汽车为56.9%;耐用消费品13.8%;教育69%;旅游55.2%;农村需求32.8%;社会服务28.1%。住房和教育中选率比较高,汽车也超过了一半(图8)。
图8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宏观调控压力减弱
2004年初开始的抑制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是上年度宏观经济的主题。2004年度调查中,经济学家对一年来宏观调控的总体效果持肯定态度,主张应该在2005年继续执行稳健的财政和适度的货币政策。
本次调查结果基本延续了上次调查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整体评价。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三类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效果,调查对象对所有三项评价为“有效”和“很有效”的比重都超过60%。
对于下半年宏观调控的力度,10.5%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加大力度,45.6%认为应该继续保持原来的力度不变,43.9%认为应该减小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希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经济学家所占比重最大。
对下半年应该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49.2%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33.9%认为应该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10.2%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6.8%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图9)。
图9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房地产调控成效显现。本次调查中,经济学家对房地产调控措施基本认可,尤其认为限制房地产贷款措施最为有效,但对房地产过热局面有效控制时机尚难判断。
央行在一季度开始采取的调控房价措施的效果,在二季度得以逐渐显现。有21.8%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房地产价格会上升,比一季度大大减少了30.2个百分点;有34.5%认为会“持平”,与一季度基本持平;而认为房产价格会下降的则有43.6%,比一季度大大增加了31.6个百分点(图10)。
图10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至于国内部分地区房地产过热局面何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5.3%的经济学家认为三个月内可以得到控制,26.3%认为是半年内,19.3%认为是一年内,47.5%认为尚难判断,所占比例最大。
对于房地产调控措施的有效性,3.5%的经济学家认为迄今为止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明显”,63.2%认为较有成效,29.8%认为成效不大,3.5%认为尚未见效。综合评价,认为调控比较有效的经济学家占多数。
就单项调控措施的效率评价而言,经济学家认为,限制房地产贷款是效果最明显的一个措施,而加快汇率改革是效果最不显著的一个(图11)。
图11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预期股市价格将会平稳波动。关于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结果显示,33.3%的经济学家认为股市价格会上升,与一季度持平;54.4%认为会处于稳定或波动状况,比一季度增加20个左右百分点;12.3%认为会下降,比一季度减少20个左右百分点。这显示,经济学家对近期股票市场走势预期比较满意。
这也部分地反映了经济学家对股权分置试点方案能否解决股市问题效果的判断。75.4%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解决股权分置的试点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中国股市问题;24.6%的经济学家认为不能够切实解决股市的基本问题;没有经济学家直接选择“能够解决问题”。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的改革进程,经济学家普遍评价不高。17.2%认为没有明显变化,65.5%认为账面重组顺利,公司治理没有本质提高;只有15.5%的经济学家认为公司治理水平正在不断改善。
对于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通过用外汇储备来向国有银行注资,3.5%的经济学家认为这一举措非常必要;78.9%认为是权宜之计,不宜推广;还有17.5%完全不认同这一举措。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改革措施和进程,46.4%的经济学家对其前景表示不乐观,其余全部表示审慎乐观,没有经济学家表示非常乐观。
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评价未来一年内最需要取得突破的改革,融资体制改革中选率最高,为59.6%;打破行业垄断次之,中选率52.6%;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第三,为45.6%;此外还有要素市场化改革为43.9%、加快诚信体系建设为42.1%和税收体制改革40.4%,每一项比重都超过了40%,具有较强显著性(图12)。
图12 (图片来源 :《财经》杂志)
在问卷的最后部分,经济学家也分别对国家的各项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归纳起来,比较集中的包括以下几点:
增加农民收入应是宏观调控的基本着眼点,应继续落实支持三农和低收入阶层政策,继续加大对农民各种补贴,通过机会成本提高城市农民工务工收入。同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尤其照顾到农村社会。
继续抑制房产价格上涨,建议使用加息、加税等经济措施、有效增加房地产土地供给,减少中间环节(如大量鼓励设立住房储蓄基金,建立住房储蓄银行,住房合作社等),以增加较低价位房产的供给,自然平抑房地产市场价格。
当前各类价格指数下降,经济学家们希望人民币能在适当时机升值,希望宏观调控能够防范出现通货紧缩局面,用渐进方式改革人民币汇率,放宽外汇管制,建立和完善外汇市场,加快汇率制度改革;希望采取积极措施拯救股市。
此外,应深化改革税收、金融及投资体制,但是要防范金融风险;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鼓励创业和投资,加快私营或民营经济发展和市场进入;吸引外资应以确保我国利益和安全为前提;建立和完善土地供应市场;扩大就业;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加速要素市场的建设;统一个人收入信息,加强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开征财产税等,也一直是广泛关注的问题。
整体而言,经济学家认为,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虽然短期内比较有效,但应该警惕其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实现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仍然需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建立科学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在目前情况下,调控政策不宜过紧;在宏观政策中希望多使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少用财政政策,尽量使得宏观经济调节变量能够灵活。
来源:和讯网-《财经》杂志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
热门排行
- 谢亚轩:外资怎么理解“扩大内需”?
-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去年业绩靓丽 降…
- 一周年之际雄安新区概念重燃 最新…
- 雄安一岁了!新区规划呼之欲出 打…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在于实体经济
- 2018年国企混改从“怎么混”到“怎…
- 重锤落地 “2+26”城市3月1日起执…
- 雄安概念股再次雄起每次都有“会议…
- 任泽平: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全…
- IRM高峰论坛专题】王珠林:新时代…
-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21% …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强化能源管理 降…
- 受益供给侧改革 传统产业喜迎业绩…
- 国金策略:春季行情延续 聚焦“施…
- 这四大行业要特别关注!既是去产能…
- 行政去产能或将弱化 水泥产能缩减…
- 低估值周期白马重现布局价值 有望…
- 央媒:谨防新经济“虚火”引燃新产…
- 水泥等行业去产能要理顺政府与市场…
- 供给侧改革效应显现 1-9月份水泥等…
- 国君策略:拥抱周期消费第五波 战…
- 十九大中蕴含港股投资机会
- 雄安新区建设原则决定选股方向
- 任泽平:货币的贬值是惊人的 现金…
- 海通证券姜超:环保政策密集出台 …
- 任泽平:新周期必将经历看不起看不…
- 华泰策略:关注雄安特色小镇建设概…
- 博弈“新周期”:产品涨价主导传统…
- 三季报业绩分化 周期股王者难归?
- 沪指宽幅震荡 水泥行业迎双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