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政策频出价格跳水 房产调控波及水泥产业

更新日期: 2005年08月30日 【字体:
    从去年的“8.31”大限到今年6月份“新国八条”的出台,国家针对房地产行业陆续出台了包括土地、税收、信贷在内的多项宏观调控政策,整个房地产行业反应强烈。
 
  房地产市场的急速降温会对本来就价格持续走低的水泥产业再度带来怎样的冲击?企业面对困境将如何博弈?
 
  水泥行业产销增长急速放缓
 
  据水泥协会的资料显示:进入2005年以来,水泥产销量增长明显放缓。一季度全国累计生产水泥1768万吨,同比增长1.4%;销售水泥1775万吨,同比增幅为2.5%,是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虽然4、5月份情况有所好转,水泥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6%和13.5%,但1-5月累计产量增幅只有6.1%,远低于去年同期20.1% 的增长率。
 
  同时,水泥价格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低迷状况。3月份全国按地区计算,平均出厂价格为228元/吨,处于2003年前9个月218元/吨的均价和2004年上半年235元/吨的均价之间。其中作为主产区的华东地区水泥价格降幅达23%。
 
  业内人士分析了水泥产量下滑的部分原因:一是房地产紧控。受国家加大对房地产行业调控影响,买方持币观望,房产交易量明显下降;房地产开发商后期项目开发趋于谨慎,项目开工减缓,房地产整体开工率下降,另一方面,投资资金回笼放慢,传导到混凝土企业,搅拌站资金普遍趋紧。二是银根收紧。为配合宏观调控,降低经营风险,银行贷款审核条件从严,导致工程单位资金不足,受此影响,商品砼企业垫资现象加速,搅拌站周转紧张,在水泥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垫资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将进一步加剧。受资金限制,各搅拌站纷纷进行限产,压缩砼生产量,水泥需求下降。
 
  产能过剩是主因
 
  水泥行业今年一季度完成销售收入448亿元,同比增长4.4%,而煤电价格上涨使得产品成本增幅为23. 9%,远高于销售收入增幅。产销量停滞不前、价格大幅下跌、成本上升导致行业一季度亏损3.48亿元,相对于去年同期盈利30.45亿元的状况简直是天壤之别。
 
  近年来,水泥产量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以及房地产热导致的需求大增。例如,去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47.8%,拉动同期水泥销量增加2977万吨,为2000年以来之最,而水泥价格也处于高点。但当宏观调控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降温,需求向合理水平回归后,水泥供过于求的局面便凸现出来。而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价格下滑。各企业竞相降价,少数企业甚至采用低于成本抛销和大量铺底赊销的恶性竞争行为抢占市场份额。“价格战导致企业无法转移成本上升的压力,经营业绩一落千丈,整个行业没有胜利者。”上海海螺的刘先生如是说。
 
  水泥行业复苏迹象暗淡
 
  对于2005年水泥价格的走势,国信证券建材与建筑行业研究员陈锋不是很乐观。他认为,2005年一季度水泥价格进一步下跌,在第三季度水泥消费旺季来临之前,水泥价格仍然会维持在低位,下半年水泥价格虽然会有回升,但不太可能是大幅度回升。
 
  业内专家指出,人们期望的通过兼并重组来改善水泥行业竞争环境的初衷并没有实现,只不过原来小型企业与大企业间的竞争,转换为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也许比以往更持久更激烈。陈锋认为,国内水泥龙头企业的长期增长依赖于产能的扩张和行业的整合。目前,部分水泥龙头企业在管理、资金、技术上都占据优势,如果水泥行业再度进入低迷周期,客观上反而有利于其扩大市场份额。
 
  据了解,许多水泥龙头企业纷纷调整了自己的营销策略,以渡难关。例如“京阳”和“盘固”充分发挥价格优势、调整出口量;“亚东”稳定客户渠道、结算方式较为灵活;“华新”将视情况延缓结算时间等等。
 
  上海海螺建材国际贸易公司办公室赵主任表示,在前期水泥、钢材价格的急速下跌的阴影还未褪去的时候,房地产宏观政策的陆续出台对水泥行业可谓是雪上加霜。增加对国际市场的关注度,加大对外出口份额也不失为是企业面临国内窘境的一种对策。
 
  上海伊通公司市场部经理祁志标认为,面对产能过热和房地产宏观政策的影响,企业应将眼光放长远些。龙头企业应多关注高端市场的需求,以避免在产能过热的低品质领域争夺口粮。
 
来源:产经网-中华建筑报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