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综合报道>资讯详情

[并购论坛] 海外并购 手起刀落不如渐进演变

更新日期: 2005年10月22日 【字体:

海外并购:手起刀落不如渐进演变

本报评论员苗凡卒

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走出去”?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实施自己的国际化战略?李宁公司的海外并购探索或许会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有公开消息显示,李宁公司近日提出以1.86亿英镑收购英国运动品牌茵宝(Umbro)。在收购未获茵宝接受之后,双方正在就新的合作方式进行磋商。有业内人士认为,李宁公司很可能先选择特许经营模式,再耐心尝试更深入的合作。如果李宁此举能够成功,很有可能走出一条全新的海外并购之路,一种Esprit式的渐进式道路。

近一两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大笔并购已发生多起,但收购成功的不多,收购之后经营成功的更少。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收购多属成就驱动型收购,想手起刀落成就一番国际化伟业。而“李宁”的渐进式收购,将有可能成为利益驱动型务实收购的典范。

和许多雄心勃勃的中国公司一样,“李宁”也想把自己的品牌变成一个国际名牌。可是,在经历了几轮国际化的尝试之后,“李宁”发现,把一个中国的消费品牌变成世界名牌,远不如复活一个没落的国际名牌容易。此后,“李宁”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对象。这是“李宁”的国际化思路第一次务实的改变。

“李宁”找到的第一个猎物是意大利著名运动品牌KAPPA。“李宁”想对KAPPA做些长期打算,而KAPPA却只想利用“李宁”的渠道开拓中国市场,不想有更深层次的合作。所以,双方只签了一个到2007年结束的中国特许经营合同。“李宁”无意熬到卸磨杀驴的那一天,于今年就退出了合作。在“李宁”看来,特许经营只是一个起点,在这背后一定要有螺旋式上升的空间。不久,茵宝成了新猎物。茵宝销售排名欧洲三甲,但近年来市场份额正在下降。茵宝极需中国这样的高成长市场支持。而“李宁”则希望通过复活国际化品牌,走自己的国际化道路。

据说,“李宁”的收购方案被对方拒绝后,双方合作谈判并未停止。媒体认为,此举表现了较高的商业理性。与其匆忙收购,不如双方先合作,然后逐步深入,最终决定收购或是不收购。这种做法的缺点是耗时较久,缺少轰动效应和里程碑式的成就感。但对于生意而言,却是个稳妥的好办法。像我们熟悉的服装品牌Esprit就是一个经典案例。Esprit是一个源于美国的国际品牌。1974年,香港商人邢李塬在港负责Esprit在亚洲的采购、分销和零售。在做了二十年“小生意”之后,邢李塬于1993年动了收购的念头,在历经四次重大收购之后,到2002年,邢所控制的思捷环球才全资拥有Esprit国际的权益及Esprit的全球品牌。而每一次收购,不仅没有引起公司震荡,反而都对品牌的成长有巨大的促进。

中国经济这些年发展很快,很多企业习惯了用中国式的速度去理解问题。在国际化这个陌生的领域,也想一蹴而就,其结果,要么铩羽,要么惨胜。其实,国际化的本质是一笔生意,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考量,有鉴于此,“李宁”这种润物无声的渐进式演变具有特殊意义。

来源:深圳商报

 本网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内容也未经本网核实,仅供读者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因本版文章内容而引起的任何争论和纠纷与本网无关。敬请读者注意!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