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跨越正当时(2005年度特稿⑨)
新扩建的济南国际机场
人民日报赴山东采访组
“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济南名泉和孔子,诉说着齐鲁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如今,提起山东,人们自然会想起青岛啤酒、海尔、海信,还有孔繁森和许振超……
踏上齐鲁大地,记者听到的是山东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脚步声。今年前三季度,山东经济总量已跃居全国三甲之列,工业效益、利润、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在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基础上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什么呢?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作了这样的概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山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自主创新为支撑,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一句话,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一个龙头”带全局“三个突破”促协调
山东同全国一样,也有个东西部问题。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算,胶东最富的地方和鲁西南最穷的地方,竟相差11.8倍。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发达地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欠发达地区迸发活力奋起直追,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青岛龙头带动、东中西“三个突破”战略。所谓“三个突破”,就是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
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是山东当之无愧的“龙头”,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一直位居全省前列。青岛啤酒、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一向被称为青岛市的五朵金花,如今,这些明星企业在山东乃至全国的许多地方都拥有了生产和销售基地。进一步延伸在省内的产业链条,提高支柱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这是山东部署加强青岛龙头作用的重要决策。今年5月底,山东省委、省政府在青岛召开了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青岛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产业集聚,有规划、有步骤地将产业链条向周边延伸,推进全省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龙头要带动,龙身要翻腾。东中西“三个突破”战略应运而生。烟台、济南和菏泽分别是山东省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烟台是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在省内已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当地人称“离青岛越来越远,被威海越追越近”。济南是山东的省会,但由于经济体制机制不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菏泽是多年的“老大难”,底子薄,工业基础差,人均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3。
2004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了“突破菏泽”战略,要求青岛、烟台、威海等8个强市,对口支持菏泽的8个县。两年来,8个发达市先后有54个大项目落户菏泽,投资超过122亿元;13万名鲁西农村劳动力在鲁东沿海发达地区实现就业,100家大型企业把100多个大项目带进了菏泽。“突破菏泽”战略极大激发了800多万菏泽人民的热情和活力。菏泽市委书记陈光说:“‘突破菏泽’战略给了我们巨大鼓舞,发达地区给了我们宝贵支持,但加快菏泽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振奋精神、抓住机遇、激发活力。‘突破菏泽’,关键是要自己突破自己。”2004年,菏泽的经济发展速度自1990年以来第一次超出全省平均水平,GDP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等10多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贸出口增幅等3项指标上升到了全省第一位。
菏泽开始起飞,同属山东“西部地区”的聊城、德州、滨州、临沂等地也坐不住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热潮正在山东西部兴起。
在“突破济南”战略的带动下,济南不仅城市变靓了,而且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2004年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5.6%、20.9%和28.9%。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姜大明感慨地说:“‘突破济南’战略帮助济南找到了发挥省会经济、总部经济优势的着眼点,让济南的发展前景越来越让人看好!”
烟台的发展也随着“突破烟台”战略迎来了新的跨越。烟台市紧紧抓住机遇,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体系,把目光瞄向了与之隔海相望的韩国和日本,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2004年1到11月,烟台合同外资金额突破40亿美元、同比增长92.39%,实际外资金额超过20亿美元,利用外资的金额仅次于青岛,位居山东省第二位。2004年,烟台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的经济增长速度由第七位跃升到第一位。
“三个突破”战略带动了山东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的迅速崛起,激发了发展潜力,构建起了统筹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平台。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在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引领下,半岛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整个齐鲁大地逐渐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驾马车”创名牌“四位一体”争一流
开创发展新局面,靠的是创新发展思路、优化战略布局;而要赢得发展新优势,就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和支撑点。省长韩寓群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向科技要生产力,提高品牌附加值,山东的发展才会后劲十足。”
海信集团的科研人员经过4年攻关,在今年研制出了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生产的芯片。此前,中国每年生产7000多万台彩电,没有一颗“中国芯”。海信“中国芯”的问世,彻底打破了中国自生产彩电以来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的历史。
同样是在青岛,一种用自主研制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做成的蜡烛,正在通过青岛港货运码头源源不断出口到欧美国家。它看似平常,其实是一种高新技术产品,燃烧时间长达30至40个小时,不冒烟、不流(蜡)泪。生产这种蜡烛的金王集团仅去年出口就超过1亿美元,一盒蜡烛的利润甚至超过一台中档彩电!
“自主创新既要挖掘老品牌的内涵和优势,也要注意培育、壮大现有品牌,发展新品牌,‘三驾马车’要齐头并进,决不能有所偏废。”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说,“这些企业,不论是民营的还是国有的,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都在市场经济规律这根指挥棒下,‘四位一体’争一流。”
2002年之前,位于济南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拥有几十亿资产而无一项专利;到了2004年,他们已申报各类技术专利463项,平均每三天申报一项专利,成为全国机械行业和汽车行业申报专利第一名。海尔,这个先是驰名全国、然后又大踏步走向世界的著名企业,20年来申请专利5469项,其中发明专利618项,海外专利251项,平均每天开发新产品1.6项,申报专利2.7项。
创新是一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无论在哪里生根,都能结出美丽的花和果。“我们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前沿技术。”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自豪地说。由桓台县一家乡镇企业成长为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东岳集团的腾飞缘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近年来,企业每年科技投入都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不久前,他们研制出的全氟离子交换膜技术,结束了我国氯碱行业对国外离子膜的依赖。
2004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提高到467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1.9%,每年上升3个百分点,高新产业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通过加快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知名品牌,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十五”以来,全省共组织引进国外重点先进技术及关键设备1000项,完成重大消化吸收300项,其中50%实现技术创新,30%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升了装备工业水平。40个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243个省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星罗棋布,散列在齐鲁大地上,成为一个个自主创新的人才库和智囊团。目前,山东省有42户企业的61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1个,居全国第二位。
循环经济开新路环境监管见成效
山东虽然三面环海,却是缺水省份,始终处于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的贫水区临界值以内,人均水资源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据统计,已探明山东省属煤矿可采储量不足40亿吨,可采出量仅为22亿吨,照现在的开采速度,难以支撑山东经济的持续发展!
如何才能做到“既要真金白银,又要碧海蓝天”?山东人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近年来,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靠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坚持不懈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获得了可观的回报。2004年吨钢耗新水比1995年降低77%,年节水1.13亿立方米,节水效益2.8亿元;2004年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板材比例达到了63%,初步实现了由普碳钢材为主向品种钢材为主的转变,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2004年与1995年相比,钢产量提高3倍,各类污染排放总量大幅降低,公司成为省级清洁文明工厂。
潍坊北部昔日茫茫的盐碱滩上,一片片白绿相间的现代化厂房,与渤海湾粼粼波光交相辉映。走进海化工业园,记者发现,这里对海水的综合利用已到了“吃干榨尽”的程度:首先用来放养贝类、牡蛎、鱼虾等;初级卤水放牧卤虫;中级卤水先送纯碱厂、硫酸钾厂、灭火剂厂等供工艺冷却;吸收了这些厂废热之后的卤水送到溴素厂吹溴;吹溴后的卤水晒盐;晒盐后的苦卤生产硫酸钾等产品。这“一水六用”,是目前国内海水利用最为彻底的模式。海化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立科感慨地对我们说:“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目前,在能耗大户煤炭、建材、发电、轻工、化工、冶金等6个重点行业,山东已经培植出像山东海化这样的10个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30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2004年,山东1000多家工业用能重点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降低12.4%,万元取水量同比降低31%。全省1000多家推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废水排放量削减率达40%—60%,工业粉尘回收率达95%,大大缓解了资源能耗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强化监管,形成对违法排污企业严格执法的高压态势,是山东省近年来保护环境的又一得力举措。200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出的第一号红头文件就是《关于对部分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单位查处情况的通报》,文件通报了一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超标排污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对严重超标企业由当地政府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并给予行政罚款或依法征收1—3倍的超标排污费。
一号文件发出不久,12家偷排偷放、严重超标排污的企业被停产整顿,16家超标排污企业被限期治理。这些企业不仅要因停产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被银行停止贷款;企业法人不仅受到通报、处分,有的还被免职,令违法企业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进入淄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在阳光的辉映下十分亮眼。市委书记张建国告诉我们,以前从这里往东看,整天是浓烟滚滚,因为那里有16家水泥企业44条生产线。现在,这些污染的源头已全部被炸掉了,每年减少粉尘排放量4000吨。从过去的“黑烟盖城”,到现在的水碧天蓝,淄博人走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之路。
作为“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之一,不仅山东的经济发达地区对污染说“不”,正在奋力追赶的落后地区对“不干净”的资金也拒之门外。经济总量并不大的莱芜市,上半年小炼铁、小炼焦,一口气拆了195家,其中一些还是前些年辛辛苦苦“请”来的项目。市委书记李玉妹“心疼”地说,砍这195家企业不容易,经济上损失不少,但一届党委政府的政绩,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
“平安山东”好创业城乡统筹求和谐
泰山之麓,洙泗之滨。杏坛古风,化育万民。记者来到济宁时,正值这里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各地商旅、文化人士云集,高朋满座,宾馆爆满。济宁是孔子、孟子的故乡,人们惊异于这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相得益彰。“我们正加速济宁、兖州、邹城、曲阜四市的互动融合,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文化积淀是我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深厚底蕴。”展望未来,济宁市委书记贾万志信心满怀。
走在齐鲁大地,无论是富饶的海滨城市,还是蓬勃发展的内陆平原,总是被干部群众诚信创业、仁义兴业、安居乐业的和谐氛围所萦绕。去年山东人均GDP跨越了2000美元台阶,各种矛盾进入一个集中释放期,但近几年,几乎鲜闻山东有什么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恶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2005年上半年,全省刑事发案率、治安案件、集体上访、群体性治安事件、安全事故均下降,其中,群体性治安事件下降93.7%,成为全国最稳定的地区之一。
目前国家命名的47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0个在山东。3年来,我国有3个城市获得世界人居类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威海和烟台分别在2003年和今年独占鳌头。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中,青岛和烟台就为山东赢得了两个席位。
不仅在城市,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也一刻没有停歇过。
40%,一个山东省委、省政府特别关心的数字———这是全省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户数占总贫困农户的比重。对此,在没有列入国家试点省份的情况下,山东省自筹资金3.2亿元在27个县区展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376万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实现了拿小钱看大病的梦想,占全国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总数的1/8,仅去年一年就为458万农民报销医疗费1.4亿元,今年参加合作医疗的范围将扩大到46个县区。
为统筹城乡就业,山东去年先后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自西向东转移的西输东接、南下温州北上北京的南下北上工程。仅去年一年全省就有130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二、三产业找到致富的门路,今年同样是130万农民就业的目标已经开始实施,此外,全省已经有998万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占适龄农村人口的1/3,一个覆盖城乡统筹城乡的大社保体制正在形成。
针对传统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山东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5000多家龙头企业已经将全省40%的农户2000多万亩耕地带进产业化体系,这些被称为“第1.5产业”的农业企业让山东第一、二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业农业实现配套联动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挑选30个经济强县和30个经济弱县结对帮扶,通过放权让利、放水养鱼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让离农民最近的县域经济挑起城乡统筹的重担。
寿光市侯镇东地沟村的李老汉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在家种地有补贴,出去打工有人帮,看病有合作医疗,养老有养老保险,家里有自来水,出门有公交车,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今年6月,寿光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启动了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工程。市委书记徐振溪告诉记者,东地沟村这样的生态文明村,寿光市目前有300多个。
一系列城乡统筹的举措让城乡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近两年来,山东投资130亿元,改造农村公路6.1万公里,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新通了柏油路,2300万农民从中受益;解困缺水人口124万,甩掉了历史性人口饮水困难的帽子;去年,全省共投入8800多万元,对28万户、55万多人实施了救济,农村特困户的日常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循着科学发展的思路,伴着和谐优美的乐章,9100多万齐鲁儿女迈开自主创新的脚步,开始了新的跨越。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5日第一版)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