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 全国人大调研组到铜陵海螺调研垃圾处理项目

来源: 来源: 海螺水泥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30日

     2014219日上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王庆喜、袁驷,发改委副秘书长赵家荣,环保部副部长翟青等18人组成的全国人大调研组一行到铜陵海螺调研垃圾处理项目。安徽省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树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卫国等陪同调研,铜陵市市委书记宋国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良平、常务副市长江娅,海螺集团总经理任勇、副总经理汪鹏飞、何承发,铜陵海螺总经理刘宏春、副总经理程小兵等热情接待了调研组一行。

    在垃圾处理项目展厅,任勇介绍了海螺集团发展成果,集团公司下属10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21个省、市、自治区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形成了集团化管理和国际化、区域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新格局。在厂区模型图前,铜陵海螺副总经理程小兵向调研组一行介绍了铜陵海螺概况及经营业绩。

    对照垃圾处理工艺流程图,任勇详细介绍了垃圾处理项目工艺流程和项目特点,指出该项目不需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选,进厂垃圾经过破碎、均化后送入气化炉内气化,形成的气化产品输送到分解炉内进行燃烧,分解炉内的碱性和高温环境能高效处理二噁英有害气体,经国际、国内权威机构检测,二噁英排放量远远低于国际、国内标准。同时,该项目还能处理垃圾产生的渗滤液,固化重金属,真正做到了“吃干渣净零排放”。

    王副主任对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对该项目的技术特点频频点头称赞,并就该项目如何有效处理二噁英、重金属及固废,从而达到吃干、渣净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咨询。任勇、汪鹏飞、何承发等详细作了解答。

    来到垃圾处理行车操作室,透着玻璃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却闻不到一点垃圾的臭味,王副主任称赞道:只有亲身到了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项目的显著特点。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指出,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是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项目之一,避免了传统垃圾处理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彻底解决了铜陵市垃圾处理的难题。

    在中控操作室,观看了垃圾处理操作流程后,发改委副秘书长赵家荣就该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问题进行了咨询。汪鹏飞介绍,铜陵海螺垃圾处理项目是世界首套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项目是保本运行,不盈利,是海螺集团作为大企业尽社会责任的体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项目规划两期建设,可日处理城市垃圾600吨,结合铜陵市垃圾总量,现投入运行第一期,日处理垃圾300吨,项目于20104月正式投入运行,截至目前共处理垃圾41万吨,项目运行稳定受控。

    在余热发电展板前,何承发介绍了余热发电原理和节能特点。他指出,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节能减排,海螺集团于2005年率先在所有生产线配套建设余热发电项目,截至目前,集团已建成投运69套余热发电机组,总装机规模达到921兆瓦,每年可节约标煤250余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0余万吨。任勇补充介绍到,余热发电项目节能效果显著,一条日产5000吨的熟料生产线每天可利用余热发电21-24万千瓦时,可解决生产线三分之二的用电量。

   任勇指出,海螺集团坚持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利用自身优势,创造性的地将水泥窑与垃圾处理相结合,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该项目完全符合国务院41号文《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支持利用现有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进一步完善费用结算机制,协同处置生产线数量比重不低于10%”的相关要求,但在实际应用和推广过程中,项目建设运营中还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影响了项目的推广和社会效益的进一步发挥,希望能够得到相关政策和立法的支持,促进该项目快速推广,让更多的城市和百姓受益。

     安徽省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树隆介绍,我在芜湖工作期间,与海螺集团接触比较多,对海螺的发展历程也比较熟悉,海螺在郭文叁同志的带领下,有着富有传奇色彩的发展速度,短短三十年,从一个山区小工厂发展到中国500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近几年海螺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13年,海螺集团总收入和总资产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利润总额占省属企业“半壁江山”,海外首个投资建设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标志着海螺“走出去”发展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指出,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是海螺集团作为大企业尽社会责任的体现,该项目较于垃圾焚烧发电,不需要二次填埋,不产生污染,并且能将生活垃圾吃干、渣净,彻底解决传统垃圾处理方式不能解决渗滤液和固废的难题,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使得这一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王副主任指出,今天来到铜陵海螺现场观摩调研,了解了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的工艺流程和项目特点,感触颇深,这是海螺集团科技创新的成果,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调研组成员会认真研究,按照国务院41号文精神,积极研究和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发展和推广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