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国绿色建筑标准比例将超过70%

来源: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8日

 

    记者从住建部获悉,从2014年起将在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率先启动绿色保障房行动,以此带动全国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全国城镇保障房中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将超过70%。
 
    全国各地的住建系统官员26日至27日汇聚江苏省省会南京,参加住建部组织的《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培训会,并针对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进行经验交流。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一直饱受建筑能耗高困扰。目前建筑能耗约占中国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在全面推行绿色建筑难度较大情况下,率先从政府投资为主的保障房入手,无疑是实现建筑降耗的突破口。

    早在去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去年底,住建部发布《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
 
    根据部署,绿色保障房将分步实施。今年起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辖区的新建保障性住房,率先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至少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2017年起,东部地区地级城市及中西部地区重点地级城市的新建保障性住房,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在会上说,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主导建设的社会住房项目,率先执行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标准,将有效带动全社会认识,促使社会投资的建筑标准提高到绿色建筑水平,从而提高我国绿色建筑比例。
 
    “保障房建设是要让中低收入人群住有所居。在保障房中推行绿色建筑,就是要让这些人在此基础上住上品质更好的房子。”杨榕说。
 
    我国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住建部数据显示,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政府投资为主,2013年完成投资11200亿元,2014年前7个月完成投资8500亿元。

    近一年来宏观经济总体走势的不确定性,让一直以来进展顺利、如火如荼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始感受到了压力。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全国多省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金不到位、开工不足的情况。
在始自7月初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国巡查的过程中,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主管部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对此,住建部已经通知存在问题的地方政府,在2014年9月底之前,解决资金到位和开工不足问题。
 
    这关乎2014年全年能否完成开工6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480万套以上的保障房建设任务。而在经济增速总体放缓,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承担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这将不再仅仅是住建部一个部门所需面对的问题。
受累“增速放缓”
 
    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遇冷状况,让土地出让收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有所下滑。

    部分省市开工不足
 
    尽管已经对部分省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到位情况不佳、开工不足的情况在内部进行了通报。但是多位住建部内部人士均不愿向记者透露存在这些问题的具体城市,他们只是表示,按照住建部的要求,这些城市已经开始有针对性的整改,这一问题在短期内就应该有所改观。
 
    记者了解到,出现“资金未按期到位”“开工量不足”的省市,在区域上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在城市规模上,基本以二三线城市为主。东部地区和大型、特大型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工程进度基本不存在问题。
 
    这基本与房地产市场的总体遇冷状况的分布重合。“我们这里城镇棚户区改造、采空区改造等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相比之下,公租房、廉租房等两房并轨之后的租赁型保障房的进展就相对慢一些。”西部某地级市的一位官员表示。
 
    按照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下达方式,其包含保障性住房和城镇棚户区改造、工矿采空区改造两大部分。前者一般需要地方政府直接进行财政投入兴建,而后者则可以通过混合进行商业开发,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
 
    “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保障房建设投入,基本是靠土地出让金来支付的。”住建部一位专家表示,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遇冷状况,让土地出让收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有所下滑。
 
    监测显示,2014年8月4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额916亿元,同比下降37.1%,其中一线城市成交358亿元,同比下降33.7%,二三线城市的下滑幅度超过40%。实际上,除北京、上海之外,几乎所有地方的土地出让收入都在下滑。

    住建部巡查组发现部分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度问题。

    划定9月“底线”
 
    在划定底线的同时,住建部也已经明确了该问题解决的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巡查力度,部机关各司局对所负责巡查的省份,要一包到底。

    “一些省市确实存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巡查工作汇报会上已经进行了通报。”9月24日清晨,一位不愿具名的住建部官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些问题都已经在此前住建部组织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国巡查的过程中发现。
 
    2014年7月,住建部开始进行对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巡查工作。这一巡查覆盖全国所有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从7月开始,住建部由部级、副部级干部带队,巡查了2个省(区、市),17个司局分省(区、市)负责包干。到8月底,已巡查134个地级以上城市、390县(市、区)、2509个项目。
 
    巡查的重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工程质量、质量控制等问题;二是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到位情况和开工进度;三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管理、分配等问题。其中,前两个方面是巡查工作的重点。
 
    正是在这一巡查工作的过程中,住建部巡查组发现部分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度问题。其中部分省市应该按照计划落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未能如期落实,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开工;此外,部分省市由于其他原因,也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
 
    2013年年底,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将2014年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目标确定为“全年开工6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480万套以上”。住建部的统计数据表明,至2014年8月,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已经完成了全年任务的约76%。
 
    “总体情况还是乐观的,全年完成任务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开工不足的问题,还是引起了部里面的高度关注。”9月24日下午,一位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官员告诉记者。
 
    针对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住建部日前召开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巡查工作汇报会。在该次会议上,新任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明确表示,今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良好,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存在一些问题。
陈政高表示,有的省份到现在资金还没有完全落实,一些项目还没有开工;一些地方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出现部分闲置;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使用功能、质量存在问题;公租房运行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住建部已经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即“保开工”“保建成”。住建部已经通知存在资金到位不足、开工量不足的地方政府,未开工的9月份必须全部开工。这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底线。

    此外,住建部还明确要求,在棚户区改造中既要注重实物安置也要注重货币安置,在公租房保障上既要注重实物配租也要注重租金补助。
 
    在划定底线的同时,住建部也已经明确了该问题解决的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巡查力度,部机关各司局对所负责巡查的省份,要一包到底。
 
    在此基础上,住建部也已经开始准备明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尽管2014年部分省份出现了开工不足等问题,但2015年的任务并不存在大规模缩减的可能。
 
    陈政高表示,明年要继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合理确定建设任务;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打一场攻坚战;进一步研究完善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的使用和管理体制机制;要为明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做好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准备。
 
    他还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既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工程,还是一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提升城市质量的城镇化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