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工业4.0:“鼠标+水泥”双轮驱动

来源: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4日

    时间回到2014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不少企业已开始运用3D打印、复合材料、物联网等技术,开始了他们的“工业4.0”之旅。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产品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就在德国力推“工业4.0”战略规划,在全球范围内拉开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工业革命大幕时,“中国版工业4.0”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多位制造行业专家心中酝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的“两化融合”成为焦点。

    事实上,始于2012年的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发展至今,已取得较大成效。近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0.00%]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举办的“2015年中国两化融合十大趋势”发布会上,2015年两化融合发展十大趋势报告也新鲜出炉。报告显示,作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度量衡”,2014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持续增长,基础环境发展水平提升受政策因素驱动明显,两化融合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东中西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差距有小幅缩小。2015年,两个IT融合步伐加快,以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将引领我国工业迈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无疑,以两化融合为先锋,中国版“工业4.0”将为我们展现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但要想实现这一蓝图,“鼠标+水泥”双轮驱动至关重要。

    “互联网+工业”的新动力

    随着“两化融合”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拉开序幕。

    何为“工业互联网”?那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备基础,是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系统的系统”,人、数据和机器都将由此被连接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得更加紧密,未来工业的生产方式,也将发生显著的改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的话道出了工业互联网的精髓。而在看到互联网和工业融合创新背后巨大的市场空间后,不少公司也纷纷布局其中。

    2014年,家电巨头美的和互联网企业小米合作的消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二者将联手在智能家居产业、移动互联网电商以及这两个领域的共同投资等三方面展开合作。从手机到平板、盒子、路由器、电视机,以及最新的空气净化器,电子消费品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将由此插上智能化的翅膀。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小米公司在智能化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比较多,而美的则是传统的机械制造性企业,一直致力于白色家电、小家电产业的发展,二者合作,可谓一拍即合,取长补短。

    除此之外,通用电气已与亚马逊、埃森哲、思科等合作打造工业互联网;三一重工建立了智能工程机械物联网;三大电信运营商基于3G网络和RFID技术,普及推广M2M业务。在M2M领域中,将无所不在的各种末端设备,或系统通过多种有线或无线的通讯技术连接起来,并将它们汇总到统一的管理系统,实现对设备的全局化管理和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认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出错率,提升工业质量。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科研环节的信息将得以及时反馈。而全流程产业链和价值链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也将对新产品开发起到积极作用。

    “工业信息化也带来了很多商业机会。信息型企业把信息化产品应用到工业中,二者将实现更好的结合。”周民良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目前,国家层面也在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2015年,工信部将下大力气发展工业互联网,加紧出台一批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企业从传统的工业基础设施加快向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演进升级。

    周民良指出,这其中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制定信息推进的技术标准,进行质量监控等。

    “中国智造”前进

    回顾工业4.0的进化历程,每个阶段都各有特点。

    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工业1.0阶段,主要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工厂机械化生产;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的工业2.0则强调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并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工业3.0,通过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而现阶段提出的工业4.0,则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有分析认为,作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工业之一,尽管德国的工业4.0规划已得到不少企业认同和响应,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概念阶段,其内涵还没有成形,要真正实现工业4.0还需要10—15年,预计到2030年部分企业可以实现。

    反观中国制造业现状,则面临着劳动力、土地成本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低成本优势渐失,缺乏自主品牌等挑战。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白皮书指出,当前中国的制造企业,或通过配套加工、外包等方式,或凭借价廉、优质的产品,通过跨国零售企业的全球采购体系进入全球产业链。

    而“中国智造”的核心,则是在中国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却拥有广阔市场的情况下,通过与国际接轨整合产业链的方式,活跃和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体系链条中的角色。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中国制造如何转向“中国智造”,值得深入思考。

    “工业4.0有很多要求,包括生产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个性化产品定制,以及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等。”周民良指出。

    周民良认为,“中国智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品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中国工业创造占中国制造的比重。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研发水平需达到一定高度,提升专利数量和质量。要为制造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好机制、好平台、好融资、低门槛,一些有能力的大型企业可自主进行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则可将研发环节延伸到大学和科研机构中,让研发过程自然融入产品的转化过程中。与此同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激发研发人员积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鼠标经济和水泥经济需结合

    目前,积极应对新科技产业革命已成为争夺国际产业竞争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关系国家实力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成为中国在国际领域的新名片,政府已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撑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有172类制造业产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占据了多个制造产品领域的隐形冠军。

    周民良指出,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制造业是提升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制造业竞争力之本就在于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开拓市场。与此同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应用与研发的关系,创造更好的机制,对于我国不断提升工业水平也有很大益处。”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屈贤明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认为:“2012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达到2.0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这是一个基本条件。根据发展趋势,中国发展在快速上升。日本、德国这二三十年综合竞争力处在持平的发展阶段,增长不大。综合考虑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趋势,到2035年可以赶超德国。”

    “两化融合是中国制企业看得见的过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不需要太多投入,却能让中国工业效率显著提高。”周民良说道。

    目前,随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鼠标经济”的兴起,传统经济,即“水泥经济”也开始触网以谋求发展,建立在传统实体基础上的新经济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周民良认为,水泥经济和鼠标经济可以相互结合。首先水泥经济需要鼠标经济做引擎,在了解客户需求,进行全过程管理,以及在提升产品质量、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鼠标经济的开拓作用都不容忽视;与此同时,鼠标经济也应适应水泥经济的需求。如此才可以降低流通成本,开拓新市场,创造消费者新需求。

    放眼当今世界制造业大国,无不在发力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同时针对制造业提出振兴计划,但鼠标经济和水泥经济的完美结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只有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不断为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才能在向更高层次的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