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山水李松谈山西水泥业现状及错峰生产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1日
 
    山西,中国的一个夹峙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内陆省份。东靠太行作屏,西、南有黄河为堑,北依长城设界。山西地下有丰富的矿藏,地上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但总是摆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山西的水泥工业似乎也陷入如此怪圈而无法自拔。山西的水泥工业也曾辉煌:太原水泥厂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第一台旋风预热器和预分解炉的诞生地;大同水泥厂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产物,1957年投产,云冈牌水泥闻名遐迩。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水泥工业的发展却是厄运连连。八十年代末,水泥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国产化的低投资型生产线还远未成形。潞城的晋牌水泥引进的生产线从投产之日,便陷入亏损。那时,八个亿的负债,仅利息就是一个背不起的包袱。至今,晋牌水泥负债已达33亿之多,仍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而无人敢接。九十年代,太原、大同水泥厂改制后相继上市,有了发展的资金却误入一条错误的技术路线,太水建了四条干法中空窑,大同也因领导层的变动而一蹶不振。两个厂不得不接受被省外企业并购的现实。但这似乎还不构成山西水泥发展滞后的原因。有人说,地理环境封闭,使山西人眼界不高,观念落后。历史地看,这是一个理由;然而在信息时代,这显然并不具备“充足理由”的因素。省内外业内人士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山西水泥业内理念落后。理念落后,管理、技术等亦随之塌陷。
 
    山西水泥工业落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原因:山西水泥工业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短缺。而省内水泥企业规模小而数量多,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导致水泥企业在微利状态下运行;山西又有其特殊的产业结构,煤、焦、铁、电等行业利润相对较高,民间资本不愿进入水泥行业,水泥行业资金更为短缺,技术升级更无从谈起,形成恶性循环。从体制上说,这是投资渠道单一,多元化投资体系尚未建成之故,从而给省外资本的进入造成机会。
 
    12月27日,借泛华北地区水泥错峰生产会议召开之机,中国水泥协会媒体中心采访组,采访了山西山水水泥公司总经理李松。李总自1982年进入水泥行业,至今已摸爬滚打了32年,对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目标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介绍了山西水泥发展现状,肯定了错峰生产对山西企业的益处。他说,山西水泥工业现代化进程起步晚,工艺装备落后。现存三大问题:一是产能严重过剩,去年38%的窑,42%的磨停产。二是集约化生产规模小,企业集中度低,现在山西省内的五大水泥集团,冀东、山水、金隅、华润、中联,加在一起集中度不过35%-38%。三是管理水平低,能耗指标差。三大问题使山西水泥工业自2012年利润逐年下滑,今年是断崖式下滑,全省水泥行业预计亏损12个亿,五大集团无一盈利。在这种情况下,错峰生产的提出恰逢其时,利国、利民、利企。错峰生产不但对水泥工业,而且对整个重化产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减少排放,改善冬季大气质量,有利人民健康;节约能耗,可合理配置资源。对企业来说,冬季生产,需求不足,与旺季相比,效益低8%-12%;冬季煤价高,错峰生产正好绕开高价期,可降低企业成本,缓解能源紧张;以每家企业贮存熟料10万吨计,每个企业至少需20万元的篷布费用;且熟料长期存放,其强度可降低3Mpa。错峰生产既节约了贮存费用,还避免了熟料质量的下降。企业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设备改造,员工培训,一举多得。
 
    但错峰生产也不要一刀切。据李总的调查,有的企业利用工业废弃物做掺加料,如电石渣,需要及时处置;有的企业利用电厂飞灰,也不宜停产。
 
    李总认为,社会有舆论,协会有导向,企业有动力,错峰生产的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同时,李总也对山西山水公司作了介绍:山水集团从2009年起就对山西水泥行业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山西水泥大企业少且分散,没有日产5000吨生产线,装备落后,但因煤价低,生产成本也低,所有这些,构成了投资山西水泥业的机会。2010年初进入山西,目前有8条水泥生产线,熟料产能1000万吨,占全省市场份额的12.5%;水泥产能1500万吨,占全省份额的12%。从目前看,资本回报率很低。一是产能过剩,需求下降;二是山西是反腐重灾区,领导下台后,原来的项目或缓建,或下马,导致需求更加不足。
 
    如何破解山西水泥业困局?李总提出两条路:其一是按照市场规则,淘汰、并购、整合现有企业;其二是提高大企业集中度 至80%,即可逐步纳入正轨。时间短则三年,长则五年,山西水泥 工业定会有一个大发展。
 
   根据《山西省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全省水泥产能总量控制在8500万吨左右,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部门兼并重组,逐步形成晋北、晋中、晋东南、晋南、晋西北五大产业集群。
 
  山西省水泥工业发展将通过减量置换落后产能建设新线,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必须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十二五”期间,大同、朔州、长治、晋城等四市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其他地区根据市场需求和项目建设条件,推进区域水泥工业“上大压小”和产业升级。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新建水泥项目不得在大运高速、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沿线平原地带、城市主城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地域布置新建水泥项目;必须利用电厂、冶金、化工等行业所排放的工业废渣;有条件的新建项目必须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这是建设水泥生产线的三条底线。同时,按照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及环保要求合理布局项目。矿山建设应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范围保持一定距离;限制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采矿,加强现有石灰石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城市规划区范围和非建设用地,严禁建设水泥厂,现有水泥厂应结合城市规划加快搬迁。
 
   “十二五”后三年要逐步淘汰日产2000吨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施。到2015年,预计淘汰水泥产能3300多万吨,全省水泥企业户数力争控制在100家以内,水泥产能总量控制在8500万吨左右,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100%,水泥散装率达到50%以上。
 
    锁定目标,山西省水泥工业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在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