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速很可能放缓,中国企业将前往国外开展贸易竞争。与此同时,全球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巨大的需求,中国企业将大有可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诺兰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促进公正包容的自由贸易”分会场作出上述表示。
会后,彼得·诺兰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他认为,正是看到了亚洲甚至全球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由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主要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设计初衷非常明确合理。“我长期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也很乐观,我认为亚投行前景广阔。这也是为什么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申请加入的原因。”彼得·诺兰说。
彼得·诺兰认为,基础设施对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能够释放企业的创造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巨大的需求,发达国家的许多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换代,而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扩大基础设施。”
在彼得·诺兰看来,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各行业及企业,都面临巨大的机遇,包括修建发电站、铁路、公路、港口、机场、桥梁、电信、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以及学校和医院等建筑物。这些对于国际关系的发展及经贸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彼得·诺兰告诉记者,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将在下一轮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表现出勃勃生机。“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就开始走上体制改革的道路,而政府和企业的改革是同时进行、互为依存、互相强化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建立了一批强大的国有企业,有80多家跻身于财富500强之列,中国的产业政策在这个意义上取得了非凡成功。”
基于对中国经济的研究,彼得·诺兰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成功的主要基础是国内基础设施领域的繁荣。但需要指出的是,来自国际公司的竞争程度相对有限。“中国国有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承建基础设施,与中国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密不可分,这意味着中国国有企业要在这些市场上与领先全球企业竞争,尚存在差距。”
对于中国企业可能更多地去国际市场上开展竞争,彼得·诺兰表示,“提高中国大型企业的创新水平,已经成为更加迫切的议题。而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助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