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旨在加快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制高点,德国推出了“工业化4.0”,日本开始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搞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也提出了“新工业法国”方案等。
近日,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任组长。在此之前,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目标包括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中国已经是制造大国。20世纪80年代再次兴起的全球化进程,使得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地蚕食欧美制造业的份额,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占比从2000年的7%上升到2012年的19.8%,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据英国《金融时报》制造业编辑彼得·马什的统计,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西方国家,制造业产出占全球份额自1990年开始就一直下滑,从76%降至2012年的54%。
不过,中国的制造业仍然距离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就现实来说,中国工业劳动力大多来自于农业,受制于“以农养农”、“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进而进一步拖累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距,从1970年的937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10314美元,相对差距仍然在6倍以上。中国仅靠着劳动力的数量投入就一举成为制造业大国。
然而,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大国产业体系中具有关键角色。
虽然在产业链美德两国占据了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等环节,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也拥有相对优势的地位,但美德等国依然提出种种战略,掀起“再工业化”的浪潮,希望以此夺回近些年被新兴市场国家占有的制造业份额。例如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旨在加快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制高点,在税收、外贸以及投资等政策方面向制造业倾斜。很多美国工业企业返回美国本土,重新“美国制造”。德国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推出了“工业化4.0”,希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同样,日本开始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搞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也提出了“新工业法国”方案等。此外,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自动化技术也获得了发达国家的关注,被视为“新工业革命”的信号。
目前,中国部分企业也开始了智能化、数字化的尝试,富士康就大举采用机器人代替低端劳动力的手工组装,这一过程中,制造业企业的人均产出自然是大幅提升。华为等企业在手机、通信器材等关键领域也拥有了核心技术,支撑了某些区域、特定行业的制造业升级。但从中国整体来看,通往制造业的强国还有不小的门槛。而在老牌工业大国掀起新一轮制造业革命之际,我们不能坐等,而应争取主动,需要有明确的制造业强国战略。
劳动力成本飞涨并不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制造业升级的主体说到底还是人力资本。除了“干中学”以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非常考验现有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也依赖于经济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型。最怕的局面是劳动生产率提不上去而成本飞涨,那时中国的制造业既无法与先进经济体的高新科技创新相竞争,也无法与低收入经济体的廉价生产成本进行竞争,这也是中国通向制造业强国的最大风险。
□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