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透支:水泥行业陷入产销两难困境
预计将有至少5亿吨产能出局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国水泥企业,就是“幸福来的总是那么突然,却又总是那么短暂”。
在经历过前期价格回暖之后,受国际市场持续低迷与国内基建提速缓慢等多重影响,我国水泥价格再次下跌,利润大幅缩减。
据统计,1~10月水泥行业利润223亿元,同比下降64%。预计全年按官方数据平摊到每吨水泥利润约为10元/吨,刨去水泥上市企业获得的资本市场收益,真实利润可能要更低一些,约在7~8元/吨。
在水泥行业错峰生产结束之后,各地方水泥企业再次开足马力生产,这也导致水泥库存再次升高从而迫使价格再次下降,而市场需求的疲弱使得水泥行业产量下降后价格在整体上依旧疲弱。
业内人士指出,此前超高速发展使水泥需求被提前透支,因此,未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的主攻方向,预计将有至少5亿吨低标号产能出局。
增速放缓 水泥行业入冬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在连续两个月小幅回暖后,11月水泥产量再度大幅下滑。1至11月份累计产量21.47亿吨,同比下降5.1%,其中11月份水泥产量2.05亿吨,同比下降6.6%,降幅较10月再次扩大3.08个百分点,提前结束了旺季。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仍显乏力,总需求仍显不足,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截至11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9.7万亿元,增速10.2%,国内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8.8万亿元,增速1.3%;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7.4万亿元,增速4.7%;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8万亿元,增速5.6%;增速水平均较2014年同期明显下滑。
而让水泥企业不寒而栗的是,虽然产能下降,但经济增长乏力与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使库存并没有进一步减少,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已导致许多企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11月12日,山水水泥20亿元超短期融资债券到期未能偿本付息,成为首例实质违约的公募超短融债券。国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水泥行业亏损增多,估值风险加大。
高企的库存与疲弱的需求导致水泥价格短暂反弹之后重入寒冬。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祥忠表示,今年以来水泥价格持续下滑,前三季度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每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0%。9月全国通用水泥月平均出厂价格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他指出,目前来看,亏损企业数达到1339家(含粉磨站),占企业总数的40%。更为严重的是,在剩余保持微利的企业中,实际上很多处于隐性亏损状态。
为了化解库存,进一步占领市场,水泥企业正在通过争相降价来寻求将实物转化为现金的机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曾表示,当前部分水泥生产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甚至比“看谁赔得起”。
他指出,截至2015年7月底,全国水泥产量下降5%,销售收入下降9.63%,利润下降63.84%,三组数字的出现无对应规律,产量减少与销售收入减少不对应,销售收入减少与利润降幅出现严重脱节。
河北某水泥厂负责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化解库存仍旧为水泥企业目前的头等大事。但由于水泥厂投资规模一般较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振当地经济,仍然对于水泥厂的批示给予政策上的优惠。甚至一些地方允许企业一边批示一边开厂,这直接导致去产能化的努力付之一炬,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该负责人表示,想要我国水泥行业逐渐摆脱颓势,除了需要国家的政策性支持外,企业自身也要努力。作为刚性需求行业,水泥在基建中仍旧不可取代,提高产品自身含金量,减少同行业之间价格内斗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化解产能 增加产品技术含量
目前我国水泥行业陷入产销两难境地,价格的下跌使得一些生产企业每卖出一袋水泥都在亏钱。可是企业的产能,库存,机器的折旧都摆在眼前,甚至出于道义,还有一批员工需要养,即便赔钱也需要一袋袋地卖出去。
“我国水泥行业整体含金量较低,多为低标号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石家庄科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低标号产品可替代性较强,用户对这类产品品牌没有足够的忠诚度,价格成为用户的首选条件,然而价格战只会让企业两败俱伤。
胡伟告诉记者,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根源就是企业过于依赖扩大产能规模的发展路径。想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在消化原有库存的同时,减量提升产品品质是最佳选择,许多大型水泥企业早已着手研究。
乔德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将继续减少能耗、环保、质量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例如将研究并加快推进全面取消32.5水泥标准。32.5标准取消后,还会继续减少低标号产能。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可能将有5亿吨产能被淘汰。
孔祥忠也表示,协会将修订标准,加快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鼓励高标号水泥生产和使用,推动建筑节能,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加大科技研发力量,研发水泥新品种,改善产品性能,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此外,目前水泥行业兼并之风愈演愈烈。6月13日,华润水泥与昆钢水泥签订合作协议,认购昆钢水泥6.6亿元人民币股份,持股比例达到50%,进而实际控制了云南市场份额最大的水泥企业。随后海螺水泥发布公告,将收购江西圣塔实业,成立赣州海螺,海螺水泥出资2.2亿元,在其中占据55%的股份。
对于重组方式,乔龙德指出,应突破现有的兼并重组模式,改变一对一谈判,逐渐制定出导向目录指南。例如,可以变整体收购为相互持股。运用混合所有制,尝试同一区域的企业,按照资本组建新公司并进行统一经营。
胡伟表示,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可以增加行业集中度,有利于减少行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在重组后,技术上也可以相互促进。甚至一些地方可以尝试通过一家大厂辐射周边中型企业的方式,带动和引领周边水泥企业健康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选出一家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作为中心,通过兼并重组吸收周边中小水泥厂,使其可以在区域内对价格起到一定稳定作用,同时可以设立研发中心,从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随后再慢慢向周边辐射,最后带动整个省,甚至地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重组过程中切忌以兼并重组为名盲目扩张产能,同时应避免可能出现的垄断行为。
淘汰机制将在市场中诞生
我国水泥工业在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超常规、超高速发展之后,目前的水泥工业结构既包含了世界上单线规模最大、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很高,节能、环保等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非常先进的现代化水泥企业,也还存在着大量大众化技术、传统式管理、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与现代制造业差距甚远的一般性企业。
企业众多且企业质量良莠不齐,各自为战造成我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迟迟无法减少。虽然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是最常见的方式,但这似乎又违背了市场竞争规律。从经济学角度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政策和政府行为只能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辅助性手段,或在某个阶段后发国家为追赶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故意扭曲市场的临时性措施。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产业政策和做法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由于难以准确把握阶段性和特殊性矛盾,不但容易形成一刀切,出于责任划分和利益矛盾,被淘汰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阻力比较大,执行不彻底,容易反复和反弹。
利用行政手段只能解决暂时性或短期矛盾,不能解决长期和根本性问题。一旦政策放松或执行中存在偏差和漏洞,市场就必须进行消化或在较长时期内通过波动和震荡达到回归和纠偏目的。
有相关报道称,过去由于政府掌握项目审批、核准权,掌握投融资和证券发行及股票上市审批权,拥有土地、房屋、矿产资源、企业配套设施等定价和税收优惠等企业生杀大权,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去打通和维护与政府的关系,寻求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偏爱,甚至有时上不上项目或如何上项目都要听市长和政府的安排。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授张久民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为了得到重点照顾,许多水泥企业为了生存即便再困难也花‘重金’,与相关地方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攀好关系。虽然现象可能存在于个别地方,但也说明行政手段过于干涉,并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张久民表示,虽然面对目前的困境,必要的行政手段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市场竞争本就是残酷的,企业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和走势,研究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研究竞争对手的战略和策略,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确保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