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煤炭等行业,由于企业数量众多,要达成各方都能有效执行、共同削减产能的协议非常困难。即使在某一区域市场部分企业有这样的意愿,也很难避免来自其他地区未削减产能企业的低价竞争。只要有 “搭便车” 的可能性,甚至有企业利用他人削减产能之机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自愿合作削减产能就很难实现。这一困难在水泥行业却有解决的希望,原因是由于运输成本和销售半径的影响,水泥行业天然就具有区域市场的划分。 因此,在区域市场内企业达成合作,自愿削减产能具有可行性。
水泥行业目前正在考虑采取的一些措施可能有助于这种合作的达成 。比如,有报道山东省水泥骨干企业在中国水泥协会的支持下,准备成立联合投资管理公司,作为全省水泥产能的整合平台。目前这一区域内主要水泥企业已经形成定期会商、协调的机制,而组建联合投资管理公司,是这一机制的延伸。这一思路的关键,是由参与企业联合出资对本地区产能进行收购,并根据企业需要对收购产能有选择地退出。同时,据报道中国水泥协会还向国家工信部提出政策建议,根据各企业水泥产量向企业筹措、设立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用于对主动关闭生产线的水泥企业进行补偿。这些市场化去产能的方案, 有利于调动企业主动去产能的积极性,并且具有“谁受益、谁付费”的特点。
下一步中国水泥行业可以考虑更加创新的方法促成企业的合作去产能。在这方面,英国铸铁行业1980年代去产能过程中的经验也许值得借鉴(此处的讨论参考了Baden-Fuller, C. W. F. 1990.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Restructuring the UK Steel Castings Industry’, in Baden-Fuller, C. W. F. (eds) Managing Excess Capacity.)。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英国铸铁行业与钢铁、化工、汽车等其他行业类似,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1980年,5家市场份额加起来接近整个英国铸铁市场一半的铸铁企业经过协商一致认为,这一状况难以为继。他们采取的办法,是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在全行业内成立一个共同基金, 促使企业、特别是小型铸铁企业的产能退出市场。行业内企业可以选择作为出资方,参与共同基金并继续生产经营;也可以选择关闭工厂,并接受按照全年销售额30%计算的现金奖励作为补偿。
与目前中国水泥行业的思路略有不同的是,这一计划的实施,包括专项基金的收取、与产能退出企业的谈判、及补偿的给付等是由聘请的专业投资银行来完成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由第三方机构实施计划可以避免相关的利益冲突。此外,银行的介入还可以为希望参与出资的铸铁企业提供融资帮助。
这一方案实施中间也多次遇到波折。主要的困难还是来自于部分企业的观望、拖延,其中不乏企业抱有等待其他企业关闭工厂后市场回升的心态。一些企业对补偿金额是否足以支付关闭成本存有争议,此外一些企业主和员工对关闭工厂心理上难以接受也是产能退出的一个障碍。尽管如此,到1983年, 英国铸铁行业内约有4万吨产能(占1975年总产能的14%)根据这一计划签订了退出市场的协议 。
中国正在进行的“去产能”实践和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表明,除了行政指令和市场竞争以外,在水泥这样具有明显区域市场的行业,实际上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主动去产能。在这一思路下,再加上政府的有力支持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配合,也许中国水泥行业“去产能”在未来几年内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