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做好京津冀产业转移升级加减法

来源: 来源: 证券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9日

  “京津冀区域具有比较好的产业协同发展条件,如北京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技术研发水平高;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研发转化能力强;河北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从三个省市的发展特点来说,通过协同发展,能够打造新的增长极。”在一位业内研究人士看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升级不仅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同样也是三地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

  日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一方面国家发改委正在采取产业转移升级和转型升级相结合等举措,缓解京津冀“大城市病”;另一方面,京津冀空间发展规划也在编制中,以求打破京津冀行政藩篱,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推动协同发展。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产业转移的重点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产业向天津和河北等地区进行转移。从北京市的四大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来看,不符合这四大定位的产业都应该转移到其他地区。另外,即便是在北京市的产业布局中,中心城区和副中心通州区的产业布局也应该有所不同。而从产业转型来看,这应该是未来三个地区产业升级的重点。具体来看,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天津和河北等地区是全国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重化工行业的生产基地,这是造成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水资源紧张的根本原因,这些行业都面临转型升级、能源清洁化处理。

  事实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如何推动三地产业转移与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是京津冀一体化面对的重要考验。

  在黄志龙看来,目前产业转移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各部门间的各种审批、财政资源配置等权力过大,导致大型央企和金融机构为了争取这些资源,在地理上就不愿意离开北京中心城区;二是涉及普通人员的安置难题,特别是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员工的迁移,面临的阻力较大。从中长期来看,解决产业转移较好的办法仍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

  业内人士认为,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不仅需要政府行政搭好台,而且更要社会资本来唱戏。应发挥好资本在协同发展中的无形力量,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形成有利于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区域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