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水泥产销第一大国,年产能高达35亿吨,其中30%的产能面临过剩局面。
然而,随着近年来水泥行业持续去产能,水泥产量逐步下降,库存也在减少,水泥价格在2017年开始出现持续上涨。与此同时,水泥行业上市公司业绩也获得大幅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继2017年水泥行业去产能显效后,市场普遍预计,2018年“去产能”依然是水泥行业的主旋律。
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水泥价格持续飙升,这种上涨一直持续到2017年。截至2017年12月份,数据显示,全国P.O42.5散装水泥均价已经超过400元/吨,从年初以来累计大涨逾40%,超过2001年至2016年期间的价格平均值(320元/吨)近100元/吨。
联讯证券在报告中指出,随着采暖季开始,各地错峰生产陆续开始,以华东和中南为代表的水泥价格开始快速上涨。11月下旬,华东地区PO42.5水泥均价达到425元,中南地区达到419元,价格已创下12年来新高。山东、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省份的部分城市,因错峰生产开始,水泥价格出现大幅上涨,部分城市水泥价格较10月底上涨超过100元/吨。
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孔祥忠曾公开发文表示,从水泥价格历史走势、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实际成交价以及与钢铁煤炭价格涨幅来分析比较,可以认为,当前的水泥价格依旧处于合理区间。
孔祥忠表示:“我们周边国家水泥价格多数在70美元至100美元,与之相比,今年12月初中国水泥价格并不高。”
据了解,进入2017年冬天以来,围绕水泥企业的错峰生产和限产政策频繁出台。北方的水泥企业因传统的错峰生产,大多数企业在11月底停窑不再生产。而在华南,浙江、安徽、上海等地区,伴随着施工高峰期的到来,水泥的销售进入了旺季。
考虑冬季严峻的环保形势,有业内人士认为 ,“错峰将常态化,由此对四季度和一季度的水泥供需状况将造成季节性的显着干扰,从而使得四季度和一季度的水泥价格由于阶段性供需不平衡而出现大幅上涨”。
对此,孔祥忠表示,错峰生产就是“去库存”,不仅能有效化解水泥熟料产能过剩,更能让熟料生产所消耗资源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去库存”的目的是要反对低价倾销,帮助企业效益回升。这就需要通过行业自律公约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错峰生产政策,促进企业效益、行业利润、资源价值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孔祥忠表示:“对水泥行业来说,错峰生产是解决行业利润最大化与产量供给、社会成本关联问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对于企业来说,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产能发挥、企业综合成本平衡关系的手段;对于协会组织来说,要倡导‘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的自律行为,要引导企业讲诚信,承担社会责任。因此,错峰生产是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道命题,我们要找到行业利益最大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交叉点。”
联讯证券水泥行业研究报告显示,表面看目前水泥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程度大约在4.5亿吨(熟料)左右,占现有全部产能的24%左右。然而大面积错峰生产对行业季节性和结构性供给端带来较大影响。“对比2016年和2017年错峰生产政策有两个特点:一是错峰生产的省份在扩大,2016年大约19个省出台了相关政策,而2017年到现在为止,已有25个省出台政策;第二是错峰时间明显拉长,比如山东、甘肃、四川等,错峰时间较2016年明显增加,且部分地区采取全面停产的措施。”
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根据相关环保政策文件的要求,钢铁、建材、有色等多个行业在采暖季将错峰生产,其中水泥、陶瓷等建材行业采暖季全部实施停产。例如,进入11月份,北方多省市相继执行冬季错峰生产计划,部分省市停产时间和力度再次加码。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和山西省长治市、太原市均提出了长达5个月至6个月的连续停产计划,山东全省停产时间也有4个月,今年停窑限产影响程度有望继续深化。
此外,从12月4日开始,南京全市水泥、铸造行业全部停产。12月2日,济南要求水泥、钢铁等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分行业落实停产、限产、错峰生产等应急减排措施。而远在西北的青海省,也要求全省12户水泥企业20条生产线,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间累计停窑150天。
有业内人士判断:“2018年一季度水泥价格将好于2017年,而由于库存等原因,甚至可能影响到二季度价格。从企业层面来讲,水泥企业从去年到今年已经充分感受到错峰生产带来的积极意义,对错峰生产的执行力度也会大大增强。”
三家公司营收破百亿元
随着水泥价格的不断攀升,水泥行业上市公司2017年的业绩也开始出现改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18家水泥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为152.12亿元,与上年同期的71.51亿元相比,同比增长1倍以上。其中,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冀东水泥2017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分别为500.39亿元、143.5亿元、113.93亿元。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在上述18家水泥行业上市公司中有14家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过亿元。其中,海螺水泥以98.09亿元的净利润“独占鳌头”。与此同时,海螺水泥的股价也从2017年年初的17.39元/股涨至目前的29.39元/股,涨幅高达69%。
华创证券行业研究员牛播坤分析称:“环保限产加上南方赶工催涨沿江水泥价格,破位500元/吨至历史高峰:按照环保限产的政策,‘2+26’城市中有供暖任务的水泥企业最低限产30%,没有供暖任务的水泥企业则被要求全停,造成区域内水泥供需缺口。这部分缺口将由运输成本较低的沿江水泥补足,进而拉动沿江水泥需求。”
“随着天气转好,南方进入赶工潮。在旺盛需求的拉动下,据中国水泥网行情数据中心消息,长三角安徽、苏南、浙北熟料开启第七轮涨价,大幅上调50元/吨,价格直接破位500元/吨,浙北熟料出厂价更是高达520元/吨左右,水泥价格已至历史高峰。”牛播坤如是说。
“江浙沪皖为海螺水泥核心市场,正承接水泥涨价红利。公司拥有长三角地区熟料产能的30%,位居区域市场第一。而此轮涨价的核心区域江浙沪皖是公司1998年便开始发力的核心市场区域,公司在四省的熟料产能2015年便已经接近8000万吨。”牛播坤认为,公司作为我国水泥行业的龙头,拥有全国11%的熟料产能。十三五期间,公司计划通过并购和新建方式在国内、国际增加各5000万吨的水泥产能,成长性可观。
除海螺水泥外,华新水泥则以净利润10.5亿元的成绩位居第二名,而相比海螺水泥64.34%的净利润增幅,华新水泥的增幅高达552.79%。
资料显示,华新水泥主要布局两湖和西南五省(云、贵、川、渝、藏)分别占总收入56%、23%。前三季度公司水泥和熟料综合销量约4900万吨,同比增加30%,其中三季度销量约1720万吨,同比增加25%。
申万宏源行业研究员刘晓宁分析称,公司是两湖水泥龙头,四季度“北方错峰+华东限产”叠加下有望复制2010年行情,公司凭借区位优势,北上对接河南,东进紧邻长江,有望两端受益。
从统计数据来看,2017年前三季度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普遍出现高增长,其中,有16家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幅在4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18家公司中有11家公司的净利润增幅在100%以上。天山股份的净利润增幅更是高达7151.34%。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继2016年8月份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形成新的集团公司中国建材集团之后,天山股份成为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此后,天山股份在2016年三季度开始扭亏,至2017年三季度,公司业绩更是实现大幅增长。
光大证券行业研究员陈浩武分析,三季度为北部水泥需求旺季,天山股份水泥产销两旺,营收快速增长,兼之成本费用管理有效控制,高盈利弹性持续。公司主产区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有利于水泥行业景气度复苏。“未来疆内新增产能冲击减小,现有存量产能出清、行业拐点出现时,业绩受益量价两重驱动将快速增长。”
环保致局部地区供需失衡
可以说,不论是水泥价格的上涨还是水泥企业业绩的上涨,其根本原因就是限产限量导致的供需失衡所致。
孔祥忠曾分析称:“今年水泥价格的高位增长有企业原燃材料上涨因素,也有部分地区环保督查中地方政府强制企业停产带来的供需平衡失调的叠加因素。”
孔祥忠提出,历史上首次的环保督察对地方政府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督查期间,企业几乎全面停产,地方政府为控制全年排放总量指标,也要求企业停产,致使库存下降,供货紧张,价格自然上涨,尤其是局部地区阶段性的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最明显的是“2+26”的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环境治理,环保超标治理,节能因素以及重要活动会议,正好叠加水泥需求旺季,导致局部地区的供需失衡,价格出现阶段性、局部的较快上涨也在情理之中。
据《证券日报》记者亲赴石家庄的“水泥走廊”调查得知,在多年的环境治理下,昔日有160多家水泥厂的“水泥走廊”,现如今仅余一家水泥上市公司金隅股份的工厂在生产。
“由于鹿泉山上有生产水泥的原材料,所以以前有很多水泥厂都建在鹿泉山上。”据当地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现在多数水泥厂关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水泥厂大多是小水泥厂,买不起价格昂贵的环保设备,这就使得众多小水泥厂不得不因为环保问题而被迫关停。”
行业整合现区域“寡头”
实际上,在国家持续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水泥行业去产能仍将持续,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问题何时才能根除还未可知。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水泥行业困难时期也是整合的最佳时期。
有业内人士认为:“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强强联合的时代已经来临,按照水泥行业发展的规律,并购重组将会是未来的行业发展方向,这对水泥行业未来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回顾我国以前的水泥行业,企业集中度非常低,企业间相互竞价、盲目扩张,是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的原因之一。合并重组、整合产能,成为了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
此前,我国华北地区是水泥行业亏损的重灾区,2015年,这一地区水泥行业亏损42亿元,作为京津冀区域两家最大的水泥企业,金隅、冀东始终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甚至在2012年还发生过激烈的价格战。
不过,在2016年4月份金隅和冀东正式实施战略重组之后,新的冀东水泥在京津冀区域产能占比达到近60%,成为中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水泥企业。冀东的物流网络加上金隅的资本优势,整合后的新冀东水泥竞争力明显提高,公司利润环比逐月上升。
除京津冀外,多个区域的市场整合也露出了区域“寡头”的苗头。比如,天瑞水泥收购了永安水泥,参股同力水泥,目的是整合河南市场。引发资本市场巨大轰动的山水水泥股权之争,其目的是整合辽宁市场。此外,华润水泥与昆钢控股共同组建云南水泥建材公司,也开启了云南市场的整合大幕。
中金公司表示,随着我国水泥行业整合的逐步推进,区域集中度逐步提升,龙头强者恒强是大势所趋,跨区域整合也将提前兴起。在此背景下,提前布局各区域水泥板块龙头海螺水泥、华润水泥、华新水泥在区域整合中具有竞争优势。
有一位接近水泥业上市公司的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现在的水泥上市公司借助上市平台已经将其周边的小水泥厂能吞并的就吞并,不能吞并的小水泥厂最后也会被低价格给排挤出市场。”
在《证券日报》记者与水泥行业业内人士的交谈中了解到,今后的水泥行业将会催生出区域性“寡头”。
有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水泥运输的里程限制,因此,每个地区的水泥厂都有一定的覆盖面积,而在水泥公司不断的兼并重组过程中,该地区将会催生行业龙头。”
2017年,水泥行业的整合依然持续,尤其是中国建材与中材股份于2017年9月8日订立合并协议之后,有业内人士预期,两材将是全球水泥产能排名第一的企业。此外,两家公司的重组完成后将提升部分区域水泥行业集中度,并将以更大的市场影响力参与水泥行业政策制定。
作为全国第一和第二的建材生产商,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在许多业务领域均重合,尤其是在水泥、玻璃纤维等多个业务板块。交易完成后,中材股份将予以注销,中国建材集团将通过中国建材股份控股统一管理9家水泥企业。
明年水泥需求增长将再续
随着集中度的提升,大企业间对话增多,水泥行业已逐步从竞价走向竞合,去产量带来利润抬升的同时,行业共识也越来越强。
申万宏源行业研究员刘晓宁认为,只要需求侧不发生断崖式下跌,去产量具备长期可持续意义。明年排污许可证制度和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的淘汰将进一步改善供需格局。
国泰君安发布水泥行业研究报告称,预测2018年全国水泥产量为23.5亿吨,而华东和华南需求跑赢其他地区。“我们看好房屋新开工和基建投资强劲的区域,例如长三角以及华南,预期这些区域的水泥消耗量的增长将在2018年延续。”
“行业催化剂在2018年持续发酵。”国泰君安分析,“有效熟料产能将在2018年进一步缩减,表明更加平衡的供需状况。”
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东市场将面临更加紧张的供需状况,源于强劲的需求前景、华东和华北市场错峰生产的冲击和环保限产措施,这些将在中期作为区别华东市场和其他区域市场价格的机制。
“华东水泥价格可能在2018年第二季度再度探顶。基于持平的2018年第一季度水泥需求,假设我们测算显示华东地区在一季度大幅补库存的几率较低,因此华东市场将很可能以较2017年同期相比更低的库存进入旺季,这也将作为华东水泥再度探顶的重要基础。”国泰君安方面表示。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2017年水泥行业为了加快推进落实“去产能”目标的实现,其中作为去产能的一项具体措施,逐步去除低标号水泥的行动也在不断推进。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34号文提出要停止生产32.5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同年底,行业公布《主动停止生产32.5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倡议书》。2017年1月份,宁夏地区在《建材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施方案》中提出,要从2017年起停止办理32.5等级符合硅酸盐水泥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办理。2017年5月1日,新疆地区正式取消全部32.5等级水泥。
有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解释称:“此前虽然水泥行业经过大规模的关停和并购,但由于众多水泥粉磨站对熟料加工后低价卖出,仍冲击着水泥市场的价格体系。”
该人士称:“为了提高水泥价格,公司准备通过控制熟料的流出来抵御水泥粉磨站的价格竞争。”
有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仍有水泥企业3465家,其中从熟料到水泥生产完整的企业1234 家,纯熟料生产企业46家,水泥粉磨站企业2173家,水泥配置站企业12家。全国实际熟料产能20.2亿吨,水泥产能38.30亿吨。2016年全国熟料产量13.76亿吨,熟料产能实际利用率68%;水泥产量24.03亿吨,水泥产能利用率62.74%。2016年前10大水泥企业熟料产业集中度57%,水泥产业集中度41%。目前已核实的还在新建的熟料生产线37条,熟料产能0.64亿吨。
对于水泥粉磨站加工熟料冲击水泥市场价格一事,中国水泥协会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近日,中国水泥协会印发《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2018~2020)》,其中内容提到2020年末,前10家大企业集团的全国熟料产能集中度达到70%以上,水泥产能集中度达到60%以上。力争10个省区内前2家大企业熟料产能集中度达到65%以上。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在水泥行业2018年至2020年去产能的目标中有指出:“三年压减熟料产能39270万吨,关闭水泥粉磨站企业540家,将上述指标按四年分解得到每年的目标任务,使全国熟料产能平均利用率达到80%,水泥产能平均利用率达到70%的目标。”
根据《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建议“水泥粉磨企业去产能目标分解值为,各省区按照现有水泥粉磨站企业数量淘汰比例25%,全国共需淘汰540家水泥粉磨站企业”。
有中国水泥协会相关人员公开向媒体表示,去产能将成为行业“十三五”攻坚战。“水泥去产能将与遏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打击无证生产产能、停止生产32.5强度等级水泥等措施齐头并进。”
具体来看,2018年,全国范围内完成压减熟料产能13580万吨,关闭水泥粉磨站企业210家。力争2018年上半年实现全面停止生产32.5强度等级水泥产品。
2019年,全国范围内压减熟料产能11640万吨,关闭水泥粉磨站企业150家。企业兼并重组方面,前10家大企业集团在全国的熟料产能集中度达到62%以上,水泥产能集中度达到50%以上。在5个省区内,前2家大企业实际控制熟料产能达到65%,此外,在全国100万以上人口规模、具有水泥窑的城市有50%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
2020年,全国范围内压减熟料产能14050万吨,压减水泥粉磨站企业180家。企业集中度方面,前10家大企业集团熟料产能集中度达70%,水泥产能集中度达到60%。
此外,水泥行业还拟设立去产能专项资金(基金),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结合的去产能机制。2017年试点、2018年启动,鼓励企业间兼并重组,支持相互参股、委托经营、资产交换等方式的市场整合,以优化市场布局,提高市场集中度。
中泰证券指出,随着我国GDP、固定投资投资增速逐年下滑,中游制造业产能过剩已成定局;与此同时,环保问题愈发严峻,政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在经济结构转型大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水泥行业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高速发展,当前整体过剩严重,近年来在政府、行业协会、大企业的多方推动下,行业的产量控制逐渐增强,但是产能严重过剩的现状仍未改变,行业未来存在明显隐患。水泥的实质性供给侧改革是大势所趋。
经测算,如果上述去产能目标完成,可有效推动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将实现能源节约折标煤约4411.3万吨;实现污染物减排粉尘颗粒物约9.6万吨、二氧化硫约4.8万吨、氮氧化物约35.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