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 刘埃林
上世纪90年代初,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感召下,我从鄂尔多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岗位上下海,带领团队创办蒙西。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蒙西已走过25年的历程。25年,用时间来衡量或许只是沧海一粟,用事件来刻录却能成为永恒。
艰难起步
创业之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有经历过了,才能品得个中甘苦。1992年11月,我告别17年的机关工作生涯,跨出伊盟盟委大院,出任伊盟煤炭公司副总经理并负责筹建蒙西水泥厂。这是我人生的一大重要转折,也从此开启了艰难而又曲折的创业之路。
踏入商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学习,发现创业之路远没有设想的那样简单美好。我清楚地记得选择厂址时的情景:1992年12月11日,我带队赴鄂托克旗碱柜乡考察项目拟选厂址,我们一行4人从乌兰镇出发,颠簸四个多小时,来到碱柜乡南部与乌海市接壤处一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陪同的旗领导随手一指,诙谐地说:“刘部长,就是这里了。瞧,周围还有许多神灵在保佑你,你的事业一定能成功。”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抬眼望去,不毛荒滩上一片乱坟岗,坟滩一个挨一个,足足有400多座。几只乌鸦飞快掠去,依稀可见的小麻雀惊奇地叽叽喳喳。呼啸的黄风借势生威,卷着沙砾抽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随行人员的脸上浮起丝丝凉意,我自己也犯了嘀咕,难道这就是我施展蓝图的地方吗?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创业的路上容不得有丝毫犹豫,从我踏出盟委大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了一个信念:再苦再难也要干出一番事业。眼前的环境虽然凄凉,但我坚信,白纸上才能绘出最美的图画。
厂址初定后,项目报批及资金筹措的难题便摆在了我的面前。我们最初计划的是建设一座年产10万吨的水泥厂,但经过调研发现,搞一个年产10万吨的水泥厂虽有眼前效益,但从发展眼光看,这种小厂很难拥有长久生命力。要想既有眼前利益,又有长远生命力,至少应该建设年产30万吨以上的中型水泥厂,但需要约3个亿的投资,按照建厂计划和投资能力,这根本不可能。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抵御风险,必须达到适度规模,最终拍板上马一条年产30万吨的生产线。然而,当时恰逢我国施行控制基本建设投资政策,计划部门严格控制新项目审批,银行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审批一度陷入了困境。面对进退维谷的窘境,我和我的团队没有退缩,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取得项目审批和银行贷款,促成了蒙西水泥厂的建设。
在项目的工艺选择上也颇费了一番周折。当时,水泥新型干法工艺正在兴起,因其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属于政府鼓励采用的工艺,包括行业专家、政府领导以及公司内部的很多人,都倾向于选择新型干法工艺。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干法工艺虽然有优势但也有许多不足,且一条生产线的投资就高达3.3亿元,这对当时刚刚起步、到处都要花钱的蒙西来说无异于是个天文数字。怎么办?是顺应形势、尊重权威,还是另辟蹊径、寻求新路。如果尊重权威,如此巨大的投资,钱从哪里来?投得值不值得?如果另辟蹊径,那究竟应该怎么走?一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和我的团队面前。为了寻找到最优解决方案,我亲自带领进行多方考察论证,最终顶着压力选择了符合当地资源条件和企业自身实际的湿法工艺,并得到了内蒙古计委的批复。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大胆的尝试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完全正确的。三条生产线仅投资4.8亿元,比传统水泥厂节约一半还多;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的煤炭资源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充分发挥了湿法工艺自身的优势,从而以尽快的速度使优质产品面世,将投资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
1994年6月10日,蒙西水泥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995年11月19日,大窑一次性点火成功,一个投资2.2亿元、年产30万吨水泥的现代标准企业终于从设计蓝图变成了现实,蒙西水泥投产运行了。此时,我凝望着水泥窑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和庆典仪式上欢呼雀跃的人们,百感交集,三年来的艰苦奋斗总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此后,我们又陆续建设了二期、三期工程,到1999年,蒙西水泥的产能达到了130万吨,一举跨入全国大型水泥企业行列,公司效益也开始稳步增长。
再赴征程
世纪之交的蒙西,已是一家销售收入近2亿元、利税总额4000多万元、在区域内有很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这时,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了我的面前:蒙西应该向什么方向走?我作为公司的领头人,是小富即安、就此满足,还是带领团队开创一番更大的事业?从不安于现状和永不服输的性格,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当时蒙西水泥所处的位置虽然是一片荒漠,但地势平坦,周边地区有富集的煤炭资源、石灰石以及其他储量丰富的资源;绵延千里的黄河流经此处,有充足的水资源;110国道和包兰铁路从这里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多个优势集聚,这里建设工业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从1998年蒙西水泥还处在建设期间,我就提出了创建工业园区的思路,并获得了当时伊盟行署的批复。为了将园区规划好、选好选对项目,我带领科研人员走遍了国内外的知名学府和科研院所,遍访了320多位专家教授,在反复研究企业自身条件后,确定了发展方向:以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构筑新材料产业四大系列产品平台。蒙西和我也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在工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我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环境保护”的“五高”起步原则和“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三新”立园标准。经过几年的建设,至2005年我卸任蒙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时,园区已发展成为入园企业几十家、年产值百亿元的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863”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并被自治区政府认定为省级工业园区。蒙西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昔日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也早已旧貌换新颜。此时,距我下海创业已有13个年头,我总算初步实现了“有生之年为社会做一两件有益的事情”的人生目标。
此后的几年,蒙西开启了走出鄂尔多斯、开辟事业新天地的创业步履。自2003年起,我们实施“东部发展战略”,从呼伦贝尔起步一直将触角延伸到黑龙江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涉及建材、物流、煤炭、房地产、文化旅游等,撑起了蒙西事业的半边天。
路与劫难
创业的道路艰辛曲折,为了追求的事业,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自从踏入商海后,我每天工作的时间不下10个小时。由于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加之生活不规律,2004年起,胃部经常出现不适感,有的时候隐隐作痛。这种症状多发在凌晨时分,刚开始是间歇性疼痛,以为是饮食不当造成的,自己也没把它当回事。疼得厉害时,就吃几粒止疼药缓解一下疼痛,继续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后来,疼痛频次越来越高,在医生和家人的建议下,2005年8月,我在北京做了胃部检查,检查结果呈阳性,医生建议做进一步检查。因当时我手头有两项事关公司发展的重大工作没有完成,作为公司掌门人,一旦查出是不好的病,不仅影响工作,还有可能给公司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公司发展和对外合作。基于以上考虑,我没有采纳医生的建议,继续日夜忙碌。
2006年3月初的一天凌晨,胃部的疼痛感十分严重,并且出现了便血现象。这才引起了我的重视,于是在北大第三医院做了胃镜检查,经检查确诊为胃癌晚期,同时发现体内多个脏器有癌细胞转移的迹象。这既像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又是晴天霹雳。我有些愕然,家人紧张万分。经301医院专家会诊后认为:必须马上手术,但手术有两种结果,一种是通过手术将胃部肿瘤切除,生命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一种是因各脏器均长了肿瘤,剖开肚子后再缝上,回家等待癌细胞的蚕食直到死亡。院方让家人做出是否手术的决定,遇到这样的问题,痛苦中的家人一时也难以决断,最终还是我自己拍板决定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战胜死神
2006年3月31日,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进入3月,虽然草木泛起了绿意,但天气依然是寒气逼人,加之自己沉重的心情,我仿佛还生活在严冬中。那天,我被推进手术室的一刹那,从医生的眼神里读懂了“我已是被判了死刑的人”。当时,自己才真正感觉到无助所带来的痛苦。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我的胃被全部切除。手术后,医生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为我制定了八个疗程的化学治疗方案,每个疗程为22天,中间相隔时间是7天。术后的20天,开始第一个疗程的化疗。三个疗程过后,头发全部掉光了,浑身疲软无力,恶心呕吐不止。化疗期间,白血球的下降速度非常快,结束第四个疗程后,白血球的数量不及正常值四十分之一,血小板指标也降到最低点,稍有不慎,就可能因细菌感染或出血不止而丧失生命,当时的我已经命悬一线,医院也已经下了危重病人护理通知书。
弥留之际,想到早已过世的双亲,遗憾没有能很好地尽孝;想到我一手创办的蒙西还有诸多未尽事业等着去完成,内心十分悲怆。为了不给家人带来更多痛苦,我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量不在家人面前表现出无助和伤感。不知不觉季节已到立秋时分。细算手术后我竟然活了四个多月,比医生当初的判断多了三十多天,这已经出乎了我和所有人的意料。这应该是一个好兆头,似乎让我看到了一线生机。
于是,我断然拒绝了继续化疗,并要求立即办理出院手续。主治医生出于对我的关心,再三劝我继续留院接受化疗,说我的肺部还有一个鸡蛋大小的阴影,如果不化疗,后果不堪设想。我没有听从医生的劝阻,最终选择了出院。当时,我的想法是:反正自己已经是被判处“死刑”的人了,能多活一天,就等于多赚一天。化疗也是死,不化疗也是死,为什么要承受化疗带来的痛苦和浪费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精力呢?人在这时候才能不屑死亡的恐惧,也只有这时候,才能把沉积在内心深处的欲念弃之于九宵云外。此时,在我的世界里,继续存活才是上苍赐予我最宝贵的礼物,能延长一天寿命,是我最大的奢望。至于上苍能赐予我活多少天,我没有争取的权利,只有感恩的义务。
出院后在三亚疗养的时间里,每天映入我眼帘的是辽阔无疆的大海、悦耳动听的海浪声、绵延的沙滩和美丽温暖的阳光。徐徐的海风裹挟着亚热带湿润的空气,将我心中积存已久的烦恼和痛苦清理得荡然无存,我的身心感到无比轻松和舒畅,体力恢复得非常快。记得刚去的时候,我沿着海边走五百米都非常困难,三个月后,走上五公里都没有累的感觉。出院时,医生告诉我的家人,说我的生命最多能再维持三个月,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不但没有死,而且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一年后,身体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超出了医生预测的存活期限,赴医院检查后,结果出奇的惊人,不仅各项指标都正常,而且肺部的阴影也消失了。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不能自已。一个在生死线上走过一回的人,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一个人活在这世上,除了享受成功、快乐、幸福外,还要经历诸多的不幸、痛苦和磨难。在与死神抗争的这么多年,也算是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劫后余生
经历一场劫难并与死神插肩而过后,也让我对办企业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经常在思考,办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发心不同,目的也不同。功利发心者其目的就是为名扬天下、光宗耀祖,或者赚更多的钱,让自己和家人消费更阔绰。事业发心者其目的就是要立志办一项事业,振兴一个行业,回报一方水土。办企业的发心不同,经营之道迥异,企业命运也就不言而喻。功利心极强的企业往往短期爆发力很强,规模和知名度提升很快,但很快就会患上“虚火症”,且病情随着企业发展速度的加快而不断加重,进而将企业推向衰亡;而事业发心者追求的是长远目标,致力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回报社会,为行业的进步不断注入新的动力,这样的企业就像涓涓溪水,静静流淌。可见,创业者的发心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为此,我常常勉励自己并告诫蒙西的管理者,企业要想行稳致远,就应该牢牢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发心要正,要时刻把行业的振兴、地区的发展放在心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这是办企业的根本,也是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应有的志向和肩负的责任;二是常怀感恩之心,尽企业所能回报社会、股东和员工;三是要有社会责任心,自觉担当起保护环境、救助贫困、助残、助医、助教等社会责任。试想,如果我25年前下海创业是抱着赚更多的钱、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些的目的,蒙西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25载峥嵘岁月,如同一条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路。回首这25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时光,我和我的团队在创业的道路上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堡垒,总算做成了一些事情,终未辜负养育我的这片热土和家乡父老的厚爱。此时此刻,年少时经常品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再次响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