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1日,中国名牌产品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研制并生产的HFCG辊压机榜上有名。据了解,这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科研单位中为数不多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科技产品。
其实,荣誉还不只中国名牌。该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级新产品、全国优秀节能科技成果奖、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成果奖、上海科技博览会金奖,辊压机项目的研制单位还获得了国家级集体荣誉称号。当年的项目组负责人包玮获得了国家“五一”劳动奖章。
至今,合肥院研制的辊压机已有近500台套应用在全国的200多条水泥生产线上,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销售收入从2000年起年年翻番,由几百万元到2006年的3.88亿元,合肥院辊压机课题组20余名科技人员及辊压机制造厂的80名职工在内,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80万元/人年,是美、日、德等世界先进国家制造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3倍多。而同期,国内建材百强企业的全员平均劳动生产率是30万元左右/人年,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尚不足5万元/人年。
在合肥院辊压机制造厂1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中,现在每3天就出厂一台辊压机。调试现场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在后续产品中都能得到及时改进,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再研发的高效循环。
合肥院辊压机项目用一长串闪光的荣誉称号和数字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单一的科研开发,到90年代的科工贸一体化,到今天成为行业公认的水泥粉磨系统的首选装备,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合肥院辊压机课题组的科技人员用20年的实践,铸就了辉煌,成就了辊压机的江山,也留下了一串串艰辛而又坚实的脚印。
一HFCG 辊压机是在原国家建材局领导及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由合肥院粉磨所老一代水泥专家立项,历经国家“七五”、“八五”到“九五”的科技攻关、两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才打造出的今天的中国名牌。
5月的合肥,莺飞草长,到处生机勃勃。在合肥院高新产业园辊压机生产基地,望着装车待发的辊压机,原国家建材局科技司领导王媛俐高兴地说:“这才是我们亲生的孩儿啊。”1985年,当国内引进的2条日产4000吨新型水泥干法生产线刚刚投产之际,合肥院粉磨所老一代水泥专家董宽良、何玲就将目光投向了国际80年代初兴起的高压料层粉碎原理及以此理论为指导而问世的辊压机。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挤压粉磨新工艺及设备的研究”因此立项。该项目于1990年通过了原国家建材局技术成果鉴定。这项成果虽然在辊压机制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距离成果的成熟和市场的认同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无论是辊压机设计、制造,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在经历了短暂的市场高潮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怨声载道,否定之声更是此起彼伏。
曾经担任过10年辊压机项目组组长,现任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的包玮饱含深情地说:“尽管如此,原国家建材局领导、专家还是给予我们热情的鼓励和坚定的支持。合肥院逆势而上,不断充实辊压机课题组,组成以老带新、工种配套齐全的研究开发队伍,继续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围绕辊压机项目的科技攻关任务。在解决辊压机本身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同时,从系统角度完善辊压机技术的应用,重点解决了辊压机的适应性、适用范围、耐磨材料寿命等命题。在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体系,为国产HFCG辊压机研发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经国家“七五”、“八五”到“九五”的科技攻关研发、在两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2000年辊压机厚积薄发,开始结出了累累硕果。
包玮不无欣慰地说:“辊压机评上中国名牌,总算向曾经支持过我们的那些老领导、老专家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二一个好的创新机制,能够给科研人员以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辊压机的成功,证明合肥院鼓励科研人员直接面对市场、压力与动力并存,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得以迅速完成的关键所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是以技术转让方式为主,合肥院第一台辊压机通过技术转让,于1990年制造出来,并应用于江苏江阴水泥厂(现江阴绮星水泥有限公司),这台设备成功运行至今,当时积累了众多第一手宝贵的资料,为挤压粉磨工艺研究及辊压机的国产化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但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矛盾及问题:辊压机的适应性、适用范围、耐磨材料的寿命、与常规粉磨设备的区别、水泥成品性能的变化等等……但是,在研究单位将技术转让以后,产品的使用由制造企业与用户之间通过供销合同联系在一起,与研究人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产生了科研与产品应用相脱节,致使实际使用中所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到科技人员那里;即使得到反馈,由于没有经济关系而缺乏及时解决的动力。
在这种关系下,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尽管第一台设备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但却比后来投产的10台辊压机使用效果都好。
其结果导致水泥用户对刚进入市场的辊压机产生了排斥心理,一些用户纷纷反应辊压机不好用,有的企业将辊压机当破碎机用,一些水泥企业干脆拆除了生产线上的辊压机……
辊压机在水泥界身陷一片否定声中,人人拒之千里,前途渺茫。
一边是经过专家鉴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研成果,一边却成为不受市场欢迎的产品。问题出在哪里?辊压机课题组的科研人员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难道辛辛苦苦获取的科研成果就这样让它夭折了吗?
1992年春节前夕,辊压机课题组的科技人员兵分2路到用户当中进行调查。
尽管是10几年前的事,现在已是高级工程师的王志凌提起那次调查的情景,仍是记忆犹新。“去一个厂挨一次骂,大老远的找到企业用户,人家根本不让进门。那时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们把我们害苦了!'”对刚从学校毕业的王志凌来说,除了灰心,就是感觉项目没有前途。
调查组发现,在1992年前卖出去的几十台辊压机只有几台在勉强运转,且运转率都不高。有的放在那儿,厂家抱怨如同废铁一样,占了场地还不能搞其他东西。
为期近半年的市场调查,大家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挤压粉磨工艺和设备原理是先进的,应用效果显著,节能潜力巨大。但从科研成果到成熟技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成果产业化的路程还很艰难与漫长。不能怨用户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科研设计人员如果不到第一线就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到生产一线了解产品所存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等各方面问题,进一步提升认识水平和研究的深度,改进、完善产品性能,就不可能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自己生产设备,直接面对用户,承受市场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合肥院领导的支持。院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提供一个好的创新机制,才能够给科研人员以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只有让他们直接面对市场,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并将其与项目研究人员切身利益直接挂钩,才是辊压机科研成果不至夭折的惟一途径。
课题组拿出150万元技术转让的费用,向院里贷款150万元,1992年底,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肥西节能设备厂应运而生。
300万元建一个机械加工厂,放到现在来看是绝不可能的事。可是当年,这些从没有搞过生产的秀才们硬是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厂子建了起来。城里的地皮贵,他们跑到离合肥20多公里外的肥西县买下了一家倒闭的拖拉机站。那时条件艰苦,上班路远,没有交通车,晚上回来他们经常坐拖拉机。没有自来水,他们自己打井,打到40多米才出了水。就是这充满碱味的水,他们一喝就是10几年。
条件艰苦,对这些知识分子来说,倒是可以克服,不算什么。可观念的转换却真正使他们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以往,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科研设计人员,到企业去都是座上宾。企业笑脸相迎,还管吃管住。现在他们都变成了推销员,要去求人家。新的东西,名声在行业内又不好,想让用户接受,可没有那么容易。已是高级工程师的许瑞康到一家企业去推销辊压机产品,当时合肥院有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设计人员也在厂里。吃饭时,那位年轻的设计人员被十分热情地拉去赴宴,而许瑞康只得自掏腰包找食堂打饭吃。
不光是要搞科研和经营,安装、调试也是这些科技人员的事。
1994年,经过课题组人员多次沟通,与山东水泥厂(现山水集团)合作,进行水泥生料挤压联合粉磨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这个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课题组的全体人员憋足了一股劲。
负责工艺的王学敏带上才4岁多的女儿奔赴现场,将女儿往山水幼儿园一放,在现场一呆就是2个月。其间,父亲腿摔断了,她也没有时间回家照看。这种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用户。
粉体工程公司总经理、厂常务副厂长、教授级高工张永龙以往搞科研时常失眠,可是在山水的几个月里,他竟养成了站着也能睡觉的真功夫。他后来常对闹失眠的人说,“啥叫失眠,那是不瞌睡!”担任厂质量总监的杜明星同时也是辊压机电器自动化方面的专家。为了掌握项目组开发的布料调节器、均载布料器在生产试验中的第一手资料,在安庆白鳍豚水泥公司现场,他一连24小时盯在那里,饿了,就吃方便面。利用厂里给出的有限时间,抓紧观察、调试。一次电路上有信号干扰,影响了仪器的灵敏度,反复找不到原因。他十几次钻到顶棚上,匍匐在只有60公分高度的电缆桥架中,一根根线的寻找原因,排查异常,直到解决问题。好几次踩空,他都差点掉下来。
早期研制的辊压机,总有不完善的地方,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课题组的科研人员非常珍惜得来的每一个项目,他们常年在生产和使用现场摸爬滚打,及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积累、测试数据,提出改进方案,为下一台的完善提供依据。在课题组里已经形成“前一台有问题,后一台必改;系统和设备设计有更好、更合理的方案,下一台必用”的共识。办厂初期,辊压机课题组的科技人员可以说是常年奔波在外,有的企业调试长达几个月,他们也就长时间地不能归家。一些年轻人因此而不得不将原先生孩子的计划屡屡后推。已经有家庭的同志,他们把辊压机看得比自己的家庭、儿女还重。辊压机课题组的成员哪一个不是愧对自己的孩子、丈夫、妻子?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辊压机。
三孟子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执著的、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能将有限变成无限,实现自身价值。
从“七五”到“九五”,一直到今天,这个团队一直在做辊压机这一件事,重复地做,反复地做,做细、做精,一直到做成名牌产品。乃至于老朋友们见面的第一句话:怎么还在做辊压机呀!
20年来,辊压机课题组组长已经换了几任。但是他们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在做辊压机项目时,时常有人提出来顺便生产提升机、破碎机、环保设备等产品,也可提高企业效益。而当时的辊压机课题组组长包玮却始终认为:自己熟悉的东西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好自己不熟悉的产品。因此,他时常拿孟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的话激励大家,集中精力做好辊压机。
20年来,他们始终集中精力,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团队优势。工厂设计、设备制造、现场调试合三为一;设备、工艺、电气自动化合三为一;设备改进、工艺研究、控制研究合三为一。可以说,他们每次出手都是组合拳。
大量的设计、制造、调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后续的优化工作提供了一系列的重要依据。现在辊压机课题组积累了国内外500多条水泥生产线的原始实验数据,他们为企业提供的各种解决水泥粉磨问题的方案,指标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四每销售一台辊压机不是仅仅以利润创收为目的,更重要的是为技术改进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只有不断挑战自己,从系统角度向用户提供最贴近实际的解决方案,才能为用户提供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对待用户要将心比心,以诚相待。
重承诺、守诚信是辊压机课题组所提倡的企业管理理念。他们在投标中,绝不为了中标而信口开河,能做到多少就承诺多少,做不到的绝不承诺。
一次与他们已经签了合同的一家水泥企业,相信另一家竞争对手承诺的比合肥院高出20%的技术经济指标,而要求他们也要达到这样的指标,否则要与竞争对手合作。辊压机课题组同志再次对其物料进行慎重的测试并进行系统分析,确认那样的指标是达不到的。他们宁肯放弃合同,将定金退还给这家企业,也不愿意因完不成技术指标而损害自己的声誉。而后来,那家竞争对手只完成了承诺指标的50%. 2002年,辊压机课题组一年轻同志去谈合同,同样的内容,第二个合同比第一个合同高了近30万元。他十分高兴地回到院里“邀功请赏”。令他意外的是,不但没有受到表扬,反而受到包玮的批评,并最终修改合同,调整了价格。包玮对他说:“用户可能现在对辊压机价格不了解,但以后总会了解,到那时我们将会失去客户的信任。”由于课题组同志长期深入生产一线,深切感受到生产管理的艰难和生产线停产时间对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他们急用户之所急,尽最大努力为用户排忧解难。一次某水泥企业因电气元器件出了问题影响生产,尽管早已过了保修期,而且价格只有几十元钱,但当地买不着,所以课题组还是连夜派人送了过去。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一切以用户生产为重,以客户满意为中心,先解决问题,再分析原因。这已经成为辊压机课题组的服务宗旨。这样的服务宗旨使他们做一个项目,树一个样板,交一帮朋友,实现了共赢。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和诚实的服务赢得了大批“回头”客,拥有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客户群体。
五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更离不开人才。每进行一次科研都要完成2个任务:一是设备开发,二是人才培养,从而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保证后继有人。
辛勤的汗水、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记者手中有一份辊压机课题组成员名单。这是一支从年龄到知识结构的人才梯队,从5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人都有。从学校才毕业的学生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兼任着肥西节能设备厂厂长、副厂长、技术总监、质量总监、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职务。20年的磨炼造就了这样一支复合型的人才队伍。2004年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经过现场调试、研发设计、再调试的反复过程中,现在已能够独当一面。
记者手里还有一份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专家组对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成果、由辊压机课题组所承担的“水泥厂料层间挤压粉磨新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项目所作出的验收结论(节录):
该课题围绕着攻关目标从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两方面,取得了一批技术水平高,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通过对辊压机耐磨辊面及磨辊结构的研究,有效地解决了辊压机的使用与维护问题,……耐磨性能及可靠性达到并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的使用寿命。……
由于该课题是在“八五”攻关预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来源于生产实际,所取得的单项技术成果和阶段性成果,不仅解决了生产实际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促进了辊压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经济效益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该课题的研究,使辊压机这项新技术新装备,以半终粉磨和联合粉磨的方式成为改造水泥厂传统球磨机工艺的典型范例,已被广泛使用,为我国水泥厂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攻关,也使承担单位在该项技术上与国际水平保持同步,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取得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验收结论还打破常规,专门就课题之外的计划安排、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较高的评价:
该课题计划安排合理、科学,攻关目标明确,富有远见,技术路线清晰,所需解决的技术关键针对性强。
该课题组织管理规范,责任分工明确。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各承担单位之间,各工种之间协调一致,课题组同志精诚团结是课题得以顺利完成的组织保障。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锻炼和造就了一批思想作风正派、业务素质高、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为我国粉磨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理论研究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科研成果及时转化,科研项目的循序推进是落实项目实施点和取得科研与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主要经验。
合肥院辊压机课题组经历了很长一段孤独而艰辛的探索。伴随着一系列优化成果的应用、推广,业内人士对辊压机有了重新认识。尤其在国家倡导节能政策的形势下,辊压机技术以其卓越的节能效果大显身手。辊压机技术所代表的先进粉磨理论,为水泥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随着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辊压机的大型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辊压机课题组为此作出快速反应,目前由肥西节能设备厂研制的与5000t/d配套形成联合粉磨的HFCG160-140辊压机已投产10余台,并且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国内目前功率、规格最大的HFCG180-160辊压机也已进入组装阶段。
合肥院辊压机依托合肥院强大的整体优势,以辊压机技术及装备作为切入点,综合该院粉磨研究所传统的高细高产筛分磨、高效选粉、高效烘干、原料易磨性试验、水泥成品分析等技术,在国内水泥粉磨站和水泥生产线的水泥制成的设计和设备配套等方面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分额。由于HFCG辊压机产品价格不足国外同类产品的1/2,迫使国外产品纷纷退出中国市场,从而使辊压机成为自2000年以来的国内水泥发展高峰期中进口量最少的水泥生产关键设备。这应该就是合肥院对我国水泥民族工业所作的贡献。
目前,合肥院辊压机课题组和肥西节能设备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状况与20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人员的收入自然也得到了改善。但他们为了辊压机,仍在四处奔波,仍在殚精竭虑。他们在20年成长中形成的传统和信念没有变,激励他们的不只是经济利益和竞争对手的出现,更是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长期形成的创新机制。
为民族工业作贡献,不只是一句口号。为水泥企业提供节能设备精品,作为这些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理念,已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他们从中收获着只有他们才能品味、体验的幸福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