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是今年最重要的增量政策工具。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市场也称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
8月24日的国常会表示,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即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规模达到6000亿以上。
截至9月27日,6000亿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基本投完。其中,国开行披露,截至9月20日,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已投放资本金3600亿;农发行披露,截至9月16日,首批和第二批共计1900亿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均已投完。进出口银行9月28日披露,进银基础设施基金圆满完成500亿元资金投放任务,共支持了106个重大项目。
安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池光胜表示,总体来看,在亟需基建发力托举经济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实施力度和落地进度超预期。一方面,在首批额度落地后时隔2月即新增第二批额度,投放银行也由国开、农发行拓展至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另一方面,从国常会宣布首批额度到首批完成投放仅耗时2个月,从宣布第二批额度到第二批首家银行完成投放仅耗时23天。
据相关部门披露,首批3000亿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支持投资项目900多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3万亿。如按此简单外推计算,6000亿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所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将达到6万亿,但该投资规模将在未来数年内落地,亦即今年形成的投资规模只占一部分。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投入与退出也引起市场关注。
投向偏向交通等项目及经济大省
央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运用金融工具,重点投向三类项目:一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分别为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二是重大科技创新等领域。三是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申报流程及相关操作整体上,与专项债项目的申报流程和操作类似。”西部省份某地市发改系统人士表示,“投向上和专项债也有重合的领域,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投向更广,不仅可以投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还可以投经营性项目。”
从实际投放情况来看,交通项目、市政和产业园区、水利项目是重要投向。农发行披露,农发行第二批1000亿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中,投向市政及产业园区、交通领域、水利领域资金分别为433亿、210亿、150亿,三大领域合计占比接近八成。
安信证券固收团队收集的370个项目样本数据显示,交通项目为基金第一大投向,其次是产业园区和水利、水务项目。尽管项目数量不多,但交通项目具有单项目投资体量大的特点,投资总金额达到631.6亿元,占比52.2%;产业园项目和水利、水务项目具有单体投资规模小但项目数量众多的特点,项目数量占比23.6%、26.0%,金额占比17.9%、13.3%。
从投放区域看,经济大省占比较大。7月21日召开的国常会指出,依法合规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等工作,强化激励、不搞地方切块,成熟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支持越大。
国开行称,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增加额度,优先支持“十四五”规划内、前期工作成熟、三季度能够尽快开工的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向主要经济大省倾斜,并进一步拓宽支持领域。
农发行披露,第二批1000亿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六个经济大省,投资项目412个、金额676.37亿元、金额占比68%;向包括六个经济大省的十四个重点省区市倾斜,投资项目519个、金额768.6亿元、金额占比77%。
一些省份也披露了相关数据。广东省、浙江省、四川省首批投放中获得额度分别为171亿、190亿、203亿,分别占首批总规模的5.7%、6.3%、6.7%。
投入与退出
据记者了解,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主要采取股权投资、股东借款等方式投入项目,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缺口。实践中,以股东借款的方式居多。
相关交易结构材料显示,在股东借款模式中,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公司、政策性银行或国开行、项目公司股东三方签订股东借款合同,基金公司委托银行对项目公司发放贷款,项目公司股东再以贷款资金对项目进行增资。
这一微观结构在宏观上的影响是社融口径下的委托贷款异常增加。央行数据显示,8月份社融口径下委托贷款新增1755亿,而2017年来月度委托贷款规模大多为负值或不足100亿。随着政策性开发性工具的陆续投放,后续委托贷款规模也将保持一定规模。
股权投资模式为,基础设施基金公司直接入股项目实施主体,但不参与具体经营,本质上为“名股实债”的模式。近期通过该方式获得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公司相应变更了工商信息。
如淄博市城市资产运营集团9月26日公告称,公司于2022年9月19日召开临时股东会,同意吸收国开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为新股东,同意公司类型变更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由60亿元增加至60.551亿元,新增注册资本5510万元由新股东国开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以货币出资,出资时间2022年9月8日。股权变更后,淄博市财政局持有公司股权比例由100%降至99.09%,国开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持股0.91%。
退出方面,资金到期后采取股权回购、股权转让、公开上市、ABS等方式退出。考虑到项目收益不足,实践中也引入第三方回购。
一些财政系统人士担心,在2018-2022年约14万亿的专项债发行后,地方有收益的项目已大幅减少,未来如何在基金退出的同时避免新增隐性债务将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人民日报》近期也报道称,第十二督查组在广东督查过程中发现,由于资金是否属于隐性债务不明确、各方对开工要求理解有歧义等,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申请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银行对资金投放仍存在顾虑。对此,督查组提出建议,从明确资金性质、明晰职责分工、细化具体政策等方面改进,以保障更大规模资金投资到位、重要项目加快落地。
或形成6万亿投资
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所谓项目资本金,指在投资项目总投资中,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对投资项目来说是非债务性资金,项目法人不承担这部分资金的任何利息和债务;投资者可按其出资的比例依法享有所有者权益,也可转让其出资,但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
7月21日召开的国常会指出,引导商业银行相应提供配套融资,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要及时投放。根据这一要求看,可形成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模式,起到杠杆撬动作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9月16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初步统计,前期已经落实到项目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金额3000亿元,支持投资项目900多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3万亿元,投资撬动作用比较明显。
如按此简单翻倍计算,6000亿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所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将达到6万亿。但值得注意的是,诸多项目建设时间长达数年,也即6万亿的项目总投资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内形成,年内落地的仅仅只有一部分。
中泰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表示,年内基建投资有望进一步发挥托底作用,但大幅跳升的可能性较低。虽然不少项目采用投贷联动模式,但也有相当多项目,特别是市政、园区投向,由于没有收益或者收益有限,或者完全使用财政资金、自筹资金,或者引入专项债资金作为配套,最终无法拉动信贷资金或者社会资本。
“总体来看,国务院出台追加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专项债政策直接投入基建领域,体现了政策精准发力,更加注重交通、水利、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高质量规划建设和民生领域补短板,有利于基础设施投资平稳增长。” 付凌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