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组数据值得关注,但是还不至于就下结论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货紧缩。”6月23日,商务部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他所说的两组数据是国家统计局于6月22日公布的一份统计材料,该材料中的两组数据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因为这两组数据为此前断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货紧缩的经济学家们再一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第一组数据是,今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5.8%,低于第一季度的17.2%和去年近40%的涨幅。
第二组数据是,今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465亿元,增长77.5%。
企业利润增幅放缓,企业亏损额大幅增长,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员李慧勇认为,以上现象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利润更加向资源型行业集中,下游企业的成本增幅更快,与此同时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增长率明显加大。
“企业利润是一个关键指标,它的增减可以完全反映出经济的景气度,显然,经济下滑的趋势已经出现了。”李慧勇说。原材料价格受到国际市场高价的推动,目前尚处在高位,产成品包括房地产的需求开始放慢。成本升高的同时,国内的需求却疲软,下游企业就是在这样的双重挤压下,焉有亏损不增大的道理?
而在货币方面,居民没有足够的投资渠道,只能把钱存入银行,而商业银行因为经济向下的周期开始,不愿放贷,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社会发展所副所长杨宜勇出言极为谨慎:“这些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可能出现了一个转折的迹象,从2001年开始到2004年中国经济一直上涨,但是经济发展有一个短周期,受这个短周期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转折,2005年要比2004年看低,2005年下半年要比上半年看低,这要引起各方面的注意。”但是他表示,这到底是趋势性的还是暂时的,现在还看不清楚。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则宁愿把这两组数据看做很正常。
“企业利润下滑是必然的。”他说,前段产能扩张过快,导致上游的钢铁和水泥价格都在向下走,所以上游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亏损。
对于下游企业而言,受到前段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影响,下游企业之间竞争相当激烈,企业刚开始还扛着,到了四五月份,某些企业已经扛不住了,亏损面就扩大了。
他说,经济是在缓慢下降,但这并不是坏事。“本来经过前期的增长,经济已经过热,所以现在不能断言已经进入通缩。”
他还指出,现在的通货膨胀有被低估的问题,因为油、电等的价格还是被政府管制得比较低的。而且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看,1.8%确实比较低,但是这个数字中非食品价格的上涨比较大,虽然食品价格下降比较快,但是食品价格的波动也是很大的,今年以来,自然灾害有可能导致粮食减产、价格上涨,所以后半年CPI也有回升的可能。
因此,他认为,后半期宏观调控还应该是价格型的,存款利率有必要提高。存款利率提高,商业银行为了提高效益,就会把贷款利率推上去,这样会在银行间产生良性的竞争,银行的定价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在目前的负利率下,居民就有动力去买房子,资金也就只能进入宏观调控的几个主要行业。”他说。
与哈继铭的观点类似,梅新育对这两组数据的反应是“正常”。“去年这个时候有点热,今年增长速度下降一点,应该是向正常回归,一些前期过热的行业已经调整到位。”不过他提醒说,房地产企业偷税漏税严重,它们的账本不能相信。
企业利润增幅同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般第一季度因春节因素,企业利润增幅都相对较低。但今年第一季度有特殊情况,纺织服装进入后配额时代,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出货,所以第一季度的基数比较高,导致今年1~5月份企业利润增幅低于第一季度。
梅新育还谈到了其他原因,如企业在计提和折旧方面幅度比较大,特别是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中大额计提的比较多。
因此,他说,趋势向下值得关注,但不能过早下结论,毕竟只有短短的两个月,实体经济的周期不像虚拟经济的周期那么短。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