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 生产能力利用率偏低

来源: 来源: 中国信息报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3日

    产能过剩客观存在,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一个月前就提醒指出,一些地方违规建设、盲目扩产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其中,钢铁、水泥和造船三大行业领域已经严重过剩。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且问题久已存在,在外需下降、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更加凸显。如粗钢国内消费量不到5亿吨,而产能超过6.6亿吨,水泥、铝冶炼、铁合金等产能明显过剩。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表现为明显的生产非有效性,但是产能过剩有许多复杂的深层次原因和背景。产能过剩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宏观经济的波动、区域经济的产业竞争、产业组织与厂商的竞争行为等都是引起产能过剩的决定性变量。产能过剩固有负面影响,但同时为结构调整、增长模式转变提供了机遇。产能过剩的行业一定要进行结构调整,原来的薄弱环节一定要加强,新出现的薄弱环节一定要补救,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目前我国没有一个准确判断产能过剩的标准,没有产能过剩的直接统计数据,只是依靠间接度量方法统计产能过剩,因而要客观看待产能问题,必须在充分认识缘于理性竞争决策行为而产生的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客观现实存在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

    破解产能过剩难题关键看新经济增长点

    最伟大的推销员,看到的是荒岛上没有穿鞋子的诱人的赤足市场,而不是没有人穿鞋子而无法卖出鞋子。市场信息决定着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决定着市场主体的行为。

    产能过剩是生产能力大于最佳生产能力的结果,但是市场无时不在变化,竞争环境无时不在变幻莫测,竞争主体也无时不在更新自己的理性决策,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的最佳生产能力怎能恒久可以称谓最佳。经济时期不同了,经济环境不同了,生产能力也就不同了。而产能过剩与否是某些行业或企业把握其生产状态、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技术利用效率综合博弈和平衡的结果。现实表象往往是垄断行业存在着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事实上,不仅是垄断行业,对各个行业而言,保持持久旺盛的行业需求方是行业兴旺长存之道。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阶段,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不能交由市场自发调整,政府应做到位,不越位,更不能缺位。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陆续密集推出,已经成效颇显,产业投资的行政权重越大,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也就越大。细分来看,不同行业的投资贡献系数不同终究决定着不同的行业投资应有所偏重。进一步深思,貌似帕累托最优的行业到底是哪些行业,已经存在还是蓄势待挖掘?有没有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都值得深思。

    综观世界风云,当前的世界经济的确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的新特征。新能源等行业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诸多的发达国家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产业升级,尤其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促其成为引领未来全球产业发展的增长点。美国已经把培育绿色产业作为经济复苏计划的核心,明确提出逐步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日本宣布实施“绿色新政”,大幅度提高太阳能发电量和新型环保汽车使用量;欧洲也把可再生能源作为战略重点。同时,随着后京都议定书阶段的接近,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上的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减排”、“碳关税”等规则或准则。这些迹象似警钟长鸣,世界在进步,我们必须强化产能过剩行业市场供需信息的收集及预警机制,必须结合中国国情现实改造,目标是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力资源有效发挥的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行业。

    坚定信心,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扶植新能源与环保行业,培育新的可持续发展行业;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好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升级,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为了克服经济增长中的薄弱环节,消除瓶颈现象。要实现这一目标,既可以发展新兴行业,也可以相应地发展传统行业。并非只有前一条途径才是正确的,甚至不能认为前一条途径一定比后一条途径优越,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虽然现阶段我国产业升级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路径是否认识明晰就决定着产业升级的成败与否。一方面,力促产业内升级,做好既定优势产业的加工组装,打造优质品牌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加快兼并重组,推进产业间升级。

    当前,在现实条件允许下,第一方面尤为重要,见效快,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应该加大对产业内升级的投资力度,重点通过细分市场,促使产品升级。从中期发展来看,由于短线决定原则客观存在,生产要素只能按着低限的要求组合进行市场运作,顺而推之,国民经济中最弱的环节将决定经济能以多大的速度增长。部分行业过剩的矛盾由来已久,为什么这些短线——落后产能会长期存在?尤其是若干年前的短线,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增长,至今仍是短线,甚至更短了,确实值得深思,同时也说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优势产业、增进效益的现实迫切性。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最为关键。十七大报告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角度,明确提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业。这为我国经济前行指明了方向,但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能没有重点,而应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尤其要依靠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才能开创新局面。新兴行业逐渐替代传统行业并占主导地位是一个渐进的必然过程,因为需求的多样性和不同层次性,在一定时期内,两种类型行业有平行发展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产业结构调整一定要顺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节奏,要协调发展,顺势而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皆从各个产业的角度提出发展途径,产业间如何在发展节奏上协调非常关键,尤其是处理好与国民经济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度皆较高且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间关系,或许必须依靠最近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的软实力指导,因而建立产业协调机制非常重要,且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