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下乡是否已确定写入一号文件,我现在还不知道。不过,就这一计划,我们行业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调研,并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1月25日,中国水泥行业协会会长雷前治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2010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
这也是中建材南方水泥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张剑星试图推动的。25日,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对本报记者称,正考虑将此议题形成正式议案,在2010年两会上提出。
一位业界人士表示,“下乡”或将为过剩的水泥产能打开一条新的出路。作为建材领域的主力,水泥产能过剩,早已是避无可避的重大话题。
不过,这位人士亦担忧,此举或将让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难上加难。此前,工信部原材料司建材处处长吕桂新曾表示,现有产能“加上在建、已审批而未建的生产线”,“中国水泥产能高达28亿吨”。而整个2009年,中国水泥的实际产量仅为16.3亿吨。
第三次下乡
有汽车、家电业的成功经验在先,中国建材行业开始了第三次“下乡”尝试。
雷前治告诉本报记者,此前,在“老建材部年代”和“上世纪90年代的后建材局的时期”,就曾计划过要推动新型建材下乡,但由于体制和成本等问题,始终未能成行,“付出的代价则是,每年消耗几十万亩的土地来进行烧砖”。
在他看来,经过多年酝酿,真正要实现的“建材下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在政策优惠和政府补贴的基础上,送新材料下乡;摈弃旧有传统模式,以部件构造,送新技术下乡;以及,出于现实的人工费用考虑,以指导培训农民为主,送人才下乡。”
本报记者从备战“下乡”的旗舰企业中国建材集团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该公司已经调研、试水了“新型房屋下乡”——把房子在工厂里造好,再到农村进行组装。张剑星告诉记者,今年,这正是南方水泥公司等中建材旗下公司的“工作重点”。
等待“补贴”
“新型建材下乡,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强新农村建设,也可以实现综合利用资源、节能减排。”在张剑星看来,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而农村居住房,只是这个新市场的一小部分。“修缮乡村道路、建设水利系统等农村公共设施,才是建材下乡的重头目标。”
中建材董事长宋志平指出,大量的基础建设、公共建设、房地产业与农村城镇化进程,决定了国内建材需求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强劲和刚性的。他算过一笔账:目前,中国农村每年新建农房和公共建筑面积约10亿平方米,以建设每平方米1000元计算,每年至少需投入1万亿元。
但张剑星坦言,这一计划的实施仍需诸多条件。新型房屋下乡计划,现在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补贴,操作还有不小难度。”他表示,一般农村居住房的平均建设成本大概为20万至30万元,但以新型板材、工厂化生产计算,则成本要高出10%至20%。
“水泥行业本身就已是个薄利行业,若没有政策支持,仅靠企业,下乡将难以操作。”雷前治也表示,“这也正是我们行业在积极争取的优惠,希望像家电、汽车下乡一样,能获得来自政策的支持。”
此前,于重庆召开的商务部建材下乡调研会,讨论的补贴方案包括:实施按限定面积补贴的形式,如建筑成本补贴60%,装饰成本补贴40%。
纵容过剩?
对一个高能耗、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实施补贴?质疑随之而来。
1月25日,水泥行业一名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建材下乡落实,对水泥行业来说,确实是一大利好。但严控产能过剩,依然会是2010年的行业主题。我们预测,国家的调控力度还会加大。打开下乡之门,可能使得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加大。”
2009年,中国水泥产量仅为16.3亿吨,而产能却高达28亿吨(包括在建、已批未建),产能利用率仅为58%。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75%。
2009年,虽然中国水泥业有望创造400亿元的利润新高,但全国5500家企业、平均规模仅40万吨、落后产能严重过剩的现状,也让水泥业成为国家重点调控的对象。“如何在建材下乡的机遇和可能带来的产能再扩风险之间找到平衡,也只能依赖政策的执行力。”该人士说。
对此,雷前治表示:“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当然还要继续进行。但农村需求毕竟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农村建设比较领先的江浙。鉴于西部的财力可能还无法支撑,所以,我们建议,先选择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地区,如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试点进行建材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