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产能政策转向下 战略华丽转型的先行者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2日

    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今日则要说:“识时代者为俊杰”。当代的水泥大企业的成功已经不仅仅是生产、管理成本的降低,而是一个融合了政策、资金、市场、物流、生产的大系统工程。水泥产能政策的转向,使企业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前期以新建为主扩张方式的大企业,将目光迅速转向并购。

    众多水泥大企业中,台泥在转换中反应最为灵敏,在38号文发布后仅两个月就拿下了昌兴矿业,实现了华丽转型。4月1日,数字水泥网记者见到了台泥副总黄健强先生,谦厚的黄总笑着告诉记者“政策只是加快了台泥、昌兴双方的合作,其实台泥早有长远战略”,并就收购后的双方的动向做了介绍。

    收购昌兴 “一石二鸟”

    说到收购昌兴矿业,黄总用一个词形容——“一石二鸟”。昌兴矿业是一个区域性分布式企业,有800万吨的产能在华南市场,并在重庆、贵州、四川、辽宁有在建生产线。昌兴矿业想回归并发扬本业,而台泥一直希望能都达到在大陆5000万吨的目标,双方意愿相符,且一直关系甚好,合作顺利成章,皆大欢喜。黄总说:“这个决策不是顿感,应该有长远战略,辜董事长的宏观把握、魄力和思维,在这次的并购中展现无遗。而政策只是促进双方迅速完成并购的外因。”

    收购昌兴之后,双方经营将采取双轨制,昌兴完全维持原团队继续经营,“昌兴经营的也不错,我们不仅取得他们的股权、他们的资产,也要取得他们的人才。”双方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业务的整合。双方业务融合,并借由此次并购与海螺更加紧密的结合。4月1日,在珠三角水泥企业协同下,涨价20元/吨,应该说就是市场整合的力量;

    二是采购平台的整合,优化渠道,降低成本。

    三是两个团队经营绩效的比较,互相学习融合,达到“1+1>2”的效果。

    未来思路 稳步拓展

    谈到并购昌兴矿业后台泥下一步的思路,黄总坚定地说,“我们思路仍然是先巩固华南市场,再进入其他地区,新进入的地区,不一定要做大,但要保证获利。”

    原昌兴矿业旗下的生产基地中,辽宁辽阳一线将于今年5月份建成,贵州与重庆生产线在下半年或年底也会陆续投产,而四川广安刚刚开工,与昆钢的合作也在深入中。

    提及福建市场,前期经济发展落后于周边省份,当地市场没有领军企业,市场和生产基地相隔较远,公路运输成本高,这些都为台泥、华润等水泥大企业通过便利的水路运输进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成为了卧居华南水泥大企业拓展重点关注的区域。但同时,福建市场政策封闭、矿山资源品质不高成为了水泥大企业在当地建厂的巨大瓶颈。

    台泥很早就进入了福建市场,但苦于一直找不到矿山和大规模场地,因此在福州先行设立了粉磨站,但黄总表示“我们不会放弃福建市场”,除继续寻求比较好的矿山和地点,粉磨站建设也在考虑中——福州两期三个磨,后期打算再建两个磨,建厂整地已经整好,申请立项正在进行中。

    福建主要生产基地在龙岩,当地石灰石剥采比高,交通运输条件受限,运到沿海的厦门就要80块以上的运输成本,运到闽北地区费用更高,且本地水泥企业规模上比较小,生产成本高、余热发电效果也不好,生产成本高。相比于两广地区,台泥福州粉磨站熟料从江苏句容供给更有优势,运输费用仅约在50~60元/吨,优势明显。受市场需求旺盛,江苏句容原1条6500 t/d生产线供不应求,于2009年底投产了第2条生产线(6000 t/d),目前每个月大约有8~10万吨熟料运到福州。

    市场才是主导力量,对未来福建水泥市场,笔者认为政策门槛迟早都会打开,成为水泥大亨新的利润增长极。

    台泥宣传视频:台泥——静极思动 “精 简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