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水泥行业已扭亏为盈,从今年前四个月亏损0.77亿元的底谷爬出,但在5、6两个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上半年也仅实现利润17.5亿元,同比下降了76.5%。亏损企业亏损额达32亿元,同比增116.6%,企业亏损面达43.5%,同比增加近13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净额达302亿元,同比增7.3%,产成品资金占用达137亿元,同比增13.2%。一批去年业绩骄人的大型企业集团今年效益大幅度滑坡甚至出现亏损。
在去年全年实现136亿元利润的骄人业绩对比之下,水泥业此时难堪其承受之重。
感受投资冷暖
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超级晴雨表,水泥行业的发展直接映射着投资冷暖变迁。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水泥行业生产增速减缓,投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1-6月份全国累计生产水泥45602万吨,同比增长7.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统计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221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下降明显,其中1-5月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同比下降2.19%,而去年同期增幅为68.4%。
国家经济运行局分析了水泥行业利润下滑的原因。首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遏制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市场需求出现合理回归,水泥生产增速也应声而落;与此同时,作为调控重点对象的水泥行业遭遇了信贷紧缩,资金流动出现困难;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水泥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销售收入增幅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其次,受煤、电等原材料涨价的影响,导致水泥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目前,多数地区煤电油运紧张形势虽有所缓解,但并未根本解决。此外,随着近年来水泥生产能力的扩大,总量供过于求造成价格下跌,如华东地区江浙一带水泥出厂价格已由去年同期近400多元下降为200多元,这又使得提高效益困难加大。
出口能否解困
针对当前国内水泥市场出现暂时供大于求现象,发改委提出,鼓励大型水泥企业扩大新型干法水泥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此举不但有利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平衡国内市场供求关系,而且可以促进国内水泥工业技术进步和加速结构调整。
上半年,统计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现价)1187亿元,同比增长9.2%。产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均产销率为97.2%,高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122亿元,同比增长10.4%。水泥出口在历经多年下降和徘徊后,今年上半年延续去年出现的恢复性增长,其中1-5月份累计出口水泥及熟料570万吨,同比增长近267.8%。且出口的水泥基本都是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生产的高质量新型干法水泥。
尽管数据显示,上半年水泥市场销售旺盛,出口持续向好,但出口能否成为解决水泥行业目前供旺需弱的灵丹妙药呢?海通证券研究员蒋健并未感到乐观。他表示,我国鼓励出口的多是高新技术类产品,而水泥是个特殊原材料产品,重量大,运输困难,这决定了我国大多数生产企业的运输半径都在100公里之内,厂家打开外地市场都选择在当地设厂的方式。在微利时代,如果在运输成本上再有所提高,对生产企业而言是相当有压力的。
凸现龙头优势
市场需求不足,能源价格居高不下是水泥行业的硬伤所在,如何化解行业风险,减少不利因素带来的冲击呢,发改委提出,严格市场准入,完善和落实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同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光大证券研究员郭国栋告诉记者,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能够有效的抵御整体需求萎缩带来的销售收入下降。他预计2005年下半年煤炭价格将出现明显的下跌,2006年煤炭价格可能同比下降的幅度超过15%。煤炭价格下跌将导致水泥成本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跌。作为行业龙头,海螺水泥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公司的水泥销售量仍然能够保持较快幅度的增长,而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将直接提升公司的收益。与此同时,一方面,公司大力发展出口,在一季度实现114.5万吨的基础上,公司预计今年出口有望突破500万吨,达到全国出口总量的50%;另一方面,公司利用大公司在原料采购、市场销售上的优势依然能够占据着市场份额。
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也表示,市场、能源、资金和运输等制约因素是水泥行业进行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进而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契机。今后大企业集团之间将加快对市场的瓜分与竞争。目前以海螺为首的大型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渐趋白热化,三狮、华新等水泥集团云集华东,凭借新型干法生产线的规模优势及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运用价格战策略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目前水泥行业约6000多家企业在经过充分竞争后,在健康的行业环境下大概会留下500余家胜利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