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市场走势分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04日
    我国水泥行业2003年产量达8.62亿t,连续19年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建筑业和大型基本建设对水泥的大量需求,使水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时间,水泥市场前景依然看好,对我国水泥市场的分析如下:
 
    (1)2003年我国水泥增长速度约为19%,2005年水泥产量将超过9亿t,但由于我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正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进行,“水泥过热”现象将逐步得到抑制,若按10%左右增长速度考虑,当我国水泥总量的顶峰为10亿t时(按熟料产量8亿吨计),可能在3年后到达,在那之后仍需要继续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以便等量淘汰落后工艺的小水泥。
 
    (2)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可能在5-10年内发展成为一个水泥出口量较多的国家,但从资源和环保角度来说,我国不应成为水泥出口大国,每年控制出口量在1000万t以下为宜,我国应增强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和成套装备的出口竞争力。
 
    (3)由于我国建筑业和大型基本建设对水泥的大量需求,使优质水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时间,2005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可达2.5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将大大超过“十五”计划规定的指标,高强度水泥(可以减少水泥用量,从而减少石灰石的消耗量,减少CO2的排放量)和具有特殊功能的品种水泥将会受到市场青睐(如海中空港和当今国防工程所需的特种水泥)。然而由于我国以立窑为主体的小水泥企业还有一定增长,所以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新型干法的技术水平,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的经济效益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法规政策去限制淘汰落后的小水泥。
 
    (4)我国西部地区新建工程项目逐步增加,对水泥的需求也逐步增加,2000年底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水泥生产能力的比重为55:27:18,而2001~2002   年在新增水泥生产能力中,东、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已变为43:27:30,可以预计新型干法水泥在西北地区今后将会有较快的增长,另外由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我国东北地区新型干法水泥的需求量将会增加,因此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也会有增加。
 
    (5)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以较高的速度稳定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已被国际权威机构列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按照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奋斗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倍,未来20  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建材工业特别是水泥行业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也要与国民经济同步快速发展。我国已加入WTO,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等,以及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开发大西北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都给我国水泥工业带来了巨大市场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6)国家将对水泥工业提出越来越严厉的清洁生产要求,市场也将逐步对水泥产品提出符合“绿色建材”的要求。水泥技术装备的出口情况:加入WTO后虽然推动了我国水泥出口贸易,但作为窑业和矿产品出口,这要牺牲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所以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尽管我国已是水泥生产大国,但不应成为硅酸盐水泥的出口大国。20 世纪80~90 年代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开发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机械装备,不但解决了国内大部分需要,而且可以向东南亚国家出口技术和装备,如我国已向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汶莱等国家出口了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和装备,最近我国水泥行业又开辟了非洲市场。然而我国还不是水泥强国,在大型成套水泥机械中,国内项目的国产化装备可以占到国内70—80%的份额,在国际市场上还不能有这么大的份额,但我国的技术和装备正在加大力度走向世界。
 
    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九五”期间,我国水泥工业正确处理了发展与淘汰、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产品开发与市场应用的关系,1995年建材工业提出了“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了“上大改小”、“限制、淘汰、改造、提高”、“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对水泥总量提出了阶段性控制目标,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工艺,为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空间,但我国水泥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情况是长期形成的,因此淘汰落后,压缩小立窑产量是件很艰难的工作。企业数量大,职工人数多、资源与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仍然是我国水泥工业目前存
 
    在的问题。例如2002年以新型干法为主体的大中型企业水泥增长10.5%,而小水泥企业增长16.5%,2003年在新型水泥有更大的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小水泥的增长速度也增加的很大,若小水泥产量的增长速度今后仍然很大的话,则对我国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正将非常不利。我国现在水泥工业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赖总量的扩大而取得的,潜存的不稳定因素加大,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并且水泥工业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加剧,中小型企业多,经济规模小,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低下,因此要从低效率的增长转向高效益的高增长,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结构调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