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十五”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23日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就目前世界技术水平分析,还没有一种材料在近期内会代替用途广、用量大的水泥。改革开放以来,水泥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水泥产量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以立窑水泥的发展为支撑的。进入“九五”以来,水泥总量过剩、优质旋窑水泥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我国优质旋窑水泥最低需求最为1.45亿吨,而旋窑水泥产量只有1.2亿吨,其中先进的新型干法预分解窑水泥产量只有0.6亿吨,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许多应该使用旋窑水泥的工程只能用立窑水泥代替,导致混凝土耐久性差,工程使用寿命缩短,甚至造成重大工程事故。另一方面,立窑水泥的快速发展是以浪费资源、高耗能、高污染为沉重代价的,已经给我国的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十五”期间,建筑业现代化、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水泥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任务十分繁重。制定水泥工业“十五”规划,对于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现状
 
    2000年全国共有水泥生产企业7000多家,工业总产值1251.39亿元,从业人员165.61万人,分别占建材工业的40%和53%;截至2000年底全国水泥年生产能力约7.15亿吨,当年水泥产量5.9亿吨,超过世界水泥总量的1/3,其中4529家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非国有水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0.6亿元,销售收入1152.16亿元,利润总额7.63亿元。
 
    建立起了门类比较完整的科研开发和工程设计、施工队伍,对引进的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地了消化、吸收与创新。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泥的大型水泥生产线,拥有日产2000吨以上水泥熟料生产线45条(其中4000T/D以上11条)。并已向国外成套出口水泥技术与装备。
 
    (二)“九五”取得的成绩
 
    1、技术进步成绩显著 “九五”期间,国家确立了“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建材工业发展战略。针对新型干法水泥投资高、投资效益低的状况,提出了新型干法水泥发展要坚持“技术创新、优化设计”和“低投资、国产化”的方针。从工程设计抓起,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设计,提高了设备的国产化率。日产2000吨和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装备国产化率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同时,通过对项目加强管理,实施项目业主负责制和招投标制,降低了工程投资,使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解决了“技术”与“经济”脱节问题。近几年投产的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生产线吨水泥投资已降至400-500元(与“八五”相比降低了1/2以上),建立工期缩短到12个月左右,并能顺利实现达标达产。通过改造,部分
 
    立窑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2、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进展 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发展先进、淘汰落后”以及“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水泥工业发展方针指导下,水泥行业形成了淘汰和发展的有机结合。“九五”期间,预分解窑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60000万吨,比“八五”末新增2000万吨,年均增长10%,是预分解窑生产以力增长最快的时期;全国完成淘汰小立窑3069条,压减落后生产能力6335万吨,初步遏制了“小水泥”生产能力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批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20多家水泥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这些企业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产权结构走向多元化,运行机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水泥企业平均规模由“八五”末的7万吨提高到10万吨。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尽管“期间水泥工业结构高速取得了进展,但工艺落后的小型企业仍占绝大多数,先进的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占总生产能力不足10%,落后的立窑生产工艺占77%;平均生产规模约10万吨,约为国际水泥企业平均规模的1/10。我国最大的水泥企业安徽海螺集团2000年产量为800万吨,前10家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仅为5%,总生产能力3500万吨,仅为世界百名第一的拉法基水泥公司年水泥生产能力的1/4。42.5兆帕及以上高标号水泥仅占10%,特种水泥占1%,散装水泥占19%。而在国外,水泥生产基本是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2000年世界新型干法水泥产量约占其总量(16亿吨)的60%,在韩国、泰国、日本和德国分别占其水泥总量的100%、97%、94%和90%,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水泥工业发展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2、水泥生产能耗高,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还相当严重1999年我国大中型水泥企业每吨熟料烧成标准煤耗为156.35千克,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0%以上,每年多消耗能源3000多万吨标煤。目前大多数水泥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环保设施不完善,难以做到达标排放。众多的小型企业矿山开采不规范,普遍存在乱采滥挖现象,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3、低水平重复建设屡禁不止 “九五”期间,水泥产量增长1亿多吨,其中预分解窑水泥产量约2000万吨,仅占新增产量的20%,落后的立窑和小旋窑水泥产量8000万吨(主要为立窑),占新增产量的80%。产量增长仍以落后的立窑水泥为主。
 
    4、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任务十分艰巨 淘汰关闭落后的小立窑厂涉及到转产、债权债务、银行贷款、职工安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阻力。
 
    5、水泥工业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步伐明显放慢 “八五”期间,水泥工业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完成了大连小野田、烟台三菱、江南小野田、山东大宇、江苏京阳、秦皇岛浅野等一批大型合资、外商独资项目,还利用世行、亚行和外国政府贷款建设了一批大型水泥生产线。“九五”期间,除完成“八五”末启动的都江堰和江西亚东等为数不多项目外,水泥工业利用外资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二、需求预测及预分解窑水泥发展条件分析
 
    (一)“十五”期间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1、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水泥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950年-1995年水泥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5.7%,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弹性系数约为2。“九五”期间,水泥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4.1%,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为8.3%,弹性系数下降为0.5,表明水泥工业已由高速增长转为低速增长。预计“十五”期间我国水泥增长速度将进一步降低。
 
    2、固定资产投资 “十五”期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一定增长,投资率在36%以上,年度投资增长率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22-24万亿元。据统计分析,“九五”期间,每亿元基建投资消耗水泥1.8-2万吨,投资的增长将有效带动水泥的消费需求。
 
    3、基础设施建设 1993年至1998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7%提高到25%,预计“十五”期间将提高到3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泥需求带动作用较大,初步测算,2005年全国公路、铁路、民航、港口、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电力等7部门对水泥的需求量将达到2亿多吨。
 
    4、城市化进程 加快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重点,预计“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35%。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应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1250万人,增加消费需求1000亿元,消费重点是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水泥需求的增长。
 
    5、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2000年西部地区水泥人均占有量327千克,远低于全国460千克的平均水平。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逐步提高,成为水泥需求新的增长点。此外,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将对水泥工业发展产生拉动作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上述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增加,而是对水泥的质量、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五”期间,水泥总量过剩、优质旋窑水泥短缺仍将是水泥市场的主要特征。
 
    (二)水泥总量和优质旋窑水泥需求预测
 
    1、水泥总量需求预测
 
    (1)预测方法 采用以定量为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预测未来水泥需求量。定量研究采用指数平滑法、理论曲线法、回归分析法等三种方法进行预测,结合我国水泥消费实际、水泥新标准的实施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定性分析。
 
    (2)预测结果 2005年水泥需求量3种预测方法的平均值为水泥用量,有必要对定量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最终预测结果为6亿±0.2亿吨。
 
    2、优质旋伯水泥需求量预测
 
    (1)预测依据 ——2005年全国水泥需求量6.0亿吨。——全国基建用水泥量、生产维修用水泥量、农村用水泥量统计资料。|国家统计局1987年和1992年投入产出表中对水泥制造业使用部门的分析。——对各地区旋窑水泥需求现状和需求趋势的调查。
 
    (2)预测方法 采取部门预测法。将优质旋窑水泥需求分为建筑业需求和其它行业需求两大部分,其中建筑业需求分为城镇建房需求、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工程需求、生产维修需求以及农村需求四部分。
 
    (3)预测结果见下表:
优质水泥需求量预测表 单位:万吨
----------------------------------------------------------------------------------------
年份      城镇建房  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工程  生产维修  农村  其它行业    合计
 ----------------------------------------------------------------------------------------
2005年   7470            3190                    1830      1500   5590    19580
-----------------------------------------------------------------------------------------
 
    (三)国际水泥市场分析
 
    1、生产情况 2000年世界水泥总产量为14.8亿吨,1990-1998年水泥产量年均增长3.4%。世界水泥主要生产国家为中国、日本、美国、印度、韩国、泰国、俄国、巴西、德国和意大利等。生产增长较快的地区是亚洲。
 
    2、市场和贸易 从总体上看,世界水泥消费量呈缓慢增长态势,上世纪90年代消费年均增长在3%左右。国内、国外有关机构对2005年世界水泥需求量预测结果见下表:
 
    单位:亿吨
-------------------------------------------------------------
                    亚洲  美洲  欧洲  非洲  大洋洲 合计
-------------------------------------------------------------
国内机构预测  8.9    2.2   3.7   0.62  0.16   15.58
国外机构预测  11.31  2.22  3.94  0.81  0.12   18.4
--------------------------------------------------------------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国外机构比国内机构的预测结果高2.8亿吨,主要是对亚洲的需求量分歧较大(高2.41亿吨),其他地区结果基本吻合。综合分析,2005年亚洲水泥需求量大约在10亿吨左右。根据资料分析,世界水泥贸易量占水泥总产量3.7%-8.5%。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世界水泥产量和消费量缓慢增长,但贸易量并未同比例增长,年贸易量一直保持在7000万吨左右,约占产量的5%,水泥贸易的区域性在增强,海运贸易的半径逐步缩小,主要是因为世界水泥生产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等新兴市场转移的结果。预计2005年世界水泥贸易量为7500万-8000万吨。
 
    3、中国水泥出口市场分析 1995年以来,中国水泥出口(含水泥熟料)在500万-1000万吨,已跃居世界水泥出口大国之列,主要是向孟加拉国、越南、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预计2000年-2005年亚洲水泥的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的40%左右,贸易量为3000万-3200万吨。中国水泥出口具有传统市场和价格优势,随着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大型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有条件在世界水泥贸易中继续保持出口大国的地位。综合国际水泥市场分析,我国争取占到亚洲水泥出口量的30%-40%,即年出口1000万吨水泥是可能的。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水泥工业的影响分析
 
    (1)进口水泥不会对我国水泥工业构成严重威胁 首先,水泥工业是传统建材产业,具有能耗高,资源消耗多、排污量较大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即把水泥工业视为“夕阳工业”,其水泥生产不断压缩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二,目前我国水泥生产能力已超过7亿吨,总量过剩,价格低迷,加之立窑水泥生产成本较低,对进口水泥形成了强大压力。第三,目前水泥进口税率已下调到8%,仅为我国进口产品关税平均税率的47%,即使再进一步下高关税,国外产品的价格仍高于国内产品。第四,从我国水泥历年进出口统计资料分析,90年代以来,除了1993年进口超过100万吨(133万吨)外,每年进口量仅为几十万吨。
 
    (2)竞争将更加激烈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水泥生产企业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一方面随着东南亚国家水泥产量的快速增长,存在着国外水泥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面临着国内三资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和产品内销放开的影响。这就要求国内水泥生产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充分做好参与市场激烈竞争的准备。
 
    (四)预分解窑水泥发展条件分析
 
    2000年我国水泥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5.97亿吨和5.9亿吨,从国内国际水泥市场预测分析可以看出,“下五”期间水泥需求总量增长很小。从需求结构上分析,2005年国同优质旋窑水泥需求量达2亿吨,加上1000万吨水泥出口量,则优质旋窑水泥需求量为2.1亿吨,与目前旋窑水泥产量(1.2亿吨)相比,缺口达9000万吨,与目前预分解窑水泥产量(6000万吨)相比,缺口达15000万吨。因此,按充分满足国内需求和扩大出口的要求,“十五”期间水泥工业发展预分解窑水泥,调整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如不加快发展预分解窑水泥,一方面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优质旋窑水泥的需要,另一方面势必给立窑等落后技术的低水平发展和重复建设留下市场空间。预分解发窑技术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自行研制、成套引进、消化吸收、系列开发四个阶段。目前我国已全面掌握了预分解窑生产技术,装备制造和预分解窑生产线建设达到了较高水平,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的条件。
 
    1、有条件依托现有企业,通过老厂技术改造发展预分解窑水泥。2000年全国规模以上水泥生产企业452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727家,相当多的企业具备技改发展条件,有利于达标达产,可实现投资省、见效快。2、资源有保证。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水泥用灰岩储量大、分布广,除上海外,各省区均有水泥石灰岩产出。其中,长江中游和西部地区资源量较大。2000年,全国共有水泥石灰岩矿区1200个左右,保有储量500多亿吨。3、技术成熟。目前日产1000吨熟料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产2000吨级熟料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日产4000吨及熟料装备国产化率达85%以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建设质量、建设周期、达标达产也已达到较高水平。4、投资效益明显提高。通过“低投资、国产化”方针的实施,水泥吨投资技改工程可控制在500元以下,从而提高了预分解窑水泥的投资效益,加上能耗降低、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以及质量的可靠性和规模经济的合理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可得到较大幅度降低。
 
    三、“十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发展促调整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中心,以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途径,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用预分解窑技术改造现有企业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企业重组、改制,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提高竞争力。节约并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水泥工业的发展要贯穿四条主线:一是发展预分解窑水泥,新增能力6000万吨,产量比“九五”末翻一番。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除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生产线外,严格禁止新建、扩建其它工艺水泥生产线。二是改造一批企业。对于“十五”期间末列入淘汰计划的湿法窑和机立窑企业,要按照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要求进行技术改造,改造的重点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耗,减少工业污染。三是淘汰一部分落后生产能力。按照“等量淘汰”或“超量淘汰”的原则,通过发展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生产线,继续淘汰产品质量不稳定、环保不达标的落后水泥生产能力0.6亿吨。四是水泥工业要向利废环保型发展迈出重要步伐。水泥工业要在清洁生产的同时,在粉煤灰等工业废渣,处理城市垃圾和有害废弃物,以及废油、废轮胎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
 
    1、产量目标 熟料年产量:4.5亿吨,水泥年产量:6.0亿吨其中预分解水泥年产量:1.2亿-1.3亿吨。
 
    2、结构调整目标 预分解窑水泥比重:20% 特种水泥比重:3% 水泥散装率:30% 企业平均规模:25万吨 生产集中度:前10家水泥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由5%提高到17%。
 
    3、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目标 日产2000吨级预分解窑生产线实现低投资国产化和高达产率。日产4000吨级预分解窑生产线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开发日产5000吨-10000吨大型预分解窑技术及装备,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预分解窑技术装备系列。扩大混合材掺量,开发高性能、高耐久性水泥品种及生产技术。开发低品位原燃料及工业废渣利用技术。开发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预分解窑吨熟料标准煤耗:110千克机立窑吨熟料标准煤耗:130千克 预分解窑水泥综合电耗:105千瓦时 机立窑水泥综合电耗:90千瓦时 预分解窑全员劳动生产率:2000吨/人·年 机立窑全员劳动生产率:400吨/人·年
 
    5、环保目标 水泥生产企业全部达到环保要求。
 
    6、水泥出口目标 水泥年出口量力争实现1000万吨。
 
    7、淘汰落后目标 在完成“九五”期间提出的淘汰1亿吨“小水泥”生产能力基础上,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0.6亿吨。实现上述目标,水泥工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将得到有效调整,行业竞争能力得到增强。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优质旋窑水泥不足的矛盾,同时,年节约能源330万吨标煤,年减少粉尘排放量170多万吨。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实现水泥生产能力增长
 
    以发展预分解窑技术为主的突破预分解窑水泥的发展要依托现有企业,以老厂改造和扩建为主。重点支持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现有湿法窑、悬浮预热器窑企业技术改造。力争实现现有新型干法水泥企业达产达标,提高能力利用率。
 
    (二)立窑水泥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为重点进行改造
 
    从数量上看,“十五”期间立窑水泥仍将占主体地位,在积极发展预分解窑水泥的同时,引导立窑水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作为立窑水泥改造提高的重要任务,通过扩建新型干法窑,联合建设熟料基地,改建成水泥粉磨站,以及用先进适用技术对立窑进行综合改造等途径,实现立窑水泥的平稳过渡。尤其要重视并引导有条件的立窑企业采用预分解窑先进工艺技术,逐步淘汰立窑生产工艺。
 
    (三)继续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实行总量调控
 
    在“九五”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淘汰范围。淘汰达不到环保要求和质量标准的生产线。东部发达地区及总量过剩矛盾突出地区是淘汰的重点。“十五”期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0.6亿吨,水泥总量控制在6亿吨左右。
 
    (四)扩大水泥及水泥技术装备出口
 
    我国水泥及水泥技术装备具有价格优势。“十五”期间,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以及我国水泥工业和水泥技术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出口和竞争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要扩大我国预分解窑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尤其是第三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优势,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出口水泥1000万吨。
 
    (五)进一步完善生产力布局
 
    “八五”以来,由于市场的拉动,东部地区水泥工业发展迅猛,目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给中西部地区水泥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水泥工业布局应适应这一要求,生产力布局向中西部倾斜。西部地区水泥工业发展应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依托现有优势企业布局,力争新增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1500万吨。鼓励并引导和中东部地区优势水泥企业在西部地区投资建厂。
 
    五、生产力布局和地区发展重点
 
    (一)地区产需分析
 
    1、南方沿海地区 该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湖南四省一区。2000年水泥产量1226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1.04%,水泥生产能力19125万吨,占全国总能力的27.25%,能力发挥率64.1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3%)。从产量上分析,该地区目前广东、福建、海南产需基本平衡或略有缺口;从能力上分析,只有海南存在一定缺口,其他地区能力都远大于需求。预测该地区2005年水泥需求量为12300万吨,约为1999年末生产能力的64.31%。
 
    2、长江三角洲及中下游地区 该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五省一市。2000年水泥产量1499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73%,水泥生产能力16577万吨,占全国总能力的23.62%,能力发挥率90.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量上分析,该地区上海缺口较大,浙江省产大于需,其他省市产需基本平衡;从能力上分析,上海缺口较大,湖北基本平衡,其他地区能力均大于需求。预测该地区2005年水泥需求量为15750万吨,约为1999年末生产能力的95.01%。
 
    3、渤海湾地区 该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三省二市。2000年水泥产量1429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4.52%,水泥生产能力14171万吨,占全国总能力的20.19%,能力发挥率为90.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量和能力上分析,该地区目前北京、天津产需存在较大缺口,辽宁基本平衡,山东、河北产能远大于需求。预测该地区2005年水泥需求量为12500万吨,约为1999年末生产能力的88.21%。
 
    4、黄河中游地区 该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中西部地区。2000年水泥产量632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58%,能力发挥率为85.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量和能力上分析,该地区目前内蒙中西部地区存在缺口,陕西基本平衡,河南、山西产能大于需求。预测2005年该地区水泥需求量为6830万吨约为1999年末生产能力的92.05%。
 
    5、东北地区 该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2000年水泥产量187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21%,水泥生产能力2179万吨,占全国总能力的3.1%,能力发挥率为85.9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从产量和能力上分析,该地区产需存在一定缺口。预测2005年该地区水泥需求量为2870万吨,约为1999年末生产能力的131.71%。
 
    6、西南地区 该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三省一区一市。2000年水泥产量651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1.18%;水泥生产能力8302万吨,占全国总能力的11.83%;能力发挥率为78.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量上分析,该地区目前重庆、四川产需基本平衡,贵州、西藏略有缺口,云南产大于需;从能力上分析,贵州基本平衡,西藏略有缺口,重庆、四川、云南能力大于需求。预测2005年该地区水泥需求量为6830万吨,约为1999年末生产能力的82.27%。
 
    7、西北地区 该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三省一区。2000年水泥产量202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47%;水泥生产能力2399万吨,占全国总能力的3.42%能力发挥率为84.2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从产量和能力上分析,该地区目前甘肃、宁夏产需基本平衡,青海、新疆略有缺口。预测2005年该地区水泥需求量2620万吨,约占1999年末生产能力的109.23%。
 
    (二)生产力布局和地区发展重点
 
    1、生产力布局原则 (1)“十五”期间,水泥工业的发展继续坚持以现有企业改扩建为主,大力发展预分解窑生产线的方针,优先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熟料生产线,鼓励发展日产2000吨级以上熟料生产线。除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以及生产特种水泥项目外,原则上不再新建、扩建日产1000吨及以下规模生产线。禁止新建、扩建机立窑、湿法窑、立波尔窑、干法中空窑等落后工艺生产线。(2)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加大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3)继续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方针。在大力发展预分解窑水泥的同时,搞好小水泥的淘汰工作。除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外,预分解窑水泥发展一般不受布局上限制。特别是有市场潜力的西北、西南、东北地区,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发展。(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鼓励利用工业废弃物。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环境重点控制区,严禁建设水泥生产线。
 
    2、地区发展重点
 
    (1)南方沿海地区 该地区是生产能力过剩量最突出的地区。“十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十五”末,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1.45亿吨以内。新增900万吨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
 
    (2)长江三角洲及中下游地区 该地区上海不再发展水泥。浙江是淘汰落后和控制总量的重点省,“十五”末,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1.85亿吨。新增2300万吨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
 
    (3)环渤海湾地区 该地区北京、天津不再发展水泥,山东、河北要重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总量,辽宁结合熟料基地和粉磨站的建设有选择地发展。“十五”末,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1.5亿吨左右,新增800万吨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
 
    (4)黄河中游地区 该地区河南、山西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总量的重点地区,陕西和内蒙古要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发展。“十五”末期,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8000万吨左右,力争实现新增600万吨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
 
    (5)东北地区 该地区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地区。“十五”末期,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3500万吨。力争实现新增500万吨预分解发窑水泥生产能力。
 
    (6)西南地区 该地区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地区。“十五”末期,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8000万吨左右。力争实现新增400万吨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
 
    (7)西北地区 该地区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地区。“十五”末期,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3000万吨左右。力争实现新增500万吨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
 
    按照上述安排,“十五”期间,全国水泥年生产能力控制在7亿吨左右,能力发挥率达到85%,水泥总产量约为6.0亿吨,新增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6000万吨。
 
    六、对策与措施
 
    (一)多方筹集资金,力争实现新增预分解窑水泥6000万吨的奋斗目标“十五”期间,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增加6000万吨,约需建设资金300亿元,资金不足仍将是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多元化投资体制。第一,利用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重点是利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目前在国内上市水泥企业已达20余家,这些上市企业在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技术装备、经济效益、产品竞争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上具有优势。首先,应扶持已上市水泥企业的发展,使其具备不断从证券市场融资的能力。其次,鼓励具备条件的水泥企业上市,扩大上市水泥企业数量。争取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30亿元。第二,鉴于目前水泥企业投资主体尚在发育阶段,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国家将水泥工业列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支持行业,争取部分技术改造项目贴息扶持。第三,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资,利用外资的规模要比“九五”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加大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工作力度。争取“十五”期间利用外资额占投资总额的20%以上,达到7.5亿美元,同时吸引20亿国内配套资金。
 
    (二)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水泥产业优化升级
 
    水泥工业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集中体现在推广应用当今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先进的预分解窑生产工艺上。“十五”期间,水泥工业科技进步的总体目标是使我国预分解窑技术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使科技进步成为推进水泥工业产业优化和升级的强大动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日产2000吨级、4000吨级预分解窑生产线的推广应用取得突破,成为“十五”期间新增水泥生产能力的主体技术装备,同时吨水泥投资控制在500元以下。二是开发日产5000吨-10000吨预分解窑技术装备,实现大型技术装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突破。三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水泥质量,以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扩大工业废渣利用量为目的,开发高性能、高耐久性水泥混凝土生产技术,开发废弃物等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三)继续贯彻行业发展方针
 
    “九五”后期,水泥工业发展坚持“等量淘汰”或“超量淘汰”的原则,贯彻“低投资、国产化”以及“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针,有力推进了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初步遏制了立窑水泥的盲目发展,促进了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十五”期间,要继续贯彻上述指导方针,引导水泥工业健康发展。各地政府部门要在控制总量基本平衡、制止不合理重复建设、规范市场、引导消费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淘汰小水泥工作要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加大发展地区和能力过剩突出地区的淘汰力度,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产品质量法、环保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手段。
 
    (四)加快水泥企业重组步伐,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
 
    水泥工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表现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组织结构、资本结构、债务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破产、承包、租赁等形式,使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十五”期间,水泥企业重组一是要鼓励强强联合(合并重组),在行业内形成几家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培育投资主体,使其成为行业发展的导向力量;二是鼓励支持大型优势企业,通过联合、收购等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重组,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对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企业,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采取破产方式重组。
 
    (五)研究制定水泥发展政策
 
    1、通过转标,使全部水泥都实行ISO标准。要尽快修订发布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保证出厂水泥质量。制定水泥使用的有关法规,制定各类重要混凝土工程(如桥梁、海港工程、水利大坝、高速公路等)的耐用年限,推广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通过水泥使用法规的规范,限制小水泥的使用范围。提倡并鼓励特殊工程(如公路建设)使用特种水泥,鼓励使用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探讨提高我国混凝土标号,减少浪费。2、研究用税收手段推动结构调整,如对限制和鼓励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实行差别税率等。3、将“开发日产5000吨-10000吨大型预分解窑技术及装备”项目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引进和开发计划,并选择条件好的、有实力的企业,在“十五”期间实施国产化示范线的建设。4、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一批中外合资、外商独资项目,尽快扭转水泥工业利用外资的被动局面。
 
    2、研究用税收手段推动结构调整,如对限制和鼓励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实行差别税率等。
 
    3、将“开发日产5000吨~10000吨大型预分解窑技术及装备”项目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引进和开发计划,并选择条件好的、有实力的企业,在“十五”期间实施国产化示范线的建设。
 
    4、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一批中外合资、外商独资项目,尽快扭转水泥工业利用外资的被动局面。
 

    5、对水泥大型成套装备出口提供卖方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