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的水泥产能跟国内其他省市一样,“一不小心”就严重过剩了,当地政府的解决方案是,“十二五”期间停批新生产线,且控制产能。
“去年重庆水泥行业的利润率居全国倒数第一名。”重庆市水泥行业协会秘书长马泽民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他说,产量过剩必然导致全行业亏损,企业为占领市场还不得不生产,在没有利润的前提下消耗大量能源,增加碳排放,形成恶性循环。
据2月24日下发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重庆市水泥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12〕62号,下称《重庆水泥工业调整意见》)文称,“当前我市水泥工业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投资过热,加剧产能过剩。个别区县(自治县)仍继续把水泥项目作为重点招商项目,将加剧产能过剩。”
到2011年年底,重庆全市水泥产能达8200万吨,远大于5200万吨的市场需求,产能阶段性严重过剩。
其次,是产能集中释放,水泥价格走低。2010年和2011年两年集中释放产能3600万吨,占总产能的43.9%,P·O32.5水泥(俗称“400号水泥”)每吨价格跌至240~250元。
2008年时,重庆地区的“400号水泥”价格为每吨380元,因为产能急速扩张,当地水泥价格快速下跌至每吨300元,2010年一季度,继续下跌至每吨270元,接近每吨260元的盈亏平衡点。
不过,一些成本控制得好的企业,仍有一些利润。2010年重庆全市水泥产量4600万吨,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32.1亿元,利润总额2.81亿元。
马泽民说,2011年,该市水泥行业的利润总额为3.21亿元,重庆的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左右,而全国的平均利润率为10%。
怎么解决这一产业困局?
《重庆水泥工业调整意见》称,停止审批核准新建水泥项目。“十二五”期间,原则上停止审批核准新建水泥项目,严格控制水泥产能增长,抑制产能过剩。
此外,停止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按照国发〔2009〕38号文件要求,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的水泥核准投资项目,凡不符合国家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要求、未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原则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
在限制产量的举措上,重庆市决定,“到2015年,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水泥产能控制在8500万吨、产量控制在7000万吨,产能与产销平衡。”
水泥产能过剩问题,并不只有重庆有,全国都一样,此外,过剩的并不只有水泥行业,其他一些行业也有产能过剩的问题,马泽民分析。
本报曾在2009年底报道过该市水泥行业是否投资过热并导致过剩的争议问题。重庆市发改委相关官员在当年11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述的观点是,“我们觉得这个说法(指水泥产能过剩)失之偏颇。”他表示,根据相关调整政策,其中有一半产能都是要关闭的。
本报记者当时的调查还显示,在2009年9月30日国家最终收紧水泥产业投资政策前,当地突击审批了一批水泥产能,其中部分产能在征地、环评、规划等手续都没有办的情况下,提前拿到了当地发改委的批文。
距此报道26个月后,《重庆水泥工业调整意见》出台,最终认定当地水泥产能严重过剩。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的市场,重庆的水泥企业可以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限产,但周边市场的水泥也过剩,你停了,人家的水泥依旧要源源不断地卖进来。”马泽民对“限产”措施,心存担忧。他说,目前四川广安、达州,湖北输到重庆的水泥量很大,其中广安的水泥甚至卖到了每吨200元。“完全是亏损”。
目前,当地仍在寻找破解困局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