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难题:中国经济转型期 攻坚产能过剩

来源: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9日

  作为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数据显示,主要指数均现回升,预示未来经济总体走稳趋势。但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产成品库存指数再度回升,说明当前产能过剩依然明显。

  “传统制造业和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风险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权威人士表示,如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引发恶性竞争、效益下滑,会带来或加剧失业以及资金拖欠等问题,任其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经济危机。因此,这一问题正成为中央经济决策层面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产能过剩反映出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经济体制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也暴露出我国工业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李燕指出。

  “行政力量推动是当前产能过剩最主要的成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强调,在现有体制机制环境下,短期内抑制过剩产能的蔓延,可采用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通过总量调控、严格禁止新增过剩产能,以及新上项目等(减)量置换等方式,抑制重复投资。

  但这些措施只能使问题有所缓解,若要最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转变思路,标本兼治。“必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GDP挂帅的地方官员提拔体系及政府对资源和生产的强大控制和影响,加快完善市场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严格破产退出制度,理顺市场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从而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作用。”冯飞认为。

  更进一步来看,权威人士指出,必须见事早、行动快,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经济全局会付出沉重代价。当前要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按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对中国经济而言,产能过剩现象并不鲜见。最近的一次治理产能过剩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但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以及新一轮投资计划的启动,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例如,钢铁行业。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钢产量大约为7.2亿吨,而行业亏损额高达289.24亿元,同比增长7.39倍。

  电解铝行业。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电解铝产能已超过2700万吨,但产量只有2000万吨,行业亏损面达到93%。然而这依然不能阻止电解铝产能扩张的步伐,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在大量上马电解铝项目,在建和拟建规模超过2000万吨。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如果产能过剩是“适当的过剩”,那么政府应该容忍,甚至乐见其成。但问题在于,中国某些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已经超越了“适当”的程度。

  “中国的产能过剩越来越呈现出普遍性和全方位的特点。”冯飞表示。

  今年两会期间,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明确表示,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等传统产业“尤为突出”。这些行业,国际上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80%~85%比较合理,但在中国,上述行业产能利用率目前大体在70%~75%。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光伏产能利用率不到60%,风机不到70%。

  产能利用率低于75%或者是70%,就值得严重警惕了,苗圩提醒,这样会引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甚至会引发系统性的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本轮部分行业所出现的是绝对过剩,而不是相对过剩。”冯飞告诉记者,此前中国也曾出现多次产能过剩,但更多是周期性原因。在周期谷底时呈现产能利用率偏低问题,但由于中长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并未下行甚至更高,产能利用率很容易随着经济复苏而强劲回升。但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是单一经济周期现象,而且,从导致此轮产能过剩的原因看,不能再靠经济增长自动淘汰,而且,“当前中国正进入经济转型期,产能过剩遇到经济转型,往往会成为更加棘手的问题。”他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