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资、上市、发债 “天瑞系”银行贷款置换三步曲

来源: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6日

  五年前,蜚声国际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KKR出现在国内市场第一次大手笔的投资运作落单天瑞集团,让这个长久以来低调潜行的水泥业巨头逐渐浮出水面。

  事实上,这个远不及同行海螺水泥等知名度高的企业,通过十余年的运作,已形成了以水泥为核心,铸造、电解铝、旅游、酒店、发电、矿产等多元发展的产业集群,其实际控制人李留法更数次问鼎河南首富。

  其企业规模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路径,则有赖于兼并收购领域的长袖善舞。

  然而,与国有及外方背景水泥企业相比,民企出身的天瑞水泥在自身资本以及融资能力方面弱势明显,要实现宏伟的扩张蓝图,如何撬动巨额的并购资金并维持日常周转,便成为攸关成败的一环。

  据了解,天瑞集团的并购手法常常采用的模式是通过承担企业债务的方式进行低价甚至零价格收购,财务费用和偿债压力也进一步加剧了天瑞集团的继续融资需求。

  以十年为时间轴,细观天瑞集团财技可以看出,其精心搭建的融资局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银行信贷作为主心贯穿始终,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又有各异的“吸金”重点,用来部分“置换”贷款以分散对于银行渠道的依赖。

  种种迹象表明,天瑞新一轮的并购计划正在潜行当中,今年以来密集抛出的融资计划也成为对此的佐证之一。

  “滚雪球”式融资局

  天瑞掌门人李留法首次涉猎并购可以追溯至1993年。

  当年11月,天瑞集团的前身汝州市铸钢厂成功兼并大型国企豫西煤机厂,此后更是一路攻城略地,不但于1999年收购汝州市磊裕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基础于次年组建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搭建起如今天瑞系的主体产业。其间更是先后完成了当地多处国有及集体资产的收编,几次重要的并购运作成就了天瑞的原始积累。

  时间行至2006年,之前亢奋发展的水泥产业开始出现拐点,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取消水泥出口退税、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一系列行业发展结构调控手段,水泥行业开始进入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组整合阶段。

  而在2007年1月公布的国家重点支持大型水泥企业名单中,天瑞集团跻身“十二强”,并成为中原地区唯一一家获支持主体,更使得天瑞集团的下一轮并购高潮显得一触即发。

  然而,天瑞集团要如何撬动即将启动的大规模并购计划所需的巨额资金,便成为棘手的问题。据了解,天瑞集团此前的融资大比例依靠银行渠道,而基于当地产业龙头的地位,天瑞也得到了当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普遍支持,维持基本企业周转尚可,但要完成此后大规模的收购,还是显得捉襟见肘。

  接下来,天瑞通过资本财技完成了漂亮的第一步布局,也是这一次的运作使得这家偏安一隅的企业开始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

  2007年3月,天瑞水泥引进外资联合财团,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巨擘KKR透过项目公司泰坦(Titan)水泥完成了对天瑞的多轮投资,总额达1.15亿美元,持有后者43.2%左右的股份,国际金融公司(IFC)持有4%的股份。

  这不仅是KKR在中国的第一单直接投资业务,也是国内民营企业当时引入的最大一笔融资。

  而更大的诱惑在于,KKR首期资金进入后,即发起一笔金额高达3.3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由摩根大通牵头,其中IFC提供八年期美元贷款,其余的人民币贷款均为五年期,参与的国内银行包括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

  这笔银团贷款迅速置换了天瑞此前对河南各家银行的约11亿元短期贷款。而财务成本也大幅下降,据了解,当时银团贷款的利率较央行基准利率下浮10%,而此前天瑞部分短贷利率上浮曾达20%,除此之外,天瑞过去分散各处的抵押资产,也实现了集中打包,利于估值安排。

  入股资金加上外资银行长期贷款,天瑞水泥的融资达到了4.5亿美元,随着天瑞的并购步伐开始启动,两年间先后收购了营口、禹州、卫辉和郑州等地多家水泥企业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