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水泥行业无小事

来源: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2日

  盘点2013年水泥行情,犹如过山车般。从年初的利润下滑,到2013年下半年的开始回暖,再到4季度的强力反弹,期间经历了大起大落。

  可以说,2013年的水泥市场虽有跌入谷底,也有强力反弹;虽有严重过剩,也有转型升级。好在我们明白,水泥是一个周期性行业,有盛有衰,在所难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温故而知新,回顾、总结2013年的历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梳理行业发展轨迹。我们深知,创新求变的道路没有尽头,特别是在水泥行业深化结构调整,寻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全行业尚需努力。我们也同样期盼,2014年的水泥市场将更加精彩纷呈。

  2013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业萎缩,水泥市场遭遇近5年来的最低价格水平,水泥企业又面临“最严格”的脱硝标准,盈利水平大幅下滑。直到三季度,水泥行情才稍有所好转。

  随着经济起稳回升,水泥产业也开始表现不俗。2013年1~9月行业利润总额429亿元,同比增长19.7%。分季度看,1、2季度盈利同比基本持平,而3季度后同比大幅改善;由于3季度后华东、华南等区域水泥价格大幅上涨,4季度更是维持在高位运行。分区域盈利情况差异明显,区域盈利状况与区域供需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华北、东北、新疆是盈利水平较低的区域;西南、甘青宁区域是行业盈利显著改善的区域;而华东、中南区域盈利状况在较高基数上有一定幅度的上升,9~12月盈利改善情况会更加明显。

  同时,产能过剩也如箭在弦。近几年来,产能过剩对于水泥行业来说,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

  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0月15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这是继5月份发改委和工信部出台《关于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后,年内第二份关于抑制水泥等过剩行业产能的文件,显示出国家对产能过剩的高度重视,治理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化解产能过剩如箭在弦。《指导意见》中提出,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则项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14年在建水泥熟料生产线的投产数量有较大可能会低于之前的市场预期。

  因此,2013年属于产能过剩周期的末端,水泥产业的总规模发生了根本改变,今年水泥产量预计达到24亿吨左右,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高达95%左右,立窑的淘汰和新型干法生产线规模的提高,使水泥生产线单线的平均规模大幅度上升。一批大型产业集团快速成长,控制区域市场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与产量增长形成对比的是水泥投资。2013年上半年全国水泥投资同比下降9.45%。下降幅度比去年同期进一步拉大。虽然投资增速进一步下降,但2013年上半年全国仍有新投产生产线32条,熟料年设计产能3884万吨。按现有项目推算,预计全年将有1.2亿吨的新增熟料产能。

  总体经济效益比2012年略有好转,但由于区域分化严重。2013年前5个月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400亿元,同比增长5.34%,华北地区是惟一收入呈负增长地区,产量和价格双重下跌是该地区收入下降的原因。西南和西北收入增长快速,超过两位数增长,产量和价格的双回升是主因。其中华东、中南仍是以产量优势和较为稳定的价格为全国利润贡献大区,合计占全国接近81%。西南地区同比去年有很大改善,不仅实现同期扭亏为盈,而且实现利润24亿元,仅低于华东和中南。在西南地区集中度大幅度的提高和云贵的需求迅速增长的双重作用下,西南地区大部分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

  下半年我国经济总体平衡,水泥市场需求稳步增长,9月以后进入水泥销售的传统旺季,下半年水泥行业经营情况明显好于上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全国水泥均价阶梯式增长,呈现出“淡季不淡”的景象。7~8月是水泥需求传统的淡季,但在上半年政府稳增长的信号频出的背景下,一些铁路基建项目逐渐开工,水泥市场下游需求逐渐好转,行业在淡季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

  可以说,2013年的水泥市场经历了先低后高的起伏,这其中有欣慰,也有期待。除了水泥行情的备受关注外,由于雾霾的影响,水泥业的环保动态始终牵动着我们的视线。《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终于赶在年底前(12月27日)出台,对于水泥企业来说,与其等待观望,不如早日行动起来,用实际成果向社会证明行业绿色环保的一面。

  展望2014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如无意外情况发生,2014年宏观调控将沿着“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基调,适实进行微调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是大概率事件。稳增长政策将会以微调为主,呈现局部、温和刺激的特点,而不会回到原来大规模刺激的老路上。

  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水泥产量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在7%~8%之间。不过,展望未来,或许行业短期转机就在眼前,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留给水泥企业走产业链延伸之路、谋求转型升级甚至是向其他行业做多元化发展的准备时间应该还算充裕。

  曾有业内专家提出水泥业的需求拐点即将出现,这两年或许是水泥行业回归理性的重要转型时期。无论是以何种形式的回归,水泥工业的转型升级依然不可松懈,对此,我们始终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