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泥——光荣与梦想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25日

    2005年是浙江水泥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到90%以上,标志着浙江水泥工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全年共拆除了307台机立窑,剩下的也基本处于停产状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彻底战胜了以机立窑为主的落后生产工艺,显示了新型干法水泥强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导致了浙江水泥全行业亏损,对此,有不少业内人士对这一情况发表了很多看法,在此,笔者作为浙江水泥结构调整的经历者,也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看待市场需求量与生产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2005年浙江水泥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从2003年7月开始,我省遭遇了50年未遇的高温干旱天气,使全省用电十分紧张,作为用电大户的水泥行业成为各地限产让电的主要对象,约30%左右的水泥生产能力不能发挥。与此同时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处于高峰状态,对水泥需求量急剧上升,加剧了水泥供不应求的态势,使水泥价格一路飙升,最终达到历史的最高位每吨500元以上。受利益驱动,大量资金涌入水泥行业,引发了一轮新的水泥投资热。进入2004年下半年,由于多个台风来临,缓解了浙江的旱情,并带来了充沛的雨水,水电得到满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浙江的供电紧张状况。同时,由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我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急剧下降,对水泥的需求量增幅从上年的22%降为8%,加上上年投资的大量水泥项目开始逐步建成投产,水泥的供求矛盾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造成水泥价格的逐步下降,并于2005年一季度水泥价格和效益跌到谷底,水泥工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水泥市场需求量与水泥生产能力之间比例短期内失衡造成的。2005年初全省总的生产能力在1.25亿吨左右(其中立窑生产能力4000万吨),而总需求量在8200万吨左右,需求量占生产能力的比例在68%左右。到年末全省总生产能力为1.1亿吨(全省共淘汰机立窑生产能力3000万吨,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1500万吨)。市场需求量为9000万吨,占生产能力的比例大约在81%。从历史上看,水泥需求量占生产能力80%是比较适宜的,如果2006年继续淘汰500万吨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我省水泥供求关系将会趋于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生产能力略大于市场需求量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对于水泥工业来讲,生产能力适当大于市场需求量,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合理和必要的。理由如下:第一,市场对水泥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的趋势,自1980年以来,我省水泥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6%,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适当的生产能力富余是保证水泥市场供求平稳的必备条件;第二,水泥在一年四季中,各季对水泥的需求量是不同的,有时差距达到20%以上,水泥又不能长期储存,一般市场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而生产能力是以满足最大需求量的月份来计算的,年生产能力大于生产量也在所难免;第三,由于实行峰谷电价制度,企业为充分利用廉价的低谷电必然增加粉磨能力,而谷电期时间每天只有10个小时,因此,水泥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不但对企业是合理的,对社会也是有益的。生产能力大于需求,会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而竞争有利于企业降低消耗、提高效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尤其是目前水泥生产能力中还有相当大的落后生产能力,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最根本的力量和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没有竞争,落后生产能力将会长期存在,结构调整将难以取得成效。从水泥行业来看,产能大于产量不仅省内如此,国内如此,就是世界上水泥生产的几个大型跨国公司也是如此。居世界前5位水泥公司2004年的水泥生产能力为5.1亿吨,实际产量为3.93亿吨,只占其生产能力的7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需求的波动,必然导致水泥价格的起伏和效益增减,这些都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也不需要过多的干预,要相信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会最终导致供求平衡。政府部门需要关注和消除的是市场以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如解决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以及对被淘汰企业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帮助等。2005年在淘汰机立窑工作中,浙江省、市、县各级政府给予企业的资金补助、奖励合计为1.3亿元,大大加快了全省机立窑淘汰的速度。
 
    二、辨证地看待水泥价格和行业效益的波动
 
    受市场需求的变化,浙江每吨水泥的平均价格从2003年初230元一路上扬到2004年初的400-500元,又回落到2005年一季度的210元左右,并维持到年底。水泥行业的效益在2003年-2004年获得50亿元的高额利润后,2005年出现了全行业亏损1.5亿元情况。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现就水泥价格波动以及全行业亏损对浙江水泥工业产生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十五” 时期既是浙江水泥快速发展的阶段,全省水泥产量翻了一番,也是水泥技术水平提高最快的时候,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从“十五”初期的2%增加到十五期末的9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大发展得益于市场需求的增长,而落后生产力的淘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的激烈竞争。2005年是浙江水泥行业历史上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亏损面达到60%,亏损1.5亿元,是历史上第二次全行业亏损。这对于全省水泥行业来说虽然损失较大,但笔者认为这是水泥结构调整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是浙江水泥工业彻底摆脱落后生产方式和全面采用先进生产方式的一次市场洗礼,也是浙江水泥开始由弱转强、从小到大的新起点。浙江水泥在付出较大代价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是落后生产工艺全面退出市场。由于落后生产工艺在生产成本方面难以与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竞争,纷纷退出市场。2005年全省381台机立窑有307台被拆除,淘汰率达到80%,而湿法旋窑和中空回转窑全部被淘汰。一些地方落后生产工艺淘汰率达到90%以上,如杭州地区共有机立窑81台,一年内拆除了76台,淘汰率达到93%。兰溪市是县级区域内水泥机立窑最集中的地方,共有37台机立窑,一年内拆除了34台机立窑,92%的机立窑被淘汰。二是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我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在面临煤电价格居全国最高,而水泥价格全国最低的双重压力下,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使水泥企业生产成本逐步下降,在水泥价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企业效益逐月回升,一季度全省水泥企业亏损2.7亿元,到年末减亏1.2亿元,行业效益呈现出逐月上升的趋势。显示出浙江新型干法水泥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可以设想经过低价磨练的浙江水泥工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涌现出强劲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三是由于全省落后水泥生产工艺关停,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我省水泥生产能耗,2005年平均吨水泥能耗折标煤为120千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也大大改善了我省的水泥工业对大气的污染状况,据环保部门的监测,我省大气中的TSP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与粉尘污染严重的机立窑工艺被快速淘汰是紧密相关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环保效益。
 
    市场供求变化引起产品价格波动和企业效益增减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市场配置资源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为此我们应该尊重价值规律,相信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没有必要对价格波动、效益增减正常的市场现象给予过分的担忧和无端指责。要认识到如果没有市场力量的推动,淘汰落后生产力只能是良好的愿望,如果没有新型干法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量的发展,就无法将现有落后生产能力的市场份额取而代之,淘汰机立窑也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已。
 
    三、正确处理企业做强与做大之间的关系。
 
    水泥生产的集团化、规模化是世界水泥工业发展的主趋势,世界上水泥排名第一的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公司生产能力已达到1.5亿吨,排名第二的水泥生产商瑞士霍塞姆公司生产能力达到1.45亿吨,国内海螺集团水泥生产能力也已经超过5000万吨。形成上述规模的企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当前我省水泥企业在基本完成了技术和产品结构调整情况下,主要面临着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有两方面的目标,一是做强,二是做大。从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做强是做大的基础,做大是做强的目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强的企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大而不强的企业最终必然会被淘汰。如英国蓝圈水泥公司在2000年被拉法基公司兼并时,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000万吨,当时排名在世界第三位,不可谓不大也。可见,对企业来讲寿命比规模重要,做强比做大更重要。我省目前最大的水泥企业规模刚刚达到1000万吨,大部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规模在100至200万吨之间。这些企业基本都面临着做强与做大的双重任务,做大需要大资金的支持,而做强关键在于管理的提升。从我省水泥企业面临的现状来看,管理水平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大资金的引入难度也很大,主要靠自己的积累发展。因此,我省水泥企业在做强方面比做大更为迫切,更具有现实意义。那么怎么样的水泥企业才算强呢?我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需要较好的硬件条件,如企业的人才、企业拥有的石灰石等资源条件、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企业的区位和运输条件、市场容量等;二是具有适合企业发展的软件因素,如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产品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应该体现在水泥的生产成本和水泥的品牌上。低成本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而良好的品牌是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利器。因此,我省水泥企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管理水平,降低能耗和物耗,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窑的运转率,长期稳定生产高质量水泥熟料,创建用户信任的优秀品牌,在做强的基础上把企业做大。企业做强了才会具有兼并其他企业的实力,就是与其他企业重组或联合也可以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浙江水泥企业99%是民营企业,他们主要是靠自身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机立窑企业跨入到新型干法水泥企业,不但需要尽快熟悉和掌握新工艺和新技术,而且在企业管理、人才引进和市场开拓方面都面临着上水平、上台阶问题。同时,他们还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融资困难等外部压力。在浙江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的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获得了阶段性成功,也有的企业被淘汰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为浙江水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创造了浙江水泥结构调整的奇迹,使浙江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水泥工业现代化。长期以来,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替代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是水泥行业一个愿望或者梦想,而今在浙江已经成为现实。浙江的水泥企业中今后会不会出现世界级的水泥企业呢?从现在来看还是一个梦或者愿望,我想经历过市场不断磨练的浙江水泥,他们在发展中成熟,在发展中壮大,他们将继续演绎着浙江水泥工业发展的奇迹。(作者为浙江省经贸委建材冶金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丛培江)

来源:《中国水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