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最多、产能增长最快的浙江水泥,在2005年中曾是水泥行业最大的亏损省区。但在第4季度连续3个月的盈利之后,年终累计实现利润逾1亿,一举扭亏为盈。
如同全国一样,“十五”时期是浙江水泥快速发展的阶段。从2001年起浙江省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走高,2003年高达36.3%,受市场拉动浙江水泥产量也一路飚升,2003年增幅达到了24.3%。“十五”期间,浙江省水泥产量翻了一番。与此同时,水泥工业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从2000年的2%增加到2005年的90%。2004年之前,浙江省一度被业内外许多人士认为是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模范。
但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水泥市场供需形势的逆转,浙江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下降。在立窑等落后产能尚未同步淘汰和新增的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增长惯性的双重作用下,浙江水泥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凸现。从2004年下半年,浙江的水泥价格一路下滑,企业亏损面增大。2005年1季度,浙江水泥全行业亏损2.75亿元,占全国水泥行业亏损额的79.0%。随后几个月连续亏损,累计亏损额最大达到3.81亿元之多。为此,浙江又被许多人认为是水泥发展过热的典型。
是结构调整的模范还是发展过热的典型,业内外贬褒不一。对浙江水泥的发展的评价从此成为业内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数字水泥网高级顾问孙钤在《从浙江水泥的发展看结构调整》一文中指出:“如何看待浙江水泥的形势,不仅关系着浙江水泥今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中国水泥的未来”。不同的看法可归纳为两种意见:
一、供需关系
意见1:由于浙江水泥发展过热,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使水泥价格一路下滑;
意见2:浙江水泥产量的增长是市场拉动的结果,出现水泥供大于求主要是经济发展周期中难以避免的波动所致。
二、产能过剩与立窑淘汰
意见1:新型干法能力增长应和立窑能力的淘汰同步,否则新型干法的过快增长必然造成市场的失衡;
意见2:立窑的淘汰主要的要依靠市场机制,没有过剩的能力、不通过市场竞争,立窑等落后工艺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三、前景
意见1:浙江水泥供过于求严重,短时间很难改变局面;
意见2:浙江水泥结构调整付出了必要的代价,而结构调整先行一步的优势必定在今后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
两种意见都来自于把中国的水泥做大做强这同一个目的,而两种不同的认识又可以引导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结果。两种意见在不断的切磋和交流,但似乎还没有结论……
我们或者能从浙江水泥业在2005年年内扭亏为盈中悟出一些道理。发展要付出代价,结构调整要付出代价,如果这种代价换来了更健康的发展,那么这种代价就是值得的。浙江水泥业在短短的几年中,从新型干法比例最低的省份跃居到比例最高的省份,产量翻番,一年内从大额亏损到盈利,这说明浙江水泥的发展基本上是健康的。其实,更深的意义远不在于评价浙江水泥本身,而在于用事实说明了中国水泥结构调整的路应该怎样走。
当然,从目前来说浙江水泥业在结构调整的道路上只是先走了一步,浙江水泥虽然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达到了全国领先,但水泥企业的平均规模在各省市(区)中占第4位,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平均规模只是略高于全国的平均规模居中上等,占全省水泥企业数5%的最大企业产量集中度列在全国第21位,仅处于中下等的水平。这说明浙江水泥工业的规模结构(或称组织结构)调整任务还很重。现阶段正是水泥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利时机,应当不失时机地在把水泥企业做强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否则,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排除再次处于不利的处境。(李筱)
来源:数字水泥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为数字水泥网特约专稿,版权属于数字水泥网,所有媒体及网站转载或摘录本作品者,均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