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建材产能剩效益降外资抢滩重组加速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2月10日
    [摘要] 近一年来,随着政府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逐步深入,建材行业也处于低潮阶段。2005年,中国的建材行业犹如坐上了过山车:产能过剩市场严重消化不良,企业价格战此起彼伏,行业效益大幅下降,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同时增加,外资大举抢摊国内市场……

    建材行业与房地产行业存在着正相关系。近一年来,随着政府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逐步深入,建材行业也处于低潮阶段。2005年,中国的建材行业犹如坐上了过山车:产能过剩市场严重消化不良,企业价格战此起彼伏,行业效益大幅下降,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同时增加,外资大举抢摊国内市场……

    目前,建材行业还有三个优势:新农村战略为建材行业提供新的增长点;部分成本优势不明显的弱势企业退出市场,使优势企业借助于规模化生产获得更大市场存量空间;节能建筑产业的规划也赋予了部分技术领先的建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毋庸置疑,以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建材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建材企业间的战略重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必然选择。

    近来,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令市场诧异的现象,领涨行业的"火车头"似乎又出现了---以深圳、广州等为代表的珠三角以及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经济区域房地产业开始复苏。由此,是否也意味着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建材业的行业景气度将也有所回升呢?
   
    数据:效益下降

    2005年1~10月,建材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842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水泥产量83351万吨,同比增长10.7%;平板玻璃产量28587万重量箱,同比增长14.8%;产品销售收入5785亿元,同比增长23.7%;利润总额236亿元,同比下降15.6%;建材及非矿产品出厂价同比略有增长。

    1~10月,建材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3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水泥制造业占37.2%,同比下降7.1%;平板玻璃制造业占..9%,同比增长40.8%;水泥制品制造业占6.1%;建筑陶瓷制品制造业占5.1%,技术玻璃制品制造业占4.5%。

    2005年1~10月,建材行业内非金属矿采选、建筑用石加工、玻璃纤维及制品、砖瓦及建筑砌块等行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分别为41.7亿元、 22.2亿元、15亿元和1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81.4%、3..6%、28.1%和39.7%。受水泥、玻璃两大行业效益大幅下降的拖累,建材全行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36亿元,同比下降15.6%。但从全行业效益下降幅度看,呈逐步缩小趋势。

    1~10月,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83.8亿元,同比增长63%,亏损额分别比一季度末和上半年增加44.8亿元和25.3亿元。企业亏损面达24.9%,同比增加4.3个百分点。
   
    运行特征:前低后高

    国家发改委报告指出,从2005年1~10月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看,2005年全年行业整体走势将由2004年的"前高后低"演化为"前低后高"。预计2005年水泥产量将达到10.5亿吨,增长10%左右;平板玻璃总产量3.5亿重量箱,增长11%左右。

    统计规模以上建材工业总产值超过9500亿元,增长21%以上。建材市场销售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价格仍低位运行,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出口增长将维持在30%以上的增长水平,全年出口创汇将超过90亿美元。

    受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效益大幅下降影响,建材全行业经济效益全年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有望超过300亿元,较上年度略有下降。
   
    冷热不均

    2005年1~10月,建材工业生产和投资增速减缓,但较年初有所加快;市场销售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出口形势持续向好;行业整体效益大幅下降,但降幅逐月缩小;建材及非矿产品出厂价格在波动中趋于平稳,水泥出厂价格趋于稳定;建材工业应收账款和存货相对减少,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生产成本上升,盈利水平下降。

    其中,平板玻璃、水泥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下降,但浮法玻璃企业产量增长远远超过普通玻璃企业增长。

    2005年1~10月,统计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840亿元,同比增长24.3%。产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均产销率为97.1%,高于上年同期0.3个百分点。平板玻璃、深加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纱出口在连续多年高增长基础上2005年继续保持超过或接近40%以上的增幅。
   
    成本提高

    2005年前10个月,建材企业生产用煤进厂价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00元/吨以上,电价提高了0.04~0.05元/度,运费提高了0.02元/吨公里,加上油、气、纯碱、钢材等其他原燃材料涨价,预计建材行业共计增加成本支出200亿元以上。1~10月,水泥制造业产品成本比上年同期增长 20.6%,高于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平板玻璃制造业成本比上年同期增长26.2%。

    虽然在8月份以后部分地区煤炭价格有所回落,铁路运输也有所缓和,但形势并不稳定,同时煤电油运价格有继续上涨趋势,建材生产外部条件仍然紧张。
   
    价格下跌

    2005年以来,虽然非金属矿采选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但相当部分建材产品属于低水平重复生产,总量过剩导致价格下跌,特别是水泥和玻璃价格降幅较大。其中,水泥由于投资回落,市场需求向合理回归,现有产能过大,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增长加速取代机立窑等落后工艺,市场竞争惨烈。

    2005年,全国多数地区水泥价格较上年同期走低,其中华东地区水泥出厂价格由2004年同期近400元下降为200多元。平板玻璃价格受新建项目建成投产过于集中的冲击,2005年4月以后市场价格逐步走低,目前多数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已接近成本价。
   
    亏损加大

    受外部条件影响,一批2004年业绩骄人的大型企业集团在2005年出现了效益大幅度滑坡甚至亏损的情况。安徽某水泥集团2004年1~9月实现利润 18.8亿元,2005年同期仅实现利润6.8亿元。河北某玻璃集团2004年1~10月实现利润4758万元,2005年同期则转为亏损2988万元。而浙江省水泥行业在短短一年内由2004年的高盈利骤变为高亏损,利润总额同比降幅达121.5%,陷入了产量持续增长而效益急剧下滑的怪圈。
   
    集中度低

    我国水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型企业集团所占市场份额偏低,缺乏对区域水泥市场的控制力。而国际水泥巨头集中度近年有提高态势,拉法基、墨西哥水泥产能均已超过1.5亿吨,排名前十位的国际水泥企业水泥总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超过50%。同时,外资整合国内水泥市场资源的步伐逐渐加快,并已在局部地区形成了一定的控制力。
   
    2006悬念:兼并重组加速

    水泥行业生产集中度可否迅速提高、国内大型水泥企业能否趁机做大做强值得关注。 2005年,全国十大水泥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不到4.4%提高到13.3%,其中海螺集团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5480万吨,居世界水泥企业第七位。与此同时,以国外水泥巨头和国际战略投资者为代表的外资已经全面大举抢摊国内水泥市场。"内忧外患"中的国内水泥企业,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局面。
   
    干法逼退立窑

    水泥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期,新型干法水泥能否逼退落后立窑?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在2005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海螺集团建成投产的四条日产万吨水泥生产线,标志着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新型干法水泥在逐步挤压立窑水泥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水泥行业的黄金发展期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立窑水泥的盲目发展能否继续得到有效遏制,市场、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多管齐下能否加快落后立窑的淘汰速度值得期待。
   
    供需矛盾加剧

    2005年,由于新型干法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落后能力的缓慢退出,加之新增产能的缓慢释放以及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水泥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导致企业间价格战频发。新一年的市场局面能否扭转、尤其是价格水平能否"触底反弹"、过剩的生产能力究竟何时得以完全消化、企业可否扭亏为盈,都将成为水泥行业发展的几大焦点。
   
    节能降耗成共识

    建材行业作为公认的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行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节能降耗和可持续发展尚须创新和努力。

    拿水泥行业来说,2005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日臻完善,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可基本实现国产化。然而,我国的新型干法水泥整体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更好地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材行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
   
    热点事件:政策频出

    2005年7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7月 28日,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有关配套措施的通知》称,水泥是重点调控行业之一。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在260项技术指标中,涉及建材工业的有30项。11月9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两项新政面世,均涉及建材业。
   
    凝石风潮

    2005年8月12日,"凝石"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技术鉴定。8月20日,全国500多家中小水泥企业的经营者聚集杭州参加水泥行业发展研讨会,100多家中小企业当场签署了转产加盟合作意向书,而大型水泥企业对此持谨慎态度。8月26日,"凝石"通过科技部验收。

    "凝石是绿色水泥并将全面替代水泥"的浪潮轰动一时。与此同时,质疑、反对的声音也此起彼伏。专家提醒,"凝石技术"作为一个科研成果尚处在中试阶段,在现阶段还不可能替代水泥。
   
    拉法基牵手瑞安建业

    2005年8月11日,全球建材行业巨头法国拉法基(Lafarge)与瑞安建业宣布合并双方在中国的水泥业务,双方以55%∶45%的比例合资建立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公司总资本8亿美元,并计划新增加投资(到2006年年底)1亿美元,业务重点放在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合资公司年生产能力达 1740万吨,在中国水泥行业将居前三位,拉法基在西南水泥市场的市场份额也将增加到17%。11月15日,刚成立的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对外宣布购入四川双马投资集团100%的股份,转让价格共计40484万元。这一交易使拉法基瑞安在中国的水泥年生产能力提高到2100万吨,更加稳固了其在西南地区的领导地位。
   
    霍西姆图谋河南市场

    2005年4月29日,华新水泥第二大股东瑞士霍西姆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购买华新水泥876万股B股,使其持有股份达到26.11%,与国有股股东华新集团仅差1.8%。

    瑞士霍西姆集团水泥生产能力达1.4亿吨/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集团之一。该集团拟从河南省同力水泥集团入手,参与河南省水泥行业整合。
   
    冀东联姻海德堡

    2005年9月20日,国内水泥巨头冀东水泥宣布,以12290万元将其所持有的冀东水泥扶风有限责任公司45.77%的股份和冀东水泥泾阳有限责任公司40%的股份出售给世界水泥业排名第三的德国海德堡水泥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河北冀东水泥集团是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水泥企业,进军西部地区是其战略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受资金的掣肘,冀东的西北谋略进展并不顺利。海德堡希望利用冀东水泥作为桥头堡,从而进入到中国广阔的西部市场。
   
    海螺抢占华南

    行业龙头安徽海螺水泥附属公司兴业葵阳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和扶绥新宁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于2005年5月25日分别投巨资收购了广西兴业海螺水泥公司和广西扶绥海螺水泥公司与水泥、熟料生产等相关的经营性资产,以抢占华南市场制高点。此次收购有利于海螺水泥拓展华南市场,同时,公司将利用所收购的资产以及便利的运输条件,拓展广西东南地区和广东西南地区的水泥市场。此外,海螺水泥将联合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投入,共同研发,推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日臻完善。海螺水泥是中国最大的水泥企业和世界第七大水泥生产企业。
   
    金隅控股太行

    太行水泥的实际控制人邯郸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10月18日与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框架协议书》,河北省邯郸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太行华信建材有限公司50.84%的股权转让给北京金隅。

    由于太行华信是太行水泥的控股股东,持有太行水泥50.98%股权,此次股权转让导致太行水泥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金隅集团旗下的北京琉璃水泥厂、北京水泥厂以及燕京水泥厂生产能力共400多万吨,太行水泥生产能力500万吨。经过整合,金隅集团水泥生产能力接近千万吨,大大加强了其对北京乃至河北中南部地区市场的控制能力。
   
    观点:建材行业三宗罪

    对于2005年建材工业一些子行业亏损的原因,国家发改委归结出三大罪魁:原燃材料涨价,企业生产成本加大;相当部分建材产品低水平总量过剩,价格下跌;部分大企业效益下滑,行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认为,一些行业长时期大量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是建材行业利润大幅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建材行业2006年的走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房地产投资、城市建设投资2006年仍然有很大空间。不过,建材行业已经步入调整升级阶段,使其由数量扩张型转入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型。因此,战略重组将是2006年水泥工业的必由之路。

    反思跌宕起伏的2005年,展望充满希望的"十一五"黄金发展期,建材工业要摆脱增产不增收的泥沼,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实现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主线的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将引领建材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