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湖北省发改委重大课题调研成果
前言:硅酸盐水泥从诞生至今的170多年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与钢材、木材一起并称为支撑经济建设的三大基础材料。由于水泥具有原料资源较易获得、相对较低的成本、良好的工程使用性能以及与环境有较好的相容性,在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泥仍将是不可替代的主要建筑材料。水泥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全国水泥产值占建筑材料近5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21世纪,水泥仍将是我国及整个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湖北曾经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及最主要的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水泥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泥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发展较快,龙头企业华新集团发展迅猛,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1世纪初,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实现现代化,其经济的迅速发展必将带来巨大的建设规模,为我省水泥工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今后10年水泥需求增长幅度预计平均在6-8%,到2010年我省水泥需求量将达到6000-6500万吨。
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面看,水泥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影响环境的气体及粉尘。此外,我省能源缺少,80%以上的煤炭是从外省调入的。另一方面,我省水泥工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水泥总产量中仍然有75%以上是立窑等落后工艺生产的,少数地区又出现新建落后立窑,扩径改造及淘汰的小水泥“死灰复燃”等现象。大量立窑水泥企业石灰石矿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从而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21世纪,我省水泥工业进一步发展将面临能源和环境的严峻挑战,如何处理好水泥的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我省水泥工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世纪的湖北水泥工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必须用信息技术和环保技术改造传统水泥工业,使其尽可能充分地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一、国内外水泥工业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一)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
18世纪下半叶,伴随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近代人类居住文明的材料工业--波特兰(硅酸盐)水泥工业在英国诞生。从1824年阿斯普丁注册第一个波特兰水泥专利,一直到20世纪初,波特兰水泥工业在英国历时76年,基本形成了近代水泥工业雏形。德国借助于英国产业革命的成果,于1896年建造了第一台回转窑,生产的水泥称做旋窑水泥,以区别于立窑水泥,并于1928年发明了立波尔窑,使产量大幅度提高,熟料热耗大幅降低,成为主导于20世纪40、50年代的世界水泥工业的窑型,并逐步取代了代表20、30年代先进窑型的湿法工艺。50年代初,西德人又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悬浮预热器技术,成为60、70年代的主导窑型。1963年日本引入德国的悬浮预热器技术,经过研究和改进,于1971年发明了震惊世界水泥界的水泥窑外分解窑技术,把日本的水泥工业技术推向世界颠峰。自窑外分解技术发明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建的大中型水泥厂,基本上都采用这种窑型。尽管日本仍在研究和开发下一代水泥生产的沸腾煅烧技术,但在可以预见的今后10-20年里,不断完善的新型窑外分解技术还将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广前景。
(二)水泥工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生产与消费方面:从历史的、世界的范围看,水泥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呈增长趋势,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工业发达地区,如欧美的水泥生产和消费达到饱和状态,并呈现下降趋势;二是发展中国家的水泥生产和消费迅速发展,在东亚、东南亚等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地区,水泥生产和消费量最大。20世纪60-70年代亚洲水泥年产量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比例仅为20%左右,到1993年增加到56.8%。我国上世纪90年代水泥产量已占世界水泥产量的1/3,近年达到40%。三是工业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水泥需求激增的有利时机,纷纷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占领水泥市场。据统计,西欧五大水泥公司半数以上的产量是在国外生产的。
水泥基材料研究发展方面:随着现代建筑的日益复杂化和大型化,水泥界和工程界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认识的不断深入,硅酸盐水泥不断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并产生了不少特种水泥。研究领域包括:一是注重水泥基材料性能的改善,以提高水泥基材料产品质量和耐久性;二是重视在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中采用混合材料,达到节能利废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如利用矿渣、粉煤灰、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和低品位原料、可燃化工和医药废弃物等生产水泥;三是特种水泥混凝土及新型特种水泥发展较快;四是以现代材料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和开发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水泥工业技术与装备发展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水泥工业以预分解技术为核心,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最新成果广泛运用于水泥生产的全过程,形成了一套具有现代高科技特征和优质、高效、节能、环保以及大型化、自动化的现代水泥生产方法,即"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方法。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以节能、降耗、环保、改善水泥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实现清洁生产和高效率集约化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水泥工业创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1949年全国只有14家水泥厂,总生产能力不到300万吨,实际产量仅66万吨。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水泥工业获得了大发展。我国水泥总产量已连续19年居世界第一位,人均消费量也远远超出世界人均水平,甚至达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目前的年度消费水平。我国已基本掌握了日产1000-4000吨熟料的全套新型干法生产技术。但是,我国水泥工业目前仍面临不少问题,特别是代表当代主导窑型的新型干法技术在整个水泥工业中的比例不到20%,80%以上的窑型属于比较落后的工艺技术,尽管通过技术改造,工艺有了较大改进,但本质上无法脱胎换骨。如何把这个比例倒过来,将是中国水泥工业今后10-20年内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此外,我国的人均水泥累积消费量还不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质量、环保、能源和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也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
(四)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水泥长期供不应求,直到90年代才开始逆转。我国水泥工业在经历1992~1995年的高速发展,1995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低水平总量过剩,一度陷入困境。1998年从低谷中开始爬坡,增长速度逐年提高。近几年,由于受到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建筑业及房地产业投资高速增长的拉动,我国水泥工业市场需求旺盛,生产能力快速扩张,结构调整加快,效益显著提高。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大型水泥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水泥行业的总体水平正在向“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战略目标迈进。不论是产品总量,还是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水泥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1、新型干法水泥发展迅猛,产品结构调整加快。近几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发展迅猛,据有关部门分析;2003年至2004年建成和即将建成的新型干法生产线约335条,新增总产能约2.8亿吨;预计今后几年内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步伐不会减慢,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5%上升到50%以上。
2003年我国水泥产量8.47亿吨(国家统计局最后调整数据为8.63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继续雄居世界第一。从全国各省市区的情况看,水泥行业整体上经济运行情况良好,结构调整加快,产量快速增长、多数地区产销两旺、价格稳定、效益显著提高,是建国以来水泥行业取得巨大发展的一年。其中,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水泥产量占前五位及超过5000万吨的省份依次是:山东(9754万吨)、江苏(7225万吨)、浙江(7140万吨)、广东(6873万吨)和河北(6611万吨),湖北(3326万吨)则位居全国第8位。
2003年全国各省、市、区水泥产量完成情况
单位:万吨
省、市 |
产 量 |
省、市 |
产 量 |
北 京 |
882 |
湖 北 |
3326 |
天 津 |
453 |
湖 南 |
3054 |
河 北 |
6611 |
广 东 |
6873 |
山 西 |
1600 |
广 西 |
2486 |
内 蒙 |
845 |
海 南 |
398 |
辽 宁 |
2332 |
重 庆 |
2116 |
吉 林 |
1104 |
四 川 |
3740 |
黑龙江 |
1118 |
贵 州 |
1330 |
上 海 |
568 |
云 南 |
1902 |
江 苏 |
7225 |
西 藏 |
125 |
浙 江 |
7140 |
陕 西 |
1534 |
安 徽 |
2941 |
甘 肃 |
1103 |
福 建 |
2116 |
青 海 |
307 |
江 西 |
2173 |
宁 夏 |
506 |
山 东 |
9754 |
新 疆 |
1063 |
河 南 |
4723 |
总 计 |
84700 |
2、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正在形成,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安徽海螺、河北冀东、湖北华新、山东山水等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其中,根据中国水泥协会提供的资料,海螺集团的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在全国将拥有17个熟料生产基地,66个粉磨站,年产熟料4000万吨以上,水泥5000万吨,可以跻身世界水泥10强,亚洲排名第一,世界第六。截止2003年底,我国前十家水泥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已扩大到10.8%,预计今后大企业扩张之势将进一步加快,竞争更加激烈。
2003年全国水泥10强企业产量排名表
排名 |
集团名称 |
水泥产量(万吨) |
1 |
安徽海螺集团 |
2571.55 |
2 |
华新水泥股份公司 |
764.65 |
3 |
济南山水集团 |
659.76 |
4 |
冀东水泥股份公司 |
590.0 |
5 |
新疆天山股份 |
567.78 |
6 |
重大腾辉集团公司 |
451.07 |
7 |
浙江三狮集团 |
401.3 |
8 |
梅州塔牌集团 |
379.67 |
9 |
江苏双龙集团 |
367.1 |
10 |
北京金隅集团 |
352.4 |
(中国水泥协会提供)
3、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装备日臻成熟。国产化、高效率、低投入、技术先进成熟的大型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从日产2000吨至4000吨、5000吨、8000吨乃至10000吨不断取得突破,不仅为我国水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国出口水泥技术装备奠定了基础。由于大型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规模经济和技术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对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五)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存在的突出突出矛盾和问题
1、我国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还任重道远。由于我国长期走以立窑为主、多种工艺并存的道路,固有的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约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40%)及无序盲目发展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今后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我国各类水泥窑平均热耗对比
窑 型 |
预分解窑 |
机立窑 |
湿法窑 |
干法中空窑 |
吨熟料标准煤耗
(kg) |
115 |
160 |
208 |
243 |
热耗指数 |
110 |
139 |
181 |
211 |
2、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出现盲目投资、恶性竞争
主要是围绕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设施建设,采用非排他性方法计算市场容量,过高和不切实际估算这些工程的水泥消费量。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工程,多数采用轻钢结构,建设期每年用水泥只有30万吨左右,但瞄准北京市水泥市场新建设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有10多条,新增生产能力达1000多万吨。大量水泥涌入北京,形成恶性竞争。
上海2010年世博会确实工程浩大,令人鼓舞,去年起步,水泥供不应求,价格回升,回款加快,致使一些投资商针对上海市场,在既缺乏资源、能源,又缺乏人才的情况下,不做深入的前期研究,就盲目决策,仓促上马,隐藏较大的投资风险。
3、低标号水泥需求比重过大造成熟料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水泥总量中有75%以上是立窑等落后工艺生产的。据中国水泥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成都,由于成都市场32.5级水泥需求旺盛,迫使当地新型干法大水泥厂用64MPa的熟料放宽细度的办法生产32.5级水泥投放市场,造成熟料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天津城市建设所用的商品混凝土C30及以下在国际上统称低标号混凝土要占78.16%,除上海的情况略好一些,其它地方基本相同。
随着2003年水泥工业的高速增长,少数地区在高价格、高利润的驱动下又出现新建立窑,扩径改造,不顾一切追求短期利益的现象;局部地区缺乏规划和引导,新上项目过于集中,生产能力增长过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又没有跟上,市场出现恶性竞争;个别地区资源制约问题逐渐显现,环境压力仍然较大。
4、煤、电、运输紧张等外部环境和条件已经给水泥工业的快速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困难
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煤电油运紧张。2003年的缺电对部分地区水泥生产影响很大,特别是进入夏季以来,拉闸限电频繁,相当一部分水泥企业生产能力不能发挥,加剧了市场供应矛盾,扭曲了水泥价格,给结构调整带来困难。2004年春节期间部分地区供电紧张有所缓解,但随着节后生产和建设恢复正常,拉闸限电又开始困扰企业。目前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状况已经难已支撑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部分新建成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可能推迟投产。2003年11月份以来出现的煤炭紧张、运输紧张问题也仍然存在。水泥企业面临煤电运供给不足和涨价双重压力,据测算,2004年水泥行业生产将需要消化煤、电、运等各种涨价因素100亿元以上。
二、湖北省水泥工业发展历程、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湖北省水泥工业发展概况
湖北省水泥工业始于1909年,也是我国水泥工业发祥地之一。1960年,全省水泥产量仅有91万吨。1985年全省水泥产量达到736万吨。
我省水泥企业主要分布在黄石、荆门、宜昌、咸宁、鄂州、五个地区,产量分别为884万吨、539万吨、395万吨、214万吨、166万吨,这五个地区的水泥产量占全省近70%。孝感、随州、武汉、仙桃、潜江市由于缺少石灰石资源,除了少量的粉磨站外,水泥主要从外地运入。通过近几年的改制,我省绝大部分水泥企业已成为民营或股份制企业。
我省水泥工业在环保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很大努力,经过"九五"时期的"一控双达标"工作,全省水泥厂粉尘排放量大幅度减少。此外,水泥企业在消化各种固体废物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全省水泥企业每年利用的废渣总量约1000万吨以上,尤其是在消化电厂粉煤灰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目前全省已有l/3的水泥企业成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2003年,全省水泥企业有186家,总产能3500万吨,水泥产量达到3326万吨,居全国第8位,为1978年329万吨的10倍多,年增长速度达到10.1%,其中2000—2003年的年增长速度为10.6%。
2003年湖北省分地区水泥产量表
名称 |
产量 |
增长率(%) |
企业个数 |
武汉市
黄石市
十堰市
宜昌市
襄樊市
鄂州市
荆门市
孝感市
荆州市
黄冈市
咸宁市
随州市
恩施州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
318.0
883.8
88.6
395.2
130.0
166.0
539.2
147.1
85.2
94.4
213.6
37.8
129.4
92.2 |
21.5
26.9
-3.6
25.9
29.8
39.5
6.3
14.3
7.0
32.7
5.5
3.7
24.0
26.2 |
16
27
11
26
12
10
14
14
11
8
16
4
14
7 |
2003年,我省已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9条,按项目批准文件计算的年产能为770万吨,加上亚东水泥粉磨站及宝石集团的一条干湿混合法生产线,年产能共约900万吨,产量870万吨,占全省水泥总量的比例为2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4年竣工和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3条,年产能共约1450万吨,其中建成和即将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约7条,预计新增产能约700万吨。到2004年底我省投入生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将共有16条,年产能可达到1600万吨左右。
与此同时,我省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华新集团,近年来,该集团抓住机遇乘势扩张,在省内外建成一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水泥粉磨站,包括兼并了江苏金猫集团,到2004年,预计熟料生产能力可达1200万吨,水泥1500万吨,产能位居全国前列。
在华新集团加快发展的同时,我省水泥行业的招商引资硕果累累。由于湖北具有良好发展水泥工业条件,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及台商纷纷来我省投资建设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目前已建成3条,尚有8条正在筹备,拟于2005年开工建设。现在越来越多外省资金与民营资本开始介入和关注我省水泥工业,他们对我省水泥市场非常感兴趣。今后,外资、民营资本,其他行业都将会有更多的资金关注和介入的水泥工业。
湖北省2003年水泥产量排名前十位企业名单
排 名 |
企 业 名 称 |
水泥产量(万吨) |
1 |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
520.50 |
2 |
葛洲坝水泥厂 |
265.12 |
3 |
黄石秀山集团 |
99.6 |
4 |
武汉亚东水泥有限公司 |
59.14 |
5 |
鄂州世纪新峰水泥有限公司 |
57 |
6 |
武穴市金塔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
56.6 |
7 |
湖北钟厦水泥有限公司 |
51.81 |
8 |
湖北京山新生水泥厂 |
46.58 |
9 |
黄石市鹿峰集团有限公司 |
44.49 |
10 |
湖北娲石股份有限公司 |
41.5 |
(三)湖北省水泥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水泥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省水泥工业无论是总量还是新型干法水泥的增幅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繁重。我省水泥工业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省水泥工业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力度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改革开放24年来,我省水泥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一直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我省水泥产量增长速度比全国低6.7个百分点;湖北人均水泥拥有量554公斤,低于全国564公斤的平均水平;2003年至2004年,我省建成和即将建成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仅8条,约占全国新增产能的2.3%。湖北周边邻省水泥结构调整加快:安徽2003年的增长速度达到22.4%,并在长江沿岸建成25条日产2000至10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重已达到50%以上,2004年还将有15条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江西的新型干法水泥发展也很快,2001年该省新型干法水泥占全省水泥总量仅为15%,2003年上升到27.6%,2004年将有10—12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该省在毗邻我省的瑞昌建设了2条从德国引进的日产42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并正在建设第3条生产线;河南、四川、湖南也有很多新型干法生产线上马。
2、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较低。截止2003年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水泥企业186家,企业平均规模为17.9万吨。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6.8万吨),但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90万吨)。同时,我省与沿海水泥生产大省相比,差距也比较大。海南、上海、山东、江苏、浙江6省企业平均产量均超过了25万吨,依次为36.17万吨、29.91万吨、29.74万吨、27.37万吨和26.74万吨。
另一方面,我省水泥生产企业集中度较低。2003年我省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华新水泥集团产量规模和销售收入均排名全国第2位,但华新集团(湖北地区)产量为520万吨,仅占全省总量的15.65%。2003年,全省水泥产量排名前10位的华新集团、葛洲坝水泥厂等水泥生产企业总产量为1242.3万吨,占当年全省总量的37.3%,不足全省的一半。
3、产业结构不合理,落后生产能力产量继续增长。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是水泥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途径,这在全省上下已基本达成共识。目前,我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和产量约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基本上是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机立窑等落后工艺的生产能力。机立窑与新型干法水泥相比,工艺落后能耗高。如果我省水泥生产全部改为新型干法工艺,全行业能耗将降低40%以上,节能潜力巨大。同时,国家和社会近年来对水泥行业的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水泥生产中的粉尘排污问题仍很严重。目前我省大中型新型干法生产线大多能达标排放,但多数立窑和干法中空窑企业粉尘排放浓度严重超标。
从2003年我省水泥的增长看,2003年全省水泥产量3326万吨,比上年2949万吨增长377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870万吨,比上年740万吨增长140万吨;以机立窑为主体的其它工艺的水泥产量2456万吨,比上年的2219万吨增长237万吨。这表明,在投资需求的拉动过程中,新型干法水泥的增长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一些立窑水泥死灰复燃,其中,有237万吨水泥产量增量就是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立窑水泥,由此加大了全省水泥结构调整的难度。
4、局部地区发展不规范。当前,各地的招商引资大战实际上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相当大的程度上扭曲了市场信号,这意味着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回报不大的投资机会,在各地的优惠条件下也变得有利可图,刺激了水泥工业的投资,加大了投资过热的风险。在目前水泥市场购销旺盛时期,近几年建设的这一大批水泥厂尚有市场空间,一旦市场出现变化,水泥价格走低,会危及相当一批水泥企业,很可能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此外,还有一些水泥项目为了降低投资,不建矿山,采用民采民运方式,矿产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利用,造成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湖北水泥工业发展的主要资源情况
水泥工业主要原料、配料包括石灰石、砂岩、页岩、矿渣、原煤等,其中,石灰石是生产水泥最重要的原料。湖北省水泥灰岩资源丰富,质量优良,截至2003年底,探明的水泥灰岩资源储量共25.88亿吨,其中储量17.45亿吨,资源量8.43亿吨。含矿地层从元古界到中生界有20多个,其中最重要的含矿层是三叠系下统大冶组,在全省勘查过的水泥灰岩矿床中占53%,开采矿山中占73.91%。大冶灰岩矿层厚度大,质量好且稳定,往往可以形成大中型规模矿床,是大型水泥厂首选的矿山原料基地。除大冶组外,水泥灰岩层位还有:黄龙群、红花园组、嘉陵江组、寒武系……,在大冶灰岩缺乏地段,它们中有的也可以成为中小型矿山。
湖北省的水泥灰岩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大平衡,主要分布于鄂东南、鄂中和鄂西南三个地区,而鄂北地区(大别山、桐柏山和秦岭)水泥灰岩资源相对比较贫乏。
鄂东南区:包括黄石市、咸宁市、黄冈市的武穴市、蕲春县和武汉市的江夏区,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长江从该区西部和北部穿过,区内铁路、公路交织成网,交通十分方便。该区建有(或在建)华新等大中型水泥厂多座,水泥工业基础好,水泥灰岩资源十分丰富,有大型矿山四处,中小型矿山十几处,大冶灰岩地层遍布全区,矿石品位高,CaO>50%、MgO 1%±、K2O+Na2O<0.6%,是生产普通水泥的优质资源。大冶灰岩中还产有中厚层优质灰岩,可用于生产大坝等特种水泥。长江沿岸的武穴、大治、阳新等地的大冶灰岩分布区,是内、外商投资办大中型水泥厂的首选地段。武穴的关山、大塘、笠儿脑、大冶的锡野山、金山、阳新的下纬山、东山等大型矿床均在该区。另在咸安、赤壁、通山等地还分布有多处大冶灰岩地层。鄂东南区水泥工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鄂中区:包括荆门市和襄樊市的南漳县、宜城市。该区位于湖北中部、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区内有大型矿山2处、中小型矿山多处,有葛洲坝(已建)、华新(在建)二座大型水泥厂。大冶灰岩主要分布于京山、钟祥、东宝、南漳等地,矿层厚度大,质量好。除了开发利用的矿山外,尚有钟祥的围家岗、京山的青龙山、马家山等矿床可成为新建大型水泥厂的矿山。该区距长江稍远,交通条件略次于鄂东南区,但其地理位置适中,交通十分方便,低山地貌、资源丰富,水泥工业发展具有潜力。
鄂西南区:包括宜昌市、恩施州和荆州市的松滋市。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该区为湖北的石山地区,包括长江西陵峡,地形陡峭,以中、低山地貌为主,交通不大方便。区内除华新两座中型水泥厂外,其余均为小型厂。大冶灰岩广布全区、资源丰富,质量和规模均不错,因交通条件所限,至今未大规模开发利用。此外,奥陶系红花园组灰岩虽然质量和规模略逊于大冶灰岩,但在交通方便、大冶灰岩缺乏地区,不失为重要资源,仍可建设大中型矿山(如夷陵区的黄花场矿区)。
除上述地区外,在鄂西北(十堰、襄樊市)广大地区,石灰岩、大理岩时有分布,但其中含有燧石、白云质团块及条带,甚至密成夹层,矿石化学成分中的SiO2、MgO偏高,部分能满足普通水泥生产要求,但不能成为大型水泥矿山。
四、湖北水泥工业市场需求情况预测
(一)水泥工业的行业特点
水泥行业是一个周期性行业,是明显的需求拉动型行业。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国家大规模开展基本设施建设,将刺激水泥需求的增长,而需求的增长将带动价格上升,从而拉动水泥产能和供应量的增长。水泥行业的上游相关产业包括能源、运输、采矿、设备制造等产业,其下游相关产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业等产业,同时又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从水泥行业的相关产业来看,水泥行业与国民经济的诸多基础产业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水泥行业的发展周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水泥是基础建设的重要材料,在公路、铁路、机场、水利、能源、城市设施等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本建设投资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水泥行业又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行业。水泥的产品附加值低,而且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发达国家已被列入限制发展产业。同时,发达国家由于基本建设的高峰期已过,水泥需求量减少,加之人工成本、能源消耗、环保要求等方面的因素,水泥生产呈萎缩的趋势。因此,水泥工业在发达国家已属于“夕阳产业”。与之相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基本建设的高峰期,水泥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而且劳动力成本低,人均能耗低,环保要求低,这些都是我国在水泥生产上的国际比较优势。因此,水泥工业在我国还是“朝阳产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还会有很大的发展。
(二)湖北省水泥市场需求预测
据国内权威部门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水泥人均总积累量达到14吨及年人均消费量达到1吨左右的顶峰后便会开始缓慢下降,而我国及我省的这两项指标只达到一半的水平,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给水泥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预计达到顶峰还有10年左右的时间。
省委、省政府确定,21世纪的前20年里,我省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两番以上,GDP平均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10%,2010年将超过3000亿元。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拉动建材产品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是能源、交通、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三峡水利水电工程以及长江上游的梯级水电站建设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和一批高等级公路建设、沿江铁路建设等一大批重要项目,需要大量的优质水泥。
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大中城市的基础建设和中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优质水泥和其他建材产品。
三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和农村农民住房的发展,对水泥产品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预计2010年全省水泥需求量6000万吨左右。此外,当前我省在以鄂东为主的长江沿岸的水泥厂利用其黄金水道每年输往长江三角洲的水泥及熟料有400万吨左右。由于湖北水泥工业综合资源优势明显及长江水运成本低等原因,其产品在长三角地区有明显的竞争力,因此我省水泥及熟料在未来几年销往该地区的数量将至少达到500万吨/年以上。
五、湖北省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工艺,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坚持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建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实现以产量增长为主的数量型向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和深加工为主的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小型为主、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大中型为主、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以立窑生产技术为主体向以先进干法生产技术为主体转变,高耗能、污染型向节能利废环保型转变。把水泥工业建设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原材料工业。
(二)战略定位
1.我省水泥总产量的定位
由于我省现有交通条件不适合水泥产品长途运输,因此决定了我省既不适宜也没有必要成为一个水泥输出大省。我省水泥总量应定位在主要供应本省及周边地区的水泥市场。由于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相当长时间内,市场对水泥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如何满足我省经济发展对水泥的需求,是我省水泥工业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途径有三条:一是按照过去的方法,继续扩建水泥厂,不断增加水泥生产总量;二是对现有水泥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市场不足部分从外省购入;三是对现有水泥总量适当控制,积极采用新型干法水泥工艺代替落后生产工艺,同时在靠近市场并且缺乏石灰石资源的地区鼓励建设粉磨站,除了利用本省的熟料外,利用一部分外省的熟料加工水泥,全省最终的生产能力控制在6500万吨左右,这样不但可以弥补不足,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废渣资源并减少水泥窑废气排放。从我省的实际出发,上述第三条途径比较适合我省水泥工业的发展。
2、水泥行业要成为资源综合利用大户并成为绿色环保产业
我省每年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渣,如电厂的粉煤灰、烧制石灰的石煤渣、各种金属和非金属尾矿、各种金属的冶炼渣、煤矿的煤矿石等共有上千万吨,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占用大量土地。一些化工、医药企业产生的有毒垃圾也需要妥善处理。我省水泥工业要在原有吃渣利废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合理利用废弃物和可燃物,提高其在水泥工业中的利用程度,使水泥工业成为利用工业废渣和有毒可燃物的绿色环保产业,为改善我省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3.我省水泥产品要向高品质、特种化方向发展
要利用材料复合优化等现代技术,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和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研制和生产超高强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突破水泥性能极限,并逐步应用于工程实际。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新的特种水泥,满足各种工程的需要,巩固、稳定、提高已有特种水泥的性能和质量,并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战略目标
总目标: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具体目标是:
1.技术与装备。产业主体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生产水泥总量达到80%以上,其中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当代先进水平的占60%以上。产业其它部分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全面改造提高新型干法窑以外的窑型和其它技术装备,坚决淘汰落后技术装备。
2.产业结构。在技术结构方面,预分解技术达到80%以上,其它都为先进适用技术。在产品结构方面,产品产量、品种、标号充分满足我省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并能适应建筑施工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散装水泥,水泥散装率争取达到80%以上。在规模结构方面,实行大中小型企业并存,以大中型企业为主,所占比例力争达到70%以上,企业平均规模在70万吨/年以上。
3.技术经济指标。
(1)质量指标:42.5强度等级及以上水泥产量占60%以上。
(2)消耗指标:全省水泥熟料烧成热耗平均小于3349千焦仟克(800千卡千克),水泥综合电耗小于95千瓦时/吨,大型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劳动生产率:全省平均达到2000吨/人.年。
(4)环保: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实现清洁生产。
⑸企业规模结构调整目标:到2010年,排名全省前10位的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达80%,其中华新集团的水泥产能占全省水泥总产能的50%--60%。
六、湖北省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经
(一)大力发展新型干法生产线,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
我省水泥工业的发展,要走结构调整之路,就必须优先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必须上大关小,压改结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取代落后工艺,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设计,大力发展日产2000吨以上重点支持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增加企业集中度,通过大型企业产量的增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兼并、联合小企业,最终靠市场行为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1、加快我省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主要思路
根据全省建材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及石灰石矿山资源分布、交通\市场条件以及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到2010年我省水泥工业拟按四大区域进行规划布局:
⑴鄂东。该区域以黄石(包括大冶、阳新)及武穴为重点,以鄂州、咸宁及武汉郊区为辅,由于其综合优势叠加,是我省水泥工业发展最主要的区域。该区域水泥年产能拟达到3500万吨,占全省50%以上。2003年,鄂东区域水泥产量为1676万吨,约占全省水泥产量的一半,其中有新型干法生产线5条,产量509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达30%,70%仍是立窑及湿法窑等落后工艺生产的水泥。预计到2004年竣工及在建项目新增产能共约980万吨。到“十一五”末,鄂东区域淘汰立窑及湿法窑水泥生产能力要大于700万吨,还可规划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年产能为1640万吨。今后该区域新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除综合利用工业废渣的项目外,原则上单线生产能力不能小于日产熟料4000吨,其中黄石(含大冶、阳新)及武穴市禁止再上小于日产熟料4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⑵鄂西。该区域水泥工业发展以宜昌、恩施为重点,以松滋为辅,建设总产能为1300万吨的水泥生产基地。2003年,该区域水泥产量约584万吨,仅有华新宜都1条日产32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04年竣工及在建项目预计新增新型干法水泥230万吨。到2010年,该区域要淘汰落后工艺水泥年产能220万,还可规划发展的新型干法水泥年产能为640万吨。
⑶鄂中。该区域包括荆州、荆门及钟祥、京山、沙洋一带,拟建设年产能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基地。2003年,鄂中区域水泥产量为657万吨,到2003年止有3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产能210万吨。2004年竣工及在建的有3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产能240万吨。到2010年,该区域要淘汰落后工艺水泥年产能180万吨以上,还可规划发展的新型干法水泥年产能为300万吨。
⑷鄂西北。该区域包括襄樊、十堰、随州、孝感。该区域拟建年产能700万吨的水泥工业基地。2003年,鄂西北水泥产量为409万吨。到2010年,该区域要淘汰落后工艺水泥140万吨,可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年产能500万吨左右。孝感市石灰石资源少,品质差,可考虑建水泥粉磨站。(以上区域布局的数据及项目详见附表)。
预计到2005年,水泥产能达到4500万吨,产量40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 2010年水泥产能达到6500万吨,产量60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
到2010年湖北水泥产量在全国的位次至少保持第8位,争取前移1--2位。淘汰落后工艺水泥1200万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比例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除满足本省需要外,能辐射长三角地区及部分出口。
2、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对策
⑴ 上下联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为外省及境外投资者来我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创造公平、公正、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对外省及外资项目进行跟踪服务。
⑵ 支持发展日产2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重点支持日产4000吨及以上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或熟料基地),今后原则上不再发展日产2000吨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⑶ 积极鼓励和重点支持在石灰石矿山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熟料基地,在市场消费中心附近建水泥粉磨站、水泥混凝土搅拌站、砼外加剂、干混砂浆及水泥制品等一条龙生产线。
⑷ 大力支持立窑水泥企业联合上日产2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熟料基地)和年产30万吨以上的水泥粉磨站。
⑸ 严格禁止新建、扩建除大型新型干法以外的其它落后的水泥工艺生产线,即严格禁止新建、扩建各种立窑、湿法窑、立波尔窑及中空窑生产线,严格限制新建日产1500吨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对违者,不发放生产许可证、不供电,不准许生产,并坚决进行查处,追究当事者的责任。
⑹ 继续加大淘汰立窑水泥的力度。对于属国家明令淘汰的又恢复生产的立窑水泥企业要坚决关停,予以淘汰;到2010年全省要压减立窑、中空窑及湿法窑等落后水泥工艺产能50%(1200万吨/年)。
⑺进一步加大对水泥用石灰石矿山资源勘探和保护的力度,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石灰石矿山资源,以确保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发展散装水泥,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
发展散装水泥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改善劳动条件等多方面的综合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散装水泥是我省水泥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之一。
我国水泥在包装上却主要采用落后的纸袋包装,水泥散装率仅在20%左右,与国际水平比较相差甚远。袋装水泥的纸袋,用木材制成,不仅需要采伐大量的树木,耗费宝贵的森林资源,而且在制袋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淡水,产生大量的造纸污水。据统计,我国用来生产包装水泥的纸袋,一年消耗掉的木材相当于两个半大兴安岭的采伐量,消耗淡水近8亿立方米。另外,纸袋的破损,每年有近600万吨的水泥排放到大气中,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更有甚者,散装水泥无论是储存、质量保证、出口贸易方面,还是在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方面都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世界上发达国家一般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到上世纪60年代末完成了水泥从袋装到散装的改革,实现了水泥散装,散装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例(散装率)达到并保持在90%以上,美国、日本、德国等散装率更高,大于95%。按照目前国际散装率来看,超过70%是国际水平,90%以上是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水泥的散装率仍然很低,到2003年仅为19%。
散装水泥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属于一项崭新的事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资源、能源、环保的要求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尤其是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当今人类最为关注的敏感问题,更是全球的热门话题,21世纪,我国将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加快城乡生态建设,这为散装水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我省散装水泥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散装水泥,实现散装化,是我省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既定目标之一,按照“限制袋装,鼓励散装”的方针,还有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水泥行业如能完成“十五”期间散装率达到30%的目标,不仅对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资源,节约能源,重塑水泥工业的形象,使之逐渐变为清洁生产,环保达标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体现。
2、我省发展散装水泥的主要思路
(1)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发展散装水泥政策。国务院8号函和省政府第173号令对于新时期我省发展散装水泥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省一定要贯彻执行好这两个重要文件。首先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识,面对新的形势用新思维指导散装水泥工作。第二要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发展散装水泥重要性的认识。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省散装水泥事业。
(2)进一步开拓散装水泥市场,做好散装水泥协调服务工作。近年,我省注重在新形势下抓好散装水泥发展工作水泥协调服务工作,积极开拓散装水泥市场,为水泥企业和用户做了大量协调服务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今后要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抓好重点工程,扩大散装水泥用量。重点工程水泥用量大,机械化程度高,有利于使用散装水泥。要抓住以三峡工程、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的使用散装水泥工作,搞好协调服务。第二开拓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开拓农村使用散装水泥市场,对于提高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市场潜力大,据在关部门统计,每年我省农村水泥用量占整个水泥用量30%左右。各地要做好农民的宣传工作,让农民更多地使用散装水泥。
(3)提高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的综合配套能力。目前,全省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的综合配套能力只有900万吨,根据“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散装水泥综合能力必须达到1500万吨。为此,全省需新增散水泥汽车500台(平均每台载重20吨),10000吨位;新增散装专用火车140节、2400吨位;1000吨级散装水泥专用船32艘,50000吨位;新增和恢复散装水泥中转库4座;新增散装水泥接收库1000个、30000吨位。8.8万吨规模以上水泥厂全部建成散装水泥设施,并具备70%发放散装水泥的能力。
(4)积极推进水泥粉磨站建设。
水泥熟料在粉磨制成水泥时,要添加10%-50%的辅助材料(如矿渣、粉煤灰等),这些材料一般在销售地即可获得,相对于直接输出水泥,向销售地输出熟料可以节约10%-50%辅助材料的运输费用。这一模式的另一重点是可以通过收购销售地中小水泥企业,将其改造成大型水泥粉磨站,以获得当地的水泥市场份额,在自己的市场范围内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消除市场竞争的风险。同时水泥粉磨站又符合水泥散装化的发展趋势。新的模式是在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在水泥销售地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也就是将最后一步从原来的生产模式中分离出来,即向位于销售地的水泥粉磨站输出熟料,在销售地根据市场情况制成水泥产品。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规模扩张与产品输出、市场拓展之间的矛盾,有效地降低熟料生产成本。
预计到2010年,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将达到2500万吨,水泥散装率达到50%;其中,武汉市、达到70%,襄樊市、宜昌、鄂州、荆门、孝感、荆州达到50%,其他市州达到40%以上。2010年,全省散装水泥设施综合配套能力达到2000万吨。到2010年,全省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要达到3亿立方米,预拌混凝土占混凝土浇注总量的比例达到40%,其中大中城市要达到80%以上。大中城市要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2003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其他城市2005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和一、二、三级预制构件厂要求全部使用散装水泥。
(三)严格执行环保政策
水泥生产的污染物主要是C02、NO,、SO2等气体及粉尘和少量的重金属化合物。每吨熟料需消耗1.3吨石灰石,排放的C02,为0.728吨,据统计,2002年我国水泥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总量是809万吨(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水泥厂排放),占我国全年烟尘和粉尘排放总量的近40%,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负荷量达6.2公斤。除了排出大量粉尘外,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将排放出约1吨有害的废气。这些废气对于人类生存环境与气候都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比如加剧温室效应、产生酸雨等。水泥产量在现有的性能水平上继续大量增加,对我国的环境造成的污染将更加惊人。因此,低性能、高污染、高消耗的水泥工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水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势必制约自身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水泥工业的发展不仅要解决本身的污染问题,即向零排放,零污染,清洁生产方面发展,而且要在解决城市垃圾,废弃轮胎等可燃物的利用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治理,从单项指标控制到综合指标和总量控制。利用水泥工业本身所特有的工艺大量利用粉煤灰、矿渣、炉渣作为其可利用的原料的特点,净化环境。
近年来,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和企业在利用工业废弃物生产水泥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和生产和试验,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人口众多,每天产生大量的垃圾,如果能充分利用,一方面节约了土地,净化了环境,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垃圾中的原燃料,降低生产成本,可谓一举两得。在世界上,德国、日本在水泥工业中利用垃圾已经走在了前面,他们的经验值得我国水泥工业借鉴。
今年,我省水泥工业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感,强化环境意识,严格执法,贯彻“三同时”原则。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要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尽量减少,使他们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足以及时地被“消化”掉,不致造成近期或远期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后果,使水泥工业成为“利废”行业,走循环经济的发慌道路。
(四)坚持走节约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道路
水泥行业是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它所用的石灰石、硅质原料即粘土或砂石岩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往往会占用大量农田和山林,它所消耗的煤炭也属国家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每吨水泥需要消耗一吨石灰石,200千克粘土,消耗煤炭230千克,电75千瓦时。按照2003年产量计算,我国仅水泥行业每年需消耗8.4亿吨石灰石,消耗煤炭近2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12%,用电6350千瓦时。所以,我国是煤炭大国,但世界七大煤炭大国中,只有我国的存采比不足百年,其余六国均在210年以上。同时,去年我国水泥生产还消耗8亿多吨石灰石和大量粘土及砂岩。比如我国目前已探明的可用于水泥生产的主要石灰石矿物,储量约为450亿吨,可开采利用的约为250亿吨,个别省份在三四十年后就会出现优质石灰石资源枯竭的问题。水泥工业的发展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造成环境污染,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一次性能源。
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矿物质,与地球环境有很好的融合性,是一种生态产品;水泥业可消纳利用许多其他工业产生的废旧废料如粉煤灰等,把它们作为生产原料或改造成调节性材料;预分解窑系统可降解利用许多可燃性工业、生活垃圾及化工、医药等行业排出的危险废弃物,使其成为补充性替代燃料,并且无“二次污染”产生,比垃圾焚化炉更有优势。要加快工业及生活废料消解装备的研制开发,充分发挥水泥产业特有的环境保护功能,增加使用二次燃料(如废旧轮胎等)及原料(如废油、废塑料、废纸和废木料等可燃垃圾)的比重,积极利用煤矸石、矿渣、粉煤灰、磷石膏、赤泥、铬渣、铜渣、电石渣以及某些低品位矿石、尾矿等工业废渣,研究开发城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利用途径,拓宽水泥生产的原料来源,节约传统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以达到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当今发达国家在水泥生产线的建设时,除注重技术装备先进外,还将“绿色产品”列入到水泥工业中,明显的特征是利用粉煤灰配料,窑尾气脱硫生产石膏,燃烧废料等。实践表明,只要能作好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水泥仍然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相容,与自然亲和,成本低廉,施工方便,生命周期长久的大宗性建筑材料,与其他建材相比,水泥的这些特点,使它在21世纪内仍将保持相当的优势地位而成为朝阳产业。
1.强化产业政策的严肃性
修改和完善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国家支持、限制和淘汰的水泥工艺、技术和产品。严格限制除新型干法预分解窑以外的其它工艺水泥项目的新建和扩建。尽快制定石灰石矿山环境保护、绿化复垦、节约资源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2、加强资源管理
加强石灰石矿产资源管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确保石灰石及配料采矿权布局合理,合理开发利用石灰石资源。制定和完善在石灰石矿山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以及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五)改制增效,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形成规模经济。
我国及我省小水泥企业众多、规模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虽然制订了强制淘汰水泥落后产能的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落后小水泥企业多为地方投资建设,强制关闭会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为当地带来投资无法收回、被关闭企业人员就业等问题,所以落后水泥产能淘汰进展较为缓慢。而企业的集团化有利于增强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更广泛地利用经济资源和市场空间,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应积极推进水泥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实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支持水泥企业集团的发展其发展思路是:
1、在贯彻落实产业政策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水泥企业的战略性重组。
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原本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型企业不可能将未来的发展完全寄托在强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政策性上。市场化应是产业调整最有效的方式,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中小水泥企业,将其改造成水泥粉磨站,既可获得当地的水泥市场份额,又可在自己的市场范围内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对这种企业与产业双赢的局面,只有不断强化规范市场竞争,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如果我们在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整个区域乃至于全国的资源配置为出发点,逐步实现建材工业的规模经济,组建大企业集团,形成强有力的“联合舰队”,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就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要搞活中小水泥企业,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等形式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大企业搞熟料,小企业搞粉磨,形成基于利益共同的企业联合体。
2、按照1+X模式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全面提升我省水泥工业竞争力。
近几年来,我国水泥的建设发慌迅猛,企业间的联合、兼并、重组也非常活跃,一批大型、特大型水泥企业已初具规模,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大集团的发展将成为主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将加快。
华新水泥集团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特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但与海螺集团的差距拉大,与华新集团同处第二梯队的山水集团、渤海集团、中联集团等也发展很快,因此,我们要大力支持华新集团发展壮大,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积极支持葛州坝水泥厂大冶尖峰、宜昌大同、鄂州世纪新峰等一批大型水泥企业发展壮大。
来源: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