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规划立足于节约和自给
周大地:国家能源规划第一次正式提出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意义极为重大。如果我们不充分重视节能,还是像过去那样想要多少就得提供多少,这条路永远走不通。
张洪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出现了缺口。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的解决途径应该立足于国内。应该说,我国在资源开发方面还是有潜力的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态势,而面对能源短缺状况,我们能做些什么?正值东亚投资论坛开会之际,记者分别采访了我国资源能耗研究方面的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
中国资源自给率仍比较高
主持人:记得上学时,老师和书本上都告诉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那时的感觉是自己的国家资源十分富饶,什么都多得不行。但现在,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发现资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紧缺。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地大而物不博,资源长期存在短缺的情况。我想请教的是,地大物博是否还是中国的真实写照?
张洪涛:我个人认为,应该充分肯定中国是地大物博的,我们要具体分析,在矿产资源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矿种种类齐全、资源总量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目前已经发现的矿种,我国一共是171种矿种,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的有158种,矿产地包括没有开采的,一共有18,000多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以上的有7,000多处。中国的煤、稀土、钨、矽、钼、锑、钛、石膏、芒硝、磷镁矿、银石、滑石和石墨等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全国以矿山企业为龙头,先后建起了300多座矿业城市和城镇,带动了相关的产业。
2004年,我国主要矿产品的产量原油已经达到了1.75亿吨,煤炭19.56亿吨,铁矿石3.11亿吨,钢产量是2.73亿吨,十种有色金属达到了1,430万吨,还有水泥等等。我们国家的煤、钢和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都占据世界第一位。
目前的问题是中国的人口多,人均矿产的占有率比较低,只是世界人均占有率的一半。但是,不能因为这种简单的对比,就认为中国的资源需求会形成对世界的威胁。我觉得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周大地:不可否认,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去年的石油净进口接近1.5亿吨,其中原油进口1.2亿吨以上,现在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已经高于45%,在2010年以前很可能超过50%。
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一次能源的自给率仍然比较高,达到90%左右,我们的煤炭是自己生产的,石油去年的产量达到1.75亿吨,还有水电、天然气。国内的石油仍有增产的余地,尽管石油进口将持续上升,但是和日本、韩国比较起来,自给程度可以长期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
可持续发展必须开源节流
主持人: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讨论并原则通过《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纲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要求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两位专家对此如何评价?
周大地:这是国家能源规划第一次正式提出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意义极为重大。以往的能源规划常常是先论述煤、电、油,最后才加一句:也要节约能源。新规划改变了过去以供应为主的思路,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根本性的方针,体现了节能优先的原则。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实际上,我国能源生产方面增长很快,特别是煤炭、电力,原油去年增长2.9%,超过了历史上的速度。目前我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能源建设,去年电力新增装机5,000多万千瓦,今年有可能达到7000多万千瓦,这是世界性的纪录,因为其他国家从来没有达到这么大的增量。目前的电力投资、煤炭投资、西气东输、LNG项目的建设都在加速,能源投资加起来每年是几千亿人民币。虽然投资非常大,但是从近期能源供应形式来看,仍然存在着短缺的危险,能源建设可能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
中国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这个增长速度是过去20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的。因为现在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今年有可能是第三年要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我们现在的能源政策,从安全角度来看,是要把节能优先放在第一,从’十一五’的情况来讲,希望能把能源增长的速度明显地降到比经济增长速度低一些。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我们不充分重视节能,还是像过去那样想要多少就得提供多少,这条道路永远走不通。虽然过去国家也提出过开发与节约并重,但在实际工作中,在相当多的领域里,节能成为虚设。
国家可以采取许多节约措施,包括水、电等公用日用消耗品,可以采取分类提价的方式,用经济手段实现市场调节,使节能能够真正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环节。
西方国家应对能源紧缺,也是将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的。这个节约体现在生产和消费等社会各个方面,西方的节约型社会由此而来。在取得与过去同样的经济成就的前提下,消耗更少的能源,这中间存在着极大地可能性,最关键的就是提高能源利用率。
张洪涛:要正视和解决我国目前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不能否认,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出现了缺口,有些缺口还比较大,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的解决途径应该立足于国内。
之所以有这个信心,根本原因就是我国一半左右的国土资源并没有完全调查清楚。目前全国完成了1:50,000的基础性的地质调查,仅仅完成了184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另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的工作,基本上属于空白。
事实上全世界只有三个巨大的、或者世界性的成矿带,其中有两个跨过中国,而在这两个带上,境外有些周边国家发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特大型矿产,而我们国内相应的勘察程度比较低,我们评估了一下,全国的第一勘探程度,包括空白区的面积有45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陆地面积的一半左右。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西部找矿有希望,另外,东部目前所有的矿山和矿山企业勘探的深度,包括开发的深度,一般都在500米以上。500米以下第二找矿空间,我们还没有涉及。现在南非、美国、加拿大一些国家依靠科学技术,矿业的勘探和开发的深度已经达到了2,000米。从这个角度讲,包括油气资源、固体矿产资源、液体矿产资源、地热、非金属,应该说我们还是有潜力的。
区域合作开发实现共赢
主持人:从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东亚地区和中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相互之间共同开发和合作发展区域内资源,有着良好的基础。两位专家是否认同?
张洪涛:我认为,东亚地区的区域间合作是有基础、有希望的,东亚地区具有自然资源的优势,但是怎样把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那是东亚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
目前,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构筑区域地质,区域的能源资源科学考察的合作平台先建起来,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从2003年开始,我们设立了中、俄、哈萨克斯坦、蒙古、韩国五个国家的合作项目,开展1:250万亚洲中部和地区的构造图、规律等图件的编制,2004年启动了中国和蒙古边界重要成矿带的1:100万的成矿规律研究和编图,启动了中朝边界1:100万的矿产方面的研究和编图,还开始了1:500万整个亚洲地区的亚洲地质图,而且亚洲地质图分成几个小组,中国一个组,俄罗斯一个组,伊朗一个组,还分北欧、东北亚、中东、欧洲和非洲临界地区,中国和朝鲜等等,五个片区进行全面合作。
另外,还有对于能源和资源的风险勘察的投资将要大大地扩大,合作将有更加强化的趋势。最近两年里,我们受商务部有关部门的委托,已经开展了对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家的援外的地质考察任务,受到了合作国的欢迎,而且下一步就要为双方的矿产资源、矿业规划、投资开发等等奠定基础,现在正在进行合作框架的建设。2005年,在东亚地区我们跟有关国家的合作又有所扩大,而且可能步伐要更加加快。
因此,我提出三条建议:第一,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资源和能源开发一体化的区域与市场环境;第二,构筑东亚矿产品供应的地缘格局。在区域资源开发上加强相互合作,扬长避短,实现资源、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互补,推进区域性的资源贸易、矿产品供应的共同市场的并存,变资源领域的互相竞争为共赢和共生,共同抵御来自区域外的各种冲击;第三,创建协作开放的矿业开发的技术平台,建立完善的区域矿业资本市场,创建开放的平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矿业,激活区域的经济潜力和技术创新潜能,推动区域经济融合,赢得区域的共同发展。
周大地:东亚面临的能源问题,是对过去世界能源市场以欧美为主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美洲和欧洲能源消费基本上达到饱和的程度,增量比较低,所以东亚已经是最大的能源输入地区。从地区平衡上来看,东亚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且本地区的能源合作框架没有形成,还是在各干各的,从设施上,从贸易上,从开发上,从战略上,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改善和创建东亚的能源合作和安全框架。
今后面临的挑战不是能源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善和扩大市场问题。能源合作和其他的一般的投资是不一样的,能源投资数量大,一般都有战略性、长期性,所以要求比较好的政治互信和很好的安全保障框架。
张洪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出现了缺口。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的解决途径应该立足于国内。应该说,我国在资源开发方面还是有潜力的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态势,而面对能源短缺状况,我们能做些什么?正值东亚投资论坛开会之际,记者分别采访了我国资源能耗研究方面的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
中国资源自给率仍比较高
主持人:记得上学时,老师和书本上都告诉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那时的感觉是自己的国家资源十分富饶,什么都多得不行。但现在,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发现资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紧缺。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地大而物不博,资源长期存在短缺的情况。我想请教的是,地大物博是否还是中国的真实写照?
张洪涛:我个人认为,应该充分肯定中国是地大物博的,我们要具体分析,在矿产资源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矿种种类齐全、资源总量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目前已经发现的矿种,我国一共是171种矿种,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的有158种,矿产地包括没有开采的,一共有18,000多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以上的有7,000多处。中国的煤、稀土、钨、矽、钼、锑、钛、石膏、芒硝、磷镁矿、银石、滑石和石墨等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全国以矿山企业为龙头,先后建起了300多座矿业城市和城镇,带动了相关的产业。
2004年,我国主要矿产品的产量原油已经达到了1.75亿吨,煤炭19.56亿吨,铁矿石3.11亿吨,钢产量是2.73亿吨,十种有色金属达到了1,430万吨,还有水泥等等。我们国家的煤、钢和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都占据世界第一位。
目前的问题是中国的人口多,人均矿产的占有率比较低,只是世界人均占有率的一半。但是,不能因为这种简单的对比,就认为中国的资源需求会形成对世界的威胁。我觉得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周大地:不可否认,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去年的石油净进口接近1.5亿吨,其中原油进口1.2亿吨以上,现在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已经高于45%,在2010年以前很可能超过50%。
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一次能源的自给率仍然比较高,达到90%左右,我们的煤炭是自己生产的,石油去年的产量达到1.75亿吨,还有水电、天然气。国内的石油仍有增产的余地,尽管石油进口将持续上升,但是和日本、韩国比较起来,自给程度可以长期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
可持续发展必须开源节流
主持人: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讨论并原则通过《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纲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要求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两位专家对此如何评价?
周大地:这是国家能源规划第一次正式提出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意义极为重大。以往的能源规划常常是先论述煤、电、油,最后才加一句:也要节约能源。新规划改变了过去以供应为主的思路,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根本性的方针,体现了节能优先的原则。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实际上,我国能源生产方面增长很快,特别是煤炭、电力,原油去年增长2.9%,超过了历史上的速度。目前我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能源建设,去年电力新增装机5,000多万千瓦,今年有可能达到7000多万千瓦,这是世界性的纪录,因为其他国家从来没有达到这么大的增量。目前的电力投资、煤炭投资、西气东输、LNG项目的建设都在加速,能源投资加起来每年是几千亿人民币。虽然投资非常大,但是从近期能源供应形式来看,仍然存在着短缺的危险,能源建设可能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
中国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这个增长速度是过去20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的。因为现在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今年有可能是第三年要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我们现在的能源政策,从安全角度来看,是要把节能优先放在第一,从’十一五’的情况来讲,希望能把能源增长的速度明显地降到比经济增长速度低一些。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我们不充分重视节能,还是像过去那样想要多少就得提供多少,这条道路永远走不通。虽然过去国家也提出过开发与节约并重,但在实际工作中,在相当多的领域里,节能成为虚设。
国家可以采取许多节约措施,包括水、电等公用日用消耗品,可以采取分类提价的方式,用经济手段实现市场调节,使节能能够真正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环节。
西方国家应对能源紧缺,也是将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的。这个节约体现在生产和消费等社会各个方面,西方的节约型社会由此而来。在取得与过去同样的经济成就的前提下,消耗更少的能源,这中间存在着极大地可能性,最关键的就是提高能源利用率。
张洪涛:要正视和解决我国目前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不能否认,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出现了缺口,有些缺口还比较大,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的解决途径应该立足于国内。
之所以有这个信心,根本原因就是我国一半左右的国土资源并没有完全调查清楚。目前全国完成了1:50,000的基础性的地质调查,仅仅完成了184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另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的工作,基本上属于空白。
事实上全世界只有三个巨大的、或者世界性的成矿带,其中有两个跨过中国,而在这两个带上,境外有些周边国家发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特大型矿产,而我们国内相应的勘察程度比较低,我们评估了一下,全国的第一勘探程度,包括空白区的面积有45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陆地面积的一半左右。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西部找矿有希望,另外,东部目前所有的矿山和矿山企业勘探的深度,包括开发的深度,一般都在500米以上。500米以下第二找矿空间,我们还没有涉及。现在南非、美国、加拿大一些国家依靠科学技术,矿业的勘探和开发的深度已经达到了2,000米。从这个角度讲,包括油气资源、固体矿产资源、液体矿产资源、地热、非金属,应该说我们还是有潜力的。
区域合作开发实现共赢
主持人:从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东亚地区和中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相互之间共同开发和合作发展区域内资源,有着良好的基础。两位专家是否认同?
张洪涛:我认为,东亚地区的区域间合作是有基础、有希望的,东亚地区具有自然资源的优势,但是怎样把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那是东亚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
目前,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构筑区域地质,区域的能源资源科学考察的合作平台先建起来,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从2003年开始,我们设立了中、俄、哈萨克斯坦、蒙古、韩国五个国家的合作项目,开展1:250万亚洲中部和地区的构造图、规律等图件的编制,2004年启动了中国和蒙古边界重要成矿带的1:100万的成矿规律研究和编图,启动了中朝边界1:100万的矿产方面的研究和编图,还开始了1:500万整个亚洲地区的亚洲地质图,而且亚洲地质图分成几个小组,中国一个组,俄罗斯一个组,伊朗一个组,还分北欧、东北亚、中东、欧洲和非洲临界地区,中国和朝鲜等等,五个片区进行全面合作。
另外,还有对于能源和资源的风险勘察的投资将要大大地扩大,合作将有更加强化的趋势。最近两年里,我们受商务部有关部门的委托,已经开展了对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家的援外的地质考察任务,受到了合作国的欢迎,而且下一步就要为双方的矿产资源、矿业规划、投资开发等等奠定基础,现在正在进行合作框架的建设。2005年,在东亚地区我们跟有关国家的合作又有所扩大,而且可能步伐要更加加快。
因此,我提出三条建议:第一,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资源和能源开发一体化的区域与市场环境;第二,构筑东亚矿产品供应的地缘格局。在区域资源开发上加强相互合作,扬长避短,实现资源、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互补,推进区域性的资源贸易、矿产品供应的共同市场的并存,变资源领域的互相竞争为共赢和共生,共同抵御来自区域外的各种冲击;第三,创建协作开放的矿业开发的技术平台,建立完善的区域矿业资本市场,创建开放的平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矿业,激活区域的经济潜力和技术创新潜能,推动区域经济融合,赢得区域的共同发展。
周大地:东亚面临的能源问题,是对过去世界能源市场以欧美为主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美洲和欧洲能源消费基本上达到饱和的程度,增量比较低,所以东亚已经是最大的能源输入地区。从地区平衡上来看,东亚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且本地区的能源合作框架没有形成,还是在各干各的,从设施上,从贸易上,从开发上,从战略上,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改善和创建东亚的能源合作和安全框架。
今后面临的挑战不是能源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善和扩大市场问题。能源合作和其他的一般的投资是不一样的,能源投资数量大,一般都有战略性、长期性,所以要求比较好的政治互信和很好的安全保障框架。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排行
- 温家宝: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
- 《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
- 央行三年来首次降息25个基点
- 坚决遏制新增产能,加快水泥产业转…
- 关于开展推动建材下乡试点的通知
- 贺铿:无需出台第二轮刺激政策
- 经济减速压力初现 调控政策灵活性…
- 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
- 住建部与各省市签保障房建设责任书
- 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进产业振兴与抑…
- 宋志平:央企在产业重组和大企业战…
- 国务院: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
- 专家建议中国效法新加坡 让部分过…
- 国务院:立即下达第三批中央投资
- 资源综合利用及产品增值税政策有新规
- 工信部拟公告《2008年应予淘汰落后…
- 青海湟水水泥厂年产18万吨水泥生产…
- 新疆公布首批水泥企业淘汰名单
- 发展改革委公布07年应淘汰落后水泥…
- 加工贸易类水泥熟料等被列入禁止出…
-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
- 2005年水泥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
- 发改委调研组: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
- 国企改革方案出台倒计时 意见已递…
- 河北保定将承接北京部分行政事业单位
-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7793.…
- 新形势下的五年规划方案该何去何从?
- 发改委王建:实现GDP增速7.5%有难度
- 中国经济上半年将呈现“前低后稳”…
-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企业如何谋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