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投资

中国应当理性对待外资

更新日期: 2007年01月30日 【字体:

      中国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2006年底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2006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明确大型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应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率先把装备业纳入保护范畴。紧接着,2006年8月8日,六部委通过《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其中第十二条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一个模糊的弹性条款,将所有重点行业、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统统纳入产业保护的囊中,打上“外资缓入”的标签。

      一时间,不仅徐工、洛轴、天润曲轴等装备制造企业的外资并购案一度陷入争议与停滞,甚至连双汇、苏波尔等食品和日用品企业的外资收购,也受到人们的强烈质疑。一度饱受恩遇的座上宾成了猛兽。

      实际上,无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对外资的“前恭”,还是现在的“后倨”,都反映我们对待外资的非理性一面,反映出我们对“资本”认识的匮乏和盲目。

      资本的三种身份

      在中国这个身份社会里面,资本同样也是有“身份”的,根据来源不同,资本可大体分为“外资”、“民资”和“国资”三类。

      对待外资,历来恩遇有加,给予其所谓“超国民待遇”,不仅轻其徭薄其赋,而且在土地、环保等各方面大开绿灯。更有甚者,各地政府为吸引外资,彰显政绩,大肆展开冲向底部(run to bottom)的恶性竞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市场换技术”更是上升到中国重要经济战略之一。200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先生率先对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成效发难,就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话题与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发生了针锋相对的辩论。随后,反思“以市场换技术”,提倡“自主创新”,成为压倒性的舆论标向。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自主创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科学发展观六个原则之一,确立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自此,中国开始从盲目迷信外资的误区中走出来,开始自觉地摆脱对外资的依赖,调整外向型经济拉动模式,走向挖掘内潜,自主创新与发展的道路。

      但随着这股反思潮的升级,社会舆论和国家政策开始越过认清外资、理性对待外资的界限,迅速发展到警惕外资、抵制外资的另一个误区。“凯雷收购徐工”一案,将这波“行情”推向了一个顶峰。“外资控制”、“经济安全”的大旗被重新祭起。

      产业资本和财务资本

      实际上,根据投资目的的不同,外资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资本,一类是财务资本。前者是以宝洁、丰田、卡特比勒、家乐福、GOOGLE、达能等实业型企业在中国的投入的资本,后者则是如凯雷、IDG、新桥、红杉等风险投资基金为中国企业带来的资本。

      跨国实业型企业的产业投资以服务于整个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为目的,的确存在通过收购中国企业来消除竞争或进行产业垄断的现象和可能。也就是说,投资收益的实现与企业价值的提升一定情况下是负相关的,或句话说,损害被投资企业的价值,可能从总体战略角度来看,对投资者反而是有利的。但风险投资基金等财务投资却与此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们投资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升被投资企业的价值以变现增值,实现收益。也就是说,投资收益的实现与企业价值的提升体现出鲜明的正相关性。

      如新桥资本对韩国三一银行的投资,5年前,新桥以5亿美元代价从韩国政府手中买下韩国第一银行,当时整个银行价值不足9亿美元,而亏损高达10亿美元,几乎可以称为“病入膏肓”。5年后,韩一银行足足增值了24亿美元,而这时新桥将其股权以32.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英国渣打银行集团,实现了投资收益。特别是,一般来讲,财务投资的资本往往不会满足于长期对一个企业的控制,也不会谋求对一个行业施加垄断性控制。来自美国的橡树投资公司,在投入12亿美元买下日本新生银行、将其重组上市、资产增值至120亿美元后,立即卖掉了手中1/3的股份。

      财务投资,即通常所谓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它在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美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已高达80%以上,并因此形成了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较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大影响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影响了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目的的实现。

      一座游动的“金山”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表现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周期存在明显反向走势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开始迅速流向中国。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统计,仅2006年上半年,中国就有181个创业企业获得了风险资本的投资,投资总额达到62亿元人民币,全年风险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130亿元。资本如同经济发展的血液,如此庞大的国际资本,像一座游动的"金山",它飘向哪里,哪里的经济就有可能出现繁荣;从哪里飘走,哪里的经济就可能陷于窘境。在国际资本的催化下,盛大、百度、无锡尚德、新东方、如家快捷等一大批新星企业登陆海外资本市场,迅速成长壮大。

      《清科─2006年中国企业上市年度报告》统计,截至2006年1-11月,合计共有114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受中国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上市影响,募集资金总额高达501.68亿美元。由于互联网、电信服务、电力、保险和银行业与美国的经济周期呈相反走势。巨额国际资本流更多地流向了中国互联网等高新科技行业,这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缩小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实力差距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

      2007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将显著放慢,世界经济将步入周期性调整期。美国、欧洲、日本经济依然面临困难,中国虽然增速可能放缓,但仍然保持着一枝独秀的局面。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对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都在10%以上。经济发展周期的倒置,将延续历史给予中国的发展机遇。

      不应盲目排斥外资

      但正当国际资本这个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进入中国时,却遭到抵触。由于人们对资本的模糊或错误认识,前述法律、政策的出台都没有注意到产业资本和财务资本的本质区别。在预防产业资本损害中国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严重误伤了意在提升中国企业价值的财务资本。中国在与财务资本的误解、摩擦和磨合中,很可能失掉这个难得的后发机遇。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非理性的误解仍在蔓延,甚至在加深。舆论仍然在不加选择地对每一个外资并购案进行带有革命色彩的质疑,与此同时,在政策层面,证监会、商务部、信息产业部都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收紧对财务投资运作的监管。

      对外资监管固然重要,需要《反垄断法》等手段来防止外资对中国经济安全可能带来的冲击,但在制定政策、法律、法规时,一定要抛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斥外资的非理性冲动,客观分析外资对中国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特别是应当在政策和法律规范上,区别产业资本和财务资本的不同属性,采取不同的立法策略,在严格规范产业资本的投资行为同时,为财务资本催化中国企业发展创造更加灵活的空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李寿双)

来源:金融时报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