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做大”向“做强”迈进

——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

更新日期: 2010年03月15日 作者: 王庆功 张绍武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3月11日,正值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就建材工业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进行了专访。

    我们走进会长办公室时,张人为正在埋头查阅着文件。见到记者进来,他微笑着从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一侧走过来,坐在会客的沙发上接受采访。记者与张人为的谈话围绕建材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始。

    “现在我们建材工业的体量已经够大了,水泥、玻璃等主要产业已被国家列为过剩产业,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建材工业来讲已刻不容缓。我们不能再刻意追求数量和规模,建材工业发展方式必须从数量、规模增长为主转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真正要在‘做强’上下功夫了。”张人为认为,建材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一以贯之地将结构调整作为发展主线。结构调整既有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有组织结构的调整。结构调整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都会有新的内容,不同的时段会有所侧重。实现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蓝图,就要坚持自主创新,开发新技术、新装备,发展新产品、新产业,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永恒课题。

    技术结构调整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坚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技术结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建材工业的节约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在实现“国产化、低投资”以后,熟料产能以年均1亿吨的规模增长,其占整个水泥熟料的比重已提高到70%以上。“湿法工艺生产1公斤熟料需要1400大卡热量,而新型干法工艺生产1公斤熟料需要700大卡热量。”张人为对两种工艺简单做了一个对比,“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以规模大、低能耗的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替代高能耗的湿法工艺,水泥行业和企业必将在资源、能源瓶颈和市场约束下难以为继。今后建材工业的技术结构调整还是要坚持以节能减排为中心,加快成为同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两型’产业。”

    这些年来,包括水泥、平板玻璃产业等在内的建材工业,通过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技术结构调整,正在逐步改变建材行业“两高一资”的社会形象。“今后,建材工业尤其是水泥工业不但可以成为少污染甚至不污染环境的产业,而且还可以成为优化环境的产业。城市周边的水泥工厂在生产水泥产品的同时,将成为城市环境的净化器。”张人为表示。

    目前,北水、海螺、越堡等水泥企业已经在水泥窑处理城市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效。水泥工业在净化环境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供选用。

    张人为说,近几年我国东部地区的每万元投资对水泥产品的需求量逐步在下降,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东部地区的水泥产能过剩可能要比中西部地区来得早、来得突出。东部地区的水泥企业该如何应对?城市周边的水泥企业在未来的调整中进而成为城市环境净化器或许是个理想的选择,企业这样做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余地。日本水泥工业的类似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产品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建材业,建材工业的发展同样要以建筑业的需求为主要导向,因为70%以上的建材产品是应用于建筑业的。张人为指出,建材工业产品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需求特别是建筑业的需求和需求结构变化为主要导向,推动行业理性发展。

    “坚持以建筑业需求为导向,要求我们要洞察建筑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进步对建材产品需求的相应变化。如提高混凝土性能和标号、施工的干作业、装配化的推进等。”

    张人为表示,现在我们尤其要注意研究建筑节能对建材业的新要求,包括新型墙体材料、门窗、玻璃、保温隔热材料、采暖设施,以及许多新型材料、复合材料等,如何更好地满足建筑节能需求;我们还要研究农村建筑市场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多种市场需求。张人为提出,坚持以建筑业需求为主要导向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包括行走工业、化工、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相关产业及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建材工业带来的需求变化、趋势和机会。譬如为新能源产业提供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建材行业就大有作为:风电的发展离不开玻璃钢叶片,光伏发电的硅电池组件离不开超白玻璃,非硅薄膜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更需要大量的玻璃。尤其要重视节能环保新产业发展的市场机遇。总之,新的需求必然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应运而生的新产业也将会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延伸产业链也是建材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张人为表示,建材工业的内涵已不是单纯原材料制造业的概念。无论是水泥、玻璃还是陶瓷工业,每一个产业都自成一个体系,它们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自身产业链上的协调与延伸。我国水泥工业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是与水泥粉磨、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和混凝土制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的,这些环节都是水泥熟料制造业的延伸。平板玻璃工业如果只生产玻璃原片并将其提供市场,这和加工成Low-E玻璃、中空玻璃、钢化玻璃、夹层玻璃等深加工玻璃制品的价值量体现完全不同。建材工业延伸产业链的结果是,不仅有原材料制造业,还要派生出制品加工业、建材物流业和生产性的服务业,产业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形成每个行业的高、中、低端技术和产品结构,能够较全面地满足不同市场、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

    张人为说,建材工业从原材料制造业向原材料及加工制品业方向的发展,将是重大的优化升级。我们要牢记199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同志在指导制定中国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跨世纪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的建材工业要向制品工业发展、产业链要延伸、结构要调整的指示。

    组织结构调整以存量重组为重心

    建材工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与国民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两型”产业,张人为认为,关键还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难点在于组织结构的调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取得巨大发展进步,重要原因就是崛起了一批大企业,他们的成长壮大为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起到了行业改革发展的“脊梁”作用。这些年来,大企业在推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区域市场集中度、加快技术进步,以及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企业是组织结构调整的核心力量,组织结构调整难就难在‘火候’的切入上,产业出现过剩是组织结构调整的好时机,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材集团、金隅集团和冀东集团等企业在水泥行业组织结构调整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张人为指出,“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已趋于成熟,现有水泥总量庞大、产量快速增长空间有限、企业集中度不高,对水泥大企业而言,在继续寻求做强做大的商业机会中,着力点不宜放在新建生产线上,而应更多地注重对现有水泥企业存量资产的调整,要以实施并购重组和技术改造为重点。”

    “我们倡导在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有公平竞争,更要多一些合作与交流,避免市场恶性竞争。要大力弘扬企业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共同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张人为提出。

    自主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自主创新是我们建材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张人为指出,我们过去常说的建材工业“大而不强”,本质上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实现“由大变强”,就是要“靠新出强”。通过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产品和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等来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是行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原动力。

    目前建材工业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张人为说,要实现建材工业由大变强,就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当前,一批优势企业纷纷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等机构,行业技术成果的来源正在从过去主要依靠科研院所和高校逐渐向大企业转移,但总体来说研发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建材工业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我们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了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的瓶颈。”张人为说,水泥工业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实现了新型干法水泥低投资,从而实现了加速发展。水泥技术和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再创新催生了中材国际等成为国际水泥工程建设市场上占据首位的领军企业。玻璃工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在生产线的建设周期、投资规模、技术经济指标等各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建材工业的发展经验证明,坚持自主创新是推动行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建材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推动行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张人为表示:“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中国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将继续成为引领建材工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我们现在要真正把‘做强’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做强’叫得更响,做得更实,争取在推进建材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上取得更快的进展。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