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能源
  • 暂无资料

从电、煤、油三项指标看经济运行趋势

更新日期: 2012年07月06日 来源: 中国网 【字体:
摘要:今年以来,欧债危机不断蔓延,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形势变得日益复杂。能源是经济的“血脉”,也是经济趋势的风向标,透过电、煤、油三大能源消费及价格,可以把脉经济运行的走势和特点。

   今年以来,欧债危机不断蔓延,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形势变得日益复杂。能源是经济的“血脉”,也是经济趋势的风向标,透过电、煤、油三大能源消费及价格,可以把脉经济运行的走势和特点。

  三项指标增幅齐跌,经济存在下行风险

  秦皇岛港、黄骅港、唐山港是中国最大输煤港口群,如今已积压1600万吨电煤。进入6月份后,三大港煤炭库存积压均比上月同期大幅增加,其中两个港口均已接近港口库存容量上限。

  煤炭的积压,很大程度上在于用电的放缓。“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行比较明显,煤炭市场需求增速回落。”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说。

  截至6月29日,各地动力煤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北方港口、华东地区煤价跌幅较大,华东沿江电厂中高品质动力煤到厂接收价比中旬每吨下跌30至40元,而在广州下跌到了50至60元。今年1季度,全国煤炭产量完成8.38亿吨,同比增长5.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作为经济运行“晴雨表”的全社会用电量1至5月同比增长5.8%,增幅回落6.2个百分点,为近几年较低水平。

  素有“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前5个月,以汽油、柴油和煤油合计的成品油产量1.16亿吨,同比增长4.9%,而去年同期,成品油产量为1.32亿吨,同比增长7.4%。

  电煤油三项指标增幅或回落或放缓,均发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强烈信号。

  “用电量的整体回落主要体现在二产、工业用电增幅回落,包括冶金和建材。”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巡视员鲁俊岭说:“这种趋势可能跟一些投资增幅趋缓有很大的关系。”

  国家能源局指出,当前煤电油气运供需形势趋缓、迎峰度夏电力缺口相对小于往年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形势下,国内外市场需求趋缓、部分能源密集型产业增长放缓的结果。

  电煤油跌中见稳,下半年或走出低谷

  窥一斑而见全豹。柴油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性较高,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建筑业、工业、商业等行业,受行业发展影响波动较大。

  根据石化工业联合会的统计,5月份当月柴油产量同比增长2.7%,而4月份同比增幅是零。

  “2.7%的同比增幅虽然不算高,但考虑到柴油产量基数比较高,这一增量还是比较大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主任祝昉说。从目前的数字看,5月份成品油消费量增速在加快,支撑最大的来自于柴油。

  祝昉认为,柴油产量和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有复苏迹象,国家的稳增长政策开始发挥作用。他预计,二季度是经济筑底过程,下半年经济将逐渐回暖,但回暖速度不会太大,预计柴油需求也会逐渐增大。

  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称,5月份,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但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仍未发生根本改变,稳定经济增长的力量正在积聚。

  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幅略微反弹也印证了经济正在企稳的态势。5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40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增速比4月份高1.5个百分点。

  作为钢铁生产重要原料的“焦煤”,据中钢协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下游钢铁产业继续保持着高效的生产,对焦煤价格形成一定支撑,焦煤价格的表现相比于近期大幅下跌的动力煤价格显得稳定一些。

  警惕高耗能产业扩张冲动

  国家能源局近日指出,当前煤电油气运供需形势趋缓的态势,既不表明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也不意味着能源供需出现了重大转机。

  近期,国家稳增长的政策成为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因素,包括投资加快审批,节能家电促销,外贸促进政策,结构性减税,非公36条细则陆续出台等。一些人担心,高耗能行业是否会扩张。

  5月份,我国重工业用电量为25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用电绝对量比4月份增加220亿千瓦时,增幅扩大2.44个百分点。

  “当前特别要关注和注意防范的是,电力供需相对宽松的时候,高耗能产业往往有加快扩张的冲动。从经验看,能源供应由相对宽松到全面紧张的转换也十分快速。”鲁俊岭说。

  速度重要,但结构也很重要。如何在稳增长的同时,防止高耗能行业反弹,加快优化经济结构,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要把稳增长建立在调结构基础上。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能应该积极支持,淘汰落后的产能,是解决产能过剩的一个办法。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