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资讯详情

房产地投资与销售增速持久背离点评

更新日期: 2015年10月20日 来源: 中信证券 【字体:
摘要:我们认为,未来或将出现开发投资增速和销售面积增速持久的背离。热销会持久,但投资热情低落也会持久。由于企业资金成本下降,热销持续,地方政府推地积极,未来3个月投资增速能够稳住或略有反弹,但长期看开发投资仍有趋势下行压力。

    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公布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等相关数据。数据显示,9月份单月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下降3.1%,是连续第二个月开发投资单月同比负增长。
 
    点评:开发投资增速继续下降。前期的房地产热销,没有带来企业投资热情的上升,开发投资增速反而不断下降。2015年前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0535亿元,同比增长了2.6%。单月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下降了3.1%,这也是连续第二个月开发投资单月同比负增长。2015年前9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59亿平米,同比下降33.8%,土地成交价款4916亿元,同比下降27.5%。全国土地市场的表现明显和百城土地市场的统计不同。2015年8月至今,自下而上的统计,百城土地出让总价同比上涨了26.7%。统计局数据与自下而上不完全样本数据之间在趋势上出现巨大差异,是因为某个数据出了问题么?我们认为不是。统计局数据和百城土地市场数据同样可信,只不过统计局数据包含了四线城市,而百城数据并不包含四线城市。四线城市土地市场究竟有多差呢?我们可以从百城数据中三线城市表现来推测。2013年底时,三线城市在百城土地成交总价的占比还有38%,到了2015年9月,这个比例就只有19%了。我们认为,四线城市土地市场要比三线城市差很多。受到四线城市的拖累,土地购置数据同比表现不佳不足为奇。新开工方面,房屋新开工面积114814万平米,同比下降了12.6%,降幅收窄了4.2%。9月单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了15.3%,近几个月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同比正增长。企业如果对未来不看好,很可能不拿地,但却不一定不开工。很多企业不愿意新增三四线城市土地储备,但却愿意加大开工规模,加速开发去化。
 
    9月销售变化,侧面说明930政策的前瞻和及时。2015年前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累计同比增长了7.5%和15.3%,增速分别比前8月提高了0.3个百分点和持平。单月来看,2015年9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了9.0%和15.0%,增速比起前几个月有下降。另外,中国指数研究院百城房价指数显示,9月份房价的环比增速有所下降。可以说,2015年9月市场仍然景气,但未来走势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政策及时出台,可以说成功阻止了市场下行可能。2015年10月始,市场销售情势仍然令人满意。我们判断,2015年四季度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将比前三季度略有下降,但销售仍可能实现同比增长;百城房价可能继续环比上涨,但房价上涨幅度并不会明显扩大。政策或将继续保持前瞻性态势,在市场再次变差的前夜可能出手。居民加杠杆,不只是降息或者是降低首付比例管制一种形式。发展按揭贷款的资产证券化,继续用活公积金贷款,考虑按揭贷款利息的税前扣除,调整商业银行按揭贷款的风险权重等,都是未来可能的政策。
 
    长久的背离,转身的期待。2014年开始,销售面积增长和开发投资增长不再是一条同趋势变化的曲线。在2012年之前,投资增速虽然可能落后于销售,但始终还是趋势相同的。2013年,市场销售情况好转,投资增速只有一个很微弱的反弹。到了2015年,销售再次提速时,投资增速却没有再度出现反弹。
  
    我们认为,未来或将出现开发投资增速和销售面积增速持久的背离。热销会持久,但投资热情低落也会持久。由于企业资金成本下降,热销持续,地方政府推地积极,未来3个月投资增速能够稳住或略有反弹,但长期看开发投资仍有趋势下行压力。
 
    宏观角度看,这是因为过去几年新房开发景气过高。新开工面积持续大于销售面积(尽管口径确实有不同),拿地面积持续大于新开工面积。房地产的库存不断积累,客观上需要有一次去化库存的过程。大多数城市住房供应已经商品化,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已经入住在90年代后兴建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米以上,住房自有率即使不算公房也已在60%上下。这些都是推动去库存浪潮开始的因素,这个浪潮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
 
    微观角度看,这是因为房地产企业自身看不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三四线城市库存问题不仅伤害了三四线城市的投资热情,也一样影响了一线城市开发业务的可持续性。大量企业都开始执行一模一样的聚焦核心城市策略,开发领域的“资产配置荒”使得一线城市的土地非常昂贵,甚至出现面粉贵于面包的情况。去库存浪潮开始,企业已经意识到全面扩大投资并不可取。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