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情况
原标题:排放量超过全国40%的“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榜”里,藏着哪些秘密?(有删减)
目前上市公司碳排放披露水平参差不齐、几乎没有A股公司主动披露相关数据。
11月17日,“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在由《财经》杂志主办的“碳中和高峰论坛”上首发。榜单上100家公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计为44.24亿吨,超过全国排放量的40%。“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由“总量榜”和“强度榜”组成。总量榜,按照上市公司2020年度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由大到小排序,强度榜则按上市公司每万元营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大到小排序。
榜单涵盖了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100家高碳排放公司,他们分布在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高耗能行业。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一年里,所有与减碳相关的工作都开始提速。中国犹如处在巨变前夜,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各方都在摸索、试水。
中金公司估算,参考2020年的价格水平,未来40年,碳中和将撬动约140万亿投资。如此庞大体量的资金将流向何处?在近半个世纪的减碳之路上,哪些行业的命运将被改变?哪些企业又将首先受到冲击?
首当其冲的,是高耗能行业。2020年度,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99亿吨,占全球总量约30%,居全球首位(见图1)。而能源相关排放,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90%。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覆盖的八大重点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便是耗能主力。据中创碳投统计,2020年度,八大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合计约占全国碳排放的80%(见图2)。
图1:全球及各国历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图2:2020年度八大行业碳排放占比
以当下全国碳市场约50元/吨的碳价来计算,企业每购买1万吨碳排放权,就要增加50万元成本。在总量控制较为严格的欧洲,碳价约为50~55欧元,每购买1万吨碳排放权,成本高达400万人民币。
碳排放数据对高耗能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衡量经济效益、还是制定发展规划,碳排放带来的额外成本,都将成为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而企业增加的成本,也将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转嫁出去,最终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为支撑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上述八大重点行业,已经连续多年开展碳排放数据核算,并上报给政府部门,但目前并未对公众公开。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首批纳入2162家电力企业,后续将逐步纳入另外7个行业。
以当下全国碳市场约50元/吨的碳价来计算,企业每购买1万吨碳排放权,就要增加50万元成本。在总量控制较为严格的欧洲,碳价约为50~55欧元,每购买1万吨碳排放权,成本高达400万人民币。
碳排放数据对高耗能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衡量经济效益、还是制定发展规划,碳排放带来的额外成本,都将成为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而企业增加的成本,也将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转嫁出去,最终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为支撑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上述八大重点行业,已经连续多年开展碳排放数据核算,并上报给政府部门,但目前并未对公众公开。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首批纳入2162家电力企业,后续将逐步纳入另外7个行业。
榜单展示
注: 榜单中的碳排放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 碳排放数据来源中,标注*,为中创碳投&《财经》杂志的估算数据,标注**的企业,自己有披露,但以调整后的数据排名,标注为空的企业,均采用自行公开披露数据; 部分港股上市公司营收按1港币=0.85元人民币折算。
总量榜前十名的公司,排放量接近全国的20%;前二十名的公司,排放量占到全国的1/4左右。
注:榜单中的碳排放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数据来源中,标注*,为中创碳投&《财经》杂志的估算数据,标注**的企业,自己有披露,但以调整后的数据排名,标注为空的企业,均采用自行公开披露数据;部分港股上市公司营收按1港币=0.85元人民币折算
从碳排放榜看高碳行业发展趋势
榜单上100家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合计约44.24亿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BP能源统计,2020年度,中国大约排放了99亿吨二氧化碳,也就是说,这些公司的碳排放总额占全国的44.7%。
电力公司的直接排放,与其他行业外购电力产生的间接排放,可能造成重复计算。但是,间接排放在这些企业的排放总量中占比很小,即使考虑重复计算的问题,上述占比也很可能超过40%。
高额的占比,意味着这些公司在碳中和行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也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100家企业,只有47家主动披露了2020年度碳排放总量。由于港交所对企业编制ESG报告的要求较为严格,港股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要明显优于A股。榜单上,51家A股上市公司,仅4家主动披露;23家A+H股上市公司,仅3家未披露;26家H股上市公司,同样仅3家未披露。
从分布来看,上榜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体现了一定的“二八效应”。排名前二十的企业, 2020年度排放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合计排放约占百家企业总排放量的62.5%。
而总量排名前十的企业,2020年度排放量均超过1亿吨,合计排放约占百家企业总排放量的46%。也就是说,这些“大块头”们,排放总量几乎接近剩余所有企业排放总和。
排名前二十的企业,均为各自领域的龙头。其中,电力8家,水泥6家,数量占比70%。
剩余的6家公司,分别是石化行业的“两桶油”——中国石油(601857.SH)和中国石化(600028.SH)、煤炭行业的中国神华(601088.SH),钢铁行业的宝钢股份(600019.SH),以及有色行业的中国铝业(601600.SH)和中国宏桥(1378.HK)。其中,中国神华的排放,并非主要来自于其煤炭开采业务,而是来源于其发电业务。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榜单中其他煤炭开采企业。
分行业来看,电力、水泥、钢铁三大行业的排放总量规模相对更大。其中,电力与水泥行业的公司更是占据了总量榜前五名。
图3 榜单各行业不同碳排放区间的公司数量分布
企业排放总量受到行业特性的影响,但首先与自身经营规模密切相关,而强度榜则更清晰地突出了行业特性。
强度榜衡量的是企业每万元营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排名前30的企业,几乎全部来自于电力和水泥行业,而前10名,则几乎被电力行业包揽。
从行业强度分布图可看出,电力、水泥的排放强度要远高于其他行业。钢铁行业虽然排放总量较多,但强度相对较小。而化工行业的排放总量相对较少,但强度相对较高。煤炭企业,排放量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其发电业务,强度也相对较高。
作为石化行业的龙头,中石油与中石化,虽然排放总量过亿,位列前十,但由于营收规模巨大,每万元营收的碳排放量仅不到0.9吨,强度较低。
图4 榜单各企业碳排放强度分布
据中创碳投统计,八大重点行业合计约占2020年度中国碳排放总量约80%。而在这八大行业内部,电力、钢铁、建材合计占比约86%。其中,建材行业的排放,又主要来源于水泥。
综合来看,电力、钢铁、水泥这三大行业,在中国的减碳行动中尤为重要。
水泥行业任重道远
植被和土壤是自然的皮肤,水泥则是人类社会的皮肤。数字水泥网的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度,水泥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我国排放总量13%。在工业大类中仅次于钢铁行业。
石灰石是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水泥行业的排放,约50%来源于于石灰石在高温锻造下产生石灰的过程。东方证券研报显示,水泥生产的过程排放占我国总工业过程排放的75%左右。
从榜单来看,水泥和电力一样,属于总量、强度”双高“的行业。除亚泰集团、金隅集团、中国建材拥有较多的非水泥业务收入外,其余水泥企业每万元营收产生的碳排放量为12~20吨不等。
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限制,加大了水泥行业的脱碳难度。据中金测算,2019年,钢铁行业的绿色溢价为22%,而水泥行业绿色溢价高达156%。所谓绿色溢价,是指使用零排放燃料、技术的成本会比使用当下的化石能源、技术的成本高多少。简而言之,就是以当下的状态,需要为零碳排多付出多少成本。
中金预计,到2060年,钢铁行业的绿色溢价可下降至7%左右,而水泥行业仅能降至67%。可见,水泥行业的脱碳之路尤为艰难。
水泥企业
水泥企业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熟料生产过程。将石灰石、黏土、铁矿石等原材料混合研磨后,得到生料,再将生料送入水泥窑中高温煅烧,产出熟料。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外购电力、燃烧化石能源,并在石灰石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水泥上市公司的数据披露同样有限,我们的估算方法是:水泥企业碳排放=各产品产量×可比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单位能耗碳排放因子+熟料产量×单位熟料过程碳排放强度保守值
其中,产品种类主要有熟料、水泥、混凝土。各类产品的单位能耗,参考政府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值,即“可比产品综合能耗限额”。根据不同产品生产过程消耗的主要能源种类,选取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对于生产熟料的过程排放,我们根据行业碳排放特征数据库,获取每单位熟料产量的碳排放强度。
结语
碳中和,表面是环境议题,本质是经济发展与政治博弈议题,重点在于能源革命,关键依靠技术突破。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设计机制、形成合力,驱动自利的个体,为了实现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
碳中和背景下,上市公司在低碳方面的表现,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投资决策因素,公众对上市公司披露自身碳排数据也产生了更高的期待。
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低碳减排上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将有利于增强自身竞争力、影响力,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做到公开、透明,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注:
1、对于每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以下统称为“碳排放因子”,对于每单位产量产生的排放量,以下统称为“碳排放强度”
2、标准煤是指热值为7 000千卡/千克的煤炭。由于不同能源的发热量不同,为了便于比较及统一核算,通常会将它们折算成标准煤。
3、加权方式:燃煤碳排放因子×燃煤比例+燃气碳排放因子×燃气比例;燃煤燃气比例,参考发电量或装机量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