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2021年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发展报告

更新日期: 2021年12月21日 作者: 李琛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水泥行业是基础原材料行业,是用能和排放大户,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落实好碳达峰工作,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行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好碳达峰工作要以节能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就是持续提升先进产能比例,以兼并重组和能效达标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优势,加大力度实施节能降耗改造和原燃料替代,实现碳减排重大突破。


水泥是建筑材料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保障作用。水泥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建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库大坝、石油、电力、海洋工程等领域。专用水泥在抗震救灾、防洪防汛、工程抢险、边防军事工程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泥仍将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主要建筑材料。

我国是世界上水泥产能和产量最大的国家。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累计共有1609条(注:不包括日产700吨以下规模生产线),水泥熟料设计年产能(以备案或核准文件统计)18.3亿吨,水泥熟料实际年产能(以关键生产设备回转窑窑径换算统计)超过20亿吨,水泥熟料产量15.8亿吨,水泥产量23.77亿吨,自1985年以来中国水泥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

当前,水泥行业最主要的矛盾是提升先进产能比例的迫切需要和总体产能依然严重过剩之间的矛盾。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愈发艰巨,既要显著提升先进产能比例,又要加快推动低效产能退出。

“十四五”开局之年,因宏观经济中的投资波动与能源供应链的形态变化等因素,2021年水泥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市场需求明显下降,水泥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五年来降至谷底。面对绿色能源革命、能耗双控工作、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要求,面临总体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没有明显改善的严峻局面,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愈发艰巨,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当前市场需求遇冷,政策法规趋严,水泥行业要坚持执行常态化错峰生产和产能减量置换产业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提升先进产能比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一、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一)运行总体平稳

“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效益持续稳增长,行业运行平稳。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破万亿元大关,水泥产值占建材行业总产值的40%,资产负债率企稳,投资回报率高于其他制造业,水泥熟料和水泥产量在“十三五”期间双双首增。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水泥行业运行短期受到较大影响,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下,水泥行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认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现销售收入9960亿元,利润1833亿元,与2019年相比基本持平。

(二)第四季度波动较大转折升温

2021年四季度,水泥需求骤降,同比跌幅创历史之最。市场需求下滑幅度和速度远远超出预期。

影响水泥需求超跌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波动与微观关联市场行为产生联动。宏观经济中的投资波动与能源供应链的形态变化,造成一定量的工程项目处于停工、待工状态,这是影响水泥需求短期超跌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首先,房地产新开工和销售持续下降;其次,专项债发放尚未落到新项目上;再次,资金短缺及原材料价格暴涨,工地提前停工;最后,“能耗双控”和电力短缺,企业被迫减产。

预判年底水泥行业年底景气度有望提升,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判断:第一,临近年底,各地大型基建有年底完工、完成结算的需求;第二,各地政府债券资金有望在短期内得到落实,为前期延期开工的项目助力;第三,随着原材料成本下降,下游开工意愿得到提升。复工项目增多,对水泥用量产生利好。预计东部及东南沿海的开工率和水泥使用量将获明显提振。而东北、京津冀地区受到气温下降、冬季限产影响较大,很难形成规模性的冬季复工潮。

(三)上市公司尚未达到市值高峰

在2021年中国水泥熟料产能规模十强中的上市公司分别有中国建材股份、海螺水泥、冀东水泥、华润水泥、华新水泥、山水水泥、天瑞水泥、亚洲水泥,红狮控股和台湾水泥除外。2021年上半年,中国建材股份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位居行业首位;海螺水泥营业收入达800亿元以上,位居行业第二位;华润水泥、冀东水泥和华新水泥营业收入约为140~170亿元,分别列入营收排行第3至第5位;山水水泥的营收达到100亿元以上,天瑞水泥和亚洲水泥的营收约为50~60亿元。上述水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亚洲水泥的营收同比增加在20%以上,华润水泥、山水水泥、华新水泥、冀东水泥、中国建材股份的营收同比增速为14%~20%,天瑞水泥、海螺水泥营收同比增长为8%~10%。上述水泥上市公司中,海螺水泥是唯一归母净利润超百亿元的公司,归母净利润约达150亿元,稳居水泥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排行第一位;中国建材股份归母净利润接近80亿元,居第二位;华润水泥和华新水泥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30.2亿元和24.4亿元,居第三和第四位,冀东水泥、山水水泥、亚泥水泥归母净利润为10~13亿元,天瑞水泥归母净利润接近8亿元。中国建材股份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达40%以上,居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排行第一位;冀东水泥、亚洲水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约为22%~23%;华新水泥和天瑞水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在8%和4%以上。华润水泥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约13%;海螺水泥和山水水泥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约7%。水泥集团目前估值整体水平不高,存在较大恢复空间。

二、水泥行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

“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环境保护和智能制造数字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实施产能减量置换政策,有效遏制新增产能,引导一批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小规模生产线退出市场,大企业集团加大市场整合;坚持执行常态化错峰生产,有效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强化行业自律诚信,实现行业效益持续稳增长。

(一)先进产能总量和比例逐步提高

1.产能布局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大型水泥企业集团通过联合重组、整合产权或经营权等手段提升产业集中度,产能集中度有所提升。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前50家大企业集团的水泥熟料设计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76%,其中,前10家大企业集团的水泥熟料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57%,基本达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量排名前1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60%左右”目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双重推动下,水泥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开始布局。有18个省(市)前三家大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超过60%。

2.总体产能依然过剩

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66.9%提高至2020年的77.5%,限于市场需求低于产能发挥,这远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 GB 50295-2016《水泥工厂设计规范》规定的水泥回转窑运转率至少85%。

3.规模化大型化凸显

2019~2020年水泥行业共公告产能置换项目59个,压减产能约1828万吨,2020年公告的新型干法建设项目平均单线规模约4900吨/日。2021年56个项目公告了产能置换方案,如果项目全部落地,预计将压减产能1164万吨。近三年来,新建水泥项目平均单线规模近5000吨/日,通过产能置换淘汰日产2500吨及以下规模生产线约342条。

按照生产许可证统计,目前除特种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少许JT窑外,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重已接近100%,实际产能在2500吨/日及以下的产能约占总产能的28%,2500吨/日至8000吨/日(含)约占70%,8000吨/日以上产能约占2%,生产通用水泥的新型干法窑单线平均规模提升至3605吨/日以上。

(二)先进产能的投资结构优化

1.投资结构延伸,加大产业链多维投资

资本市场助力产业链延伸。水泥企业集团逐渐向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链,加大对矿山、砂石骨料、混凝土、预制件加工、装配式建筑、水泥外加剂等投资力度。2020中国砂石行业产能20强中水泥企业有7家,5强中水泥企业有4家。

中国建材集团发起设立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聚焦新材料产业科研扶持和市场转化,构建新材料产业生态体系。

2.一带一路扩张布局

水泥企业集团继续在国外以投资建厂等形式进行国际产能合作。“十三五”期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合计投产23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合计熟料产能2,688万吨,水泥产能3,965万吨。

3.水泥产品结构性调整加快,特种水泥市场升温

目前,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核电工程用硅酸盐水泥、油井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海工硅酸盐水泥等十余种专用水泥得到应用和推广。其中,“硫(铁)铝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白色硅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工艺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写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目前特种水泥只有国家推荐性标准或行业标准,市场规模较小,今后可能针对军工领域和市场规模相对较大、出口份额较多的特种水泥出台国家强制性标准。

熟料与水泥产品系数比将有所上升。2013~2020年熟料与水泥系数比由0.56上升至0.66,主要是因为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修改单取消了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和取消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今后熟料与水泥系数比可能将稳步上升至0.70,熟料产量增幅要略大于水泥产量增幅。这一是为了满足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要求增加水泥中熟料的用量,更好地发挥高标号水泥的结构承重功能,二是市场已经习惯并认可日益增长的熟料与水泥系数比。

(三)先进产能创新能力提升

我国水泥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重点行业,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13%左右。水泥行业碳排放与熟料产量密切相关。中国水泥行业2009~2020年,十多年来,随着水泥熟料产量增加,中国水泥行业碳排放从9.71亿吨逐步达到13.75亿吨。

1.能源结构低碳化,能效水平提高

“十三五”以来,水泥行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发展。2020年熟料产能排名前2家企业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海螺水泥股份)的研发费用都同比增加超过40%。先进产能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强。

与2015年相比,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下降3.6%。根据工信部2020年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统计,水泥企业可比熟料综合能耗最低为91.75 kgce/t,上榜企业的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基本在100 kgce/t之内。

2.应用新能源比例提升

我国“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2021年12月8日至10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于水泥行业,节煤节电、煤炭清洁利用依然重要。要进一步适应煤电减量的能源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绿色能源、可替代能源的使用比例,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高效储能技术等零碳绿色能源应用技术有较大空间。目前水泥窑利用生物质燃料技术开始推广,燃煤替代率可达40%以上。

我国大规模水泥熟料生产线一般都配备自有矿山,水泥厂区面积较大,同时光伏建设技术日趋成熟,这是实现开发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的有利条件。

目前新能源光储一体化项目投资约10亿元以上,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整个工程可光伏发电15亿兆瓦左右的,实现4兆瓦光储,年发电量至少在2千万度以上,满足水泥厂20%以上用电需求。

对于水泥行业,光伏发电将成为继大规模成熟运用余热发电技术之后的新增长极,也将成为应用新能源的较优选择。

3.能耗双控日趋严格,煤炭减量替代工作加强

2021年8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能耗强度降低预警等级为一级的省(区),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4号),对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地区(地级市、州、盟),2021年暂停“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除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

前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及珠三角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比2015年均下降10%左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及汾渭平原煤炭消费总量均下降5%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曾联合发布公告,安徽、山东两省及晋中、运城、吕梁等2019年煤炭消费量不降反增,给予通报批评。

目前能耗强度降低预警等级为一级以及煤炭减量替代工作无法达标的地区,基本缓建或停建水泥项目。

(四)先进产能资源管控力度增强

1.资源结构整合,注重核心生产要素

目前水泥能耗进一步降低的潜力有限,需要进一步鼓励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替代原燃料比例的手段。矿山资源稀缺,采矿权价格高涨,有的超过20元/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水泥行业每年可消纳工业废渣约8亿吨。160余条生产线配套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等装备。今后水泥窑协同处置覆盖率将大幅度提升,这种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替代原燃料成熟技术将成为水泥行业新的增长点。

2.顺应交通运输和用地结构调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宗物料优先采用铁路、管道或水路运输,短途接驳优先使用新能源车辆运输”。目前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尤其是河北、河南等地,积极推动新能源车辆运输水泥产品。与此同时,大集团逐步建立智慧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和流通过程碳排放。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全省落实“三个坚决”行动方案(2021—2022年)》(鲁动能〔2021〕3号)提出,水泥行业效益标准为单位用地税收 0.075 万元/亩、单位能耗税收 0.042 万元/吨标煤、人均主营业务收入118.1 万元/人(省定标准)。《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山东省是国务院批复的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浙江是中共中央支持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分别提出了单位用地税收和坚持亩均论英雄的措施。单位用地税收和坚持亩均论英雄的措施经过实践和总结后可能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对于水泥工业来说约束性极强,今后用地结构调整这一措施将不断加快水泥行业产能布局优化、产业集中度提升、规模化大型化等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水泥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先进产能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提升

市场结构优化,市场空间结构延展。在推行错峰生产过程中,水泥行业自律意识增强,北方地区水泥企业错峰生产停窑时间达到160~180天,产业政策为保障供应链稳定和供需动态平衡创造了条件。大集团发挥产能布局优化和供应链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南北地区市场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三、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领航

“十三五”期间,水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获得“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53项,其中基础研究类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技术发明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类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项。

目前,水泥排放限值和能耗限额标准均已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水泥行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工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新型干法窑系统、分解炉、预热器、粉磨设备,辊压机、篦冷机等设备能够实现百分百国产化,大型水泥企业越来越重视智能控制系统技术的应用,持续投资节能环保降碳、矿山智能钻爆、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智能工厂、智慧物流、二氧化碳捕集等技术改造项目。

“十三五”期间特种水泥成功应用于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为国内外首次将低热硅酸盐水泥全坝应用于300米级特高拱坝。海螺集团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建成年产5万吨水泥窑烟气CO2捕集纯化生产示范线,开创了水泥工业成熟回收利用CO2的先河。

四、产业政策发力提升先进产能比例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水泥行业先进产能比例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给出了两个时期的任务,“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水泥是“重载短腿”区域性产品,在政策推动下,地方政府利用产能置换、兼并重组等产业政策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扶持优势企业集团,加大有序退出低效水泥产能力度,给配套先进工艺和高水平装备的大型化规模化水泥项目腾出足够的环境和能耗容量,留出长远发展空间,优化产能布局,完善产业链,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模式。

在不新增产能前提下,以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新建规模化智能化水泥项目为标志的新一轮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在“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拉开序幕。新建水泥熟料项目前置条件的产能置换政策不断加严,有效遏制了新建项目盲目上马的苗头。工信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出台并升级了常态化水泥错峰生产政策,压减过剩产能、减轻污染物叠加排放,缓解用能高峰。常态化错峰生产还写入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国务院授权、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将2000吨/日(不含)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特种水泥生产线除外)和60万吨/年(不含)以下水泥粉磨站列为限制类,不得新建并限期改造,将直径3米(不含)以下水泥粉磨设备(生产特种水泥除外)列为淘汰类,限期关停退出。

对于水泥行业来说,进行节能改造达到基准水平、争取标杆水平,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衡量指标。

《冶金、建材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对水泥行业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到 2025 年水泥行业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 30%,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标杆水平为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00 kgce/t,基准水平为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17 kgce/t。目前的能效要求对照十年前水泥行业的整体水平,技术指标大约提高了5%~7%。

今年10月新修订发布的GB 16780-2021《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以下简称新版GB 16780)将于2022年11月1日起实施。新版GB 16780将熟料综合能耗3级(即能耗限定值/基准值)指标确定为≤117 kgce/t,等同于《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的基准水平。结合近三年调研测算的数据,约75%左右水泥产能可以达到限定值要求,其余约25%产能尚无法达标。如果不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将有25%产能也就是4亿多吨水泥熟料产能面临淘汰退出的风险。

2021年5月3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环环评〔2021〕45号)要求新建、扩建“两高”项目应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等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又再次提高了新建项目的能耗准入条件,相当于将新建和改扩建水泥项目的能耗限额提升到标杆水平,也是新版GB 16780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级(先进值)即100 kgce/t。目前全国约有5%的产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随着资源日趋紧张、能耗双控不断加强、双碳目标不断推进,不具备规模优势的低效水泥产能,如果改造后仍达不到环保、能效、质量等约束标准,退出已成为趋势。今后新建水泥项目的能效应当至少要达到标杆水平。

五、水泥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双碳和能耗双控等政策陆续出台,为企业兼并重组创造了条件,地方政府利用产能置换、兼并重组等产业政策提高产业集中度,扶持优势企业集团,加大退出低效水泥产能力度,优化产能布局。

在都市圈等市场需求较好的区域,整合日产2500吨及以下生产线,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甚至日产8000吨及以上的超大规模水泥熟料项目,依托水泥熟料智能工厂,集聚形成绿色矿山开采修复-水泥/砂石骨料基地-高品质商品混凝土站-装配式建筑绿色低碳产业园-数智物流园区完整的产业链,促进能效提升至标杆水平,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六、政策建议

水泥行业是基础原材料行业,是用能和排放大户,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落实好碳达峰工作,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行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好碳达峰工作要以节能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就是持续提升先进产能比例,以兼并重组和能效达标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优势,加大力度实施节能降耗改造和原燃料替代,实现碳减排重大突破。

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低效产能退出

坚决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低效产能。鼓励不具备规模效益、能效水平达不到基准水平的、污染物排放达不到清洁生产要求的、水耗超标的低效水泥生产线,有序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在2024年底前淘汰。

(二)严禁新增产能

保持全国水泥熟料产能只减不增。鼓励强化相关规划支撑,将水泥熟料产能控制目标等纳入地方“十四五”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确保区域水泥熟料产能不再增加,严格落实水泥产能置换政策。对拟建、在建项目,应对照能效标杆水平或以上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全面达到标杆水平。

(三)推进常态化水泥错峰生产

精准施策安排好错峰生产。鼓励形成跨区域联防联控错峰生产机制。对错峰生产实施不力的采取限制产能置换、加大有序用电压减力度、减少能耗指标和碳排放配额等措施。加大监督落实和检查力度,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有效避免水泥生产排放与燃煤、电力高峰消费排放叠加,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四)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

推动联合重组和强链补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设高水平水泥熟料基地。合理布局散装水泥设施,加强散装水泥物流装备建设,鼓励优势水泥企业自建中转库,提高散装水泥及预拌制品清洁运输水平。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质高端发展,加大对绿色矿山、精品骨料、高性能混凝土、部品部件、装配式建筑等投资力度,积极培育建设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园区。

(五)应用节能降碳技术

加快水泥熟料高效能低碳烧成装备和技术的应用,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鼓励高效低阻预热预分解系统、分解炉分级燃烧改造、多通道高效低氮燃烧器、节能风机电机、高效熟料篦冷机、节能辊压机终粉磨系统、外循环生料立磨等高效节能粉磨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水泥窑新型耐火材料和成套技术、高效脱氮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等推广应用。

(六)构建高效清洁生产体系

强化水泥企业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加快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实现清洁生产,鼓励创建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构建绿色供应链。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扩大绿色建材产品供给,提升绿色建材产品质量。

(七)推进智能制造,加强商用密码应用

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和能耗效率。鼓励建设高标准数字车间。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鼓励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立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落实《密码法》,加强商用密码在生产流程、协同处置危险废弃物和无人驾驶等方面的应用。

(八)科技创新引领行业绿色低碳

探索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应用,加快新型干法水泥窑替代燃料等技术研发,减少煤炭消费。加大水泥窑烟气碳捕集纯化等建材行业窑炉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降低生产运行成本。采用超前的均化配料(原料、燃料)控制技术方案与措施,调控影响水泥熟料矿物晶体结构的微量元素含量等方法提高水泥熟料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九)研发水泥基新材料

发挥重点水泥企业引领作用,发展高品质水泥和特种专用水泥,加快发展快凝快硬水泥、道路水泥、预拌砂浆、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配件及水泥制品。重点发展满足海洋、港口、核电站、隧道、高速公路等特殊工程、特种环境和新领域的高端特种水泥、高性能混凝土(UHPC)、大口径混凝土供排水管、城市地下管廊、混凝土管桩等混凝土制品,以及叠合楼板、楼梯阳台、空调板、承重保温装饰复合外墙板、轻质隔墙板等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

(十)加强固废综合利用

加快非碳酸盐原料替代,提高水泥原料含钙固废资源替代石灰石比重,全面降低二氧化碳过程排放量。支持垃圾衍生燃料、塑料、橡胶、生物质燃料等可燃废弃物高比例替代燃煤,推动替代燃料高热值、低成本、标准化预处理。鼓励水泥窑协同处置磷石膏、赤泥、电解锰渣等固体废物和垃圾焚烧飞灰等危险废弃物。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就要注重如何保障提升先进产能比例。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强政策衔接和统筹协调,保证能耗指标、污染排放许可跟随产能指标转移,实现各项生产要素流向先进产能。为此,提出以下保障措施的建议。

要全面统筹推进水泥行业碳达峰各项工作。应衔接好产能置换、能效约束、排污许可、碳排放配额等各项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开展省内置换的,支持退出产能对应的能耗指标和排污许可等随产能指标转移至先进产能。涉及区域内增加产能的水泥项目,应组织专业机构对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如市场因素、资源禀赋、交通运输、环境影响等进行前期论证。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做好各项工作支撑。

(笔者李琛系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碳减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