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十一五"规划解读
记者从天津市有关部门获悉,“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将加快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中介服务行业水平,形成门类齐全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到2010年,中介服务门类将扩展到60个,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以上,力争将本市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中介服务基地,促进本市经济发展,同时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
中介组织发展迅速 滨海新区占四成
近年来,本市的中介组织发展很快。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全市目前共有各类中介服务业单位9603家,涵盖了35个行业小类。从企业性质看,本市中介组织以国有、集体及私营为主。在9603家中介服务业单位中,国有、集体以及私营性质的为8937家,占总数的93%。其中,私营性质的中介组织发展最快,达4702家,占总数的49%;从行业分布看,各类中介组织的行业分布存在差异。市场交易中介组织企业数为5649家,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中介企业数1887家,分别占58.8%和19.7%,自律性行业组织、市场监督鉴证机构、法律财务服务机构的中介组织比重均不足10%;从地区分布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主要集中在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其中分布在市内六区的有4261家,占总数的44%,分布在滨海新区的有3844家,占总数的40%。
在全市9603家中介组织机构中,运输代理服务、经贸代理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职业与婚姻中介服务、典当、旅行社等传统的中介组织有3752家,占总数近40%。而属于保险辅助服务、公证服务、律师及相关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证券分析与咨询服务等现代的中介组织仅有566家,占总数的5.89%。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商贸型的中介组织企业数量较多,而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中介服务组织数量增长却很迟缓。同时,知识产权服务、证券分析与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少,而且企业自身规模也比较小。从平均企业资产总量上看,最多的只有500多万,少的只有几十万。营业收入最多的只有100万左右,平均从业人员多在十几人。
未来五年打造环渤海地区中介基地
一个地区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及其规范程度,标志着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程度,也代表该地区投资环境的整体发展水平。今年以来,为进一步营造公平、公开、规范的中介服务发展环境,市政府已制定了市场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和行业协会管理办法,成立了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并将着力引进若干国际或国内著名中介机构,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门类齐全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到2010年,中介服务门类将扩展到60个,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以上,力争将本市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中介服务基地,促进本市经济发展,同时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
从今年开始,本市将每年引进若干个国际或国内著名中介机构,扩大中介服务业的国际合作。特别是要发展房地产中介、广告业、信息中介、社区服务中介等带动经济加快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中介服务业企业。本市将对网上房地产中介服务,实行注册资金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有3名以上执业经纪人和5名以上经纪人协理、拥有6个以上分支机构等五大准入制度,以规范网上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为了发展社区服务中介服务,本市将不断完善“天津8890家庭服务网络”。另外,本市还将积极发展广告策划、创意、会展等新型中介服务业企业,引导排在行业前列的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迈进,促进本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净化环境吸引外资促进有序发展
有关专家表示,中介组织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从发育、发展、壮大到逐渐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种种情况表明,本市中介组织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空间还相当大,应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中介组织行业管理协会做出规划,用于规范和指导中介组织的有序发展。
专家表示,为了保证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必须净化中介市场环境。净化的方法应该是执法、整顿、监管和培训多管齐下。首先是加强执法力度,对中介组织依法进行检查,取缔无照经营;其次是对有合法手续但经营不善、有严重违规行为的组织,进行停业整顿,限期达标;三是加强管理监督。市场管理行政机关和中介行业自律管理组织协调行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检、年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要加强对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宣传,树立中介组织的形象;承认中介机构提出的鉴定文件的可信性、作为决策依据的可靠性,提高中介组织的权威。确立中介人员的社会地位,承认其劳动的合法性、有效性,保证其合法权益,使中介职业成为人们信任并尊重的社会职业。同时,有选择、有步骤地引进外商投资或港澳台投资性质的中介机构落户本市,利用其多年形成的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行业规范,为国有、集体和私营的中介组织建立示范效应。
滨海十一五规划中让世界瞩目一片热土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写入了“十一五”规划建设,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这是天津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天津十多年拼搏奋斗的结果,是“三五八十”积聚能量的释放,是中央对天津工作的充分肯定。滨海新区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借全国之势,借世界之势。世界把目光聚焦到滨海新区,滨海新区正在掀起新一轮的投资发展热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滨海新区掀起了新一轮投资发展热潮。进入十月份以来,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热情前来滨海新区投资发展,招商引资陡然剧增,经济发展捷报频传:总投资25亿美元的中联国际在开发区奠基;市政府与中国民航总局签署了共建国家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协议;锐志汽车下线;霍尼韦尔控制系统新工厂落成;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天津泰达协和再生医学有限公司”,建立国内第一个干细胞治疗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和治疗一体化综合平台;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大楼落成……
在历史的机遇面前,举全市之力,借全国之势,借世界之势,滨海新区魅力无限昂势腾飞。
十年拼搏打造优势
在历史发展的关头,重要的就那么几步。历史的机遇,天津没有错过。199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经过全市人民的拼搏和奋斗提前实现。滨海新区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广阔空间,成为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制胜一招”。滨海新区从地方的决策,提升为中央的决策,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这是全市人民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才主动创造出打造出平台,积聚了能量,赢得了今天的机遇。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250亿元,年均递增20.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万美元。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长到169亿元,增长7倍。外贸出口由5亿美元增长到137亿美元,增长26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世界500强中有70多家企业在新区投资,已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今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增长,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20%,预计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综合实力和区域经济带动力进一步增强。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具备了服务区域经济的基础和能力。新区区位优势、功能优势、产业优势、科技研发优势、资源优势明显。这些优势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被充分调动起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胜一招世界关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后,滨海新区已成为全世界聚焦的热点。
10月份,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开发区GDP完成53.0亿元,可比增长23.5%。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45.3亿元,可比增长27.2%,工业总产值完成194.9亿元,现价增长23.6%。全区完成出口12.8亿美元,增长18.0%。
10月份,开发区新批企业19家,增资20家,投资总额2.84亿美元,合同外资额2.24亿美元,实际到位1.31亿美元。在新批准的大项目中,有天津建阳金属配件有限公司、天津新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天津顶津食品有限公司、天津丽通炭素制品有限公司、天津高力预应力钢绞线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继续增资扩大投入。这些企业看中的正是滨海新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
日前,开发区与森邦集团合作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厂与研发中心在开发区西区奠基。这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后,在滨海新区投资的最大的外商高科技企业。根据投资计划,在未来的五年,该公司将在开发区西区建设8英寸、12英寸芯片生产厂,砷化镓集成电路生产厂及相关产品的技术研发中心,总投资额将超过25亿美元。10月17日,霍尼韦尔(天津)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投资建设第二工厂。新工厂投资额约300万美元,厂房建筑面积约3484平方米,预计3年后产值达到4000万美元。
10月15日,以空港为旗舰中心的天津市四联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展示中心、四联汽车俱乐部、四联空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在空港物流加工区落成开业。10月29日,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成立,在开发区举行庆典。两家公司的成立,必将进一步推动滨海新区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10月27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专程来津,到滨海新区考察,在出席天津滨海新区与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合作谅解备忘录暨项目签约与揭牌仪式、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开工奠基仪式上,他说,我们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前景看好,愿意介绍和支持更多的新加坡企业积极参加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进一步加强与天津的合作交流,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李显龙的话,道出了滨海新区这一强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引擎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呈现出的发展新态势。
在令人振奋的10月当中,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大楼落成。中心将以“依法行政、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为服务理念,具有政府服务、国际贸易、市场运营、信息集散、社会监督和人才交流等六大功能。中心对于增强港口竞争力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服务、辐射和带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0月16日,市政府与国家民航总局签署了共建国家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协议。国家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说,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十分重视,这也为民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遇。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依托天津港保税区的空港物流加工区而建。基地将重点发展民航科技装备制造加工、研发、维修、技术服务、培训等产业,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益,推进民航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高中国民航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仔细分析10月份新区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项目,我们会发现,围绕主导产业的大项目占了绝大多数。
10月份,滨海新区主导产业招商成绩突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特别是化工产业的招商成为新的亮点。仅开发区新批准的项目中,就有20家化工类项目,25家项目从事电子元器件生产,10家汽车零部件项目。在增资项目中,22家为化工类项目,26家从事电子类,13家为汽车配套。此外,制造业项目增长势头迅猛,在新批186个项目中第二产业类项目有132个,占全部新批项目的71%。合同外资10.04亿美元,占开发区全部新批合同外资的78%。这充分说明,滨海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继续呈现出新的增长势态。
滨海新区继续吸引着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目光。在开发区新批准项目中,有41个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其中新批项目中有5个、增资项目有9个属于世界500强项目。
滨海新区功能优势显著提高。这一地区具有集港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于一体的功能聚集优势。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十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开发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服务华北、西北地区和北方最大的保税通道,进出区货物总值中60%以上是外省市创造的,被国家批准为区港联动试点。在10月份的重大项目工程中,有许多是围绕提升滨海新区功能优势的项目,成为最大亮点。其中,市政府与国家民航总局共建国家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协议的签署,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大楼的落成,是提升滨海新区国际贸易与航运功能,完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发展的重要举措,必将进一步推动滨海新区临空经济和港口的快速发展。
天然气民用户达256万气化率100%
天津市的“绿色能源”天然气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将更加迅猛。到2010年,全市天然气居民用户将达到256万户;天然气管网覆盖全市十八个区县的全部城区及部分城镇;城镇居民燃气气化率达100%;天然气年用气量预计达到34亿立方米;天然气使用量占一次能源比例由现在的2%上升到6.65%,使天津的天更蓝,城乡大气环境更环保。
据了解,天津市市的城市燃气气源结构现由天然气、煤制气和液化石油气组成,天然气为城市主导气源。担负天津市燃气供应的天津市燃气集团,在供应近一万工商业用户燃气能源的同时,还担负着全市185万多居民用户供气任务,其中天然气民用户有123万,煤制气民用户有32万,液化气民用户约30万。作为能源先行官的天津市燃气集团“十五”期间,在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各种困难,在全市发展燃气民用户50多万,新增燃气管网1400多公里,使燃气管网总长度达到6500多公里,遍及全市17个区县。通过努力,使全市天然气年用量达到7亿立方米,而随着清洁能源应用比例的不断增加,全市煤炭使用量减少50 万吨/年;减少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1.3万吨/年;减少造成大气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40万吨/年;减少造成环境粉尘污染的灰渣60万吨/年,为改善城乡大气环境,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燃气集团按照建设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乡镇城市化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市区和包括武清、宝坻、静海、蓟县等新城区天然气居民用户,到2010年全市天然气居民用户将达到256万户,比“十五”末增长一倍多。城镇居民燃气气化率达100%。为配合居民用户发展,还将建设天然气低压管网2100多公里。在保证居民用气的同时,积极发展工业用“绿色能源”;发展以天然气为能源、能够制冷、供热、发电三联供的天然气空调,以减轻城市供电压力;发展天然气汽车等清洁能源项目。
天津市燃气集团积极支持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发展规划的滨海新区建设,积极为滨海新区建设“一环”、“三横”、“三纵”高压天然气管网373公里等工程。积极引进液化天然气,作为天津地区的第二大"绿色能源"。滨海新区年用天然气21亿立方米,天然气用量占一次能源比例力争超过20%,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天津市燃气集团还将建设全市“绿色能源”动脉管网,使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天然气气源,能够互相调度的同时,使除蓟县外的全市双线供气,并使“绿色能源”管网覆盖全市18个区县。建成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两个区域管网东西联动,互为支撑的城市供气大格局。到2010年,全市天然气年用气量预计达到34亿立方米,天然气使用量占一次能源的比例由现在的2%达到6.65%。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