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资讯详情

铁路投资缺口高达6万亿 地方大尺度示好外资

更新日期: 2014年08月29日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摘要: 业内人士对本报分析称,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入国内民间资本不畅的情况下,多个地方纷纷将“绣球”抛向外资。

 

    业内人士对本报分析称,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入国内民间资本不畅的情况下,多个地方纷纷将“绣球”抛向外资。
 
    步入第三季度末,铁路建设即将迎来传统旺季。为保证年度目标顺利完成,从中央到地方都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引资大战。
 
    江西省26日官方消息称近日出台《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江西将全面放开铁路建设市场,多方式、多渠道筹措铁路建设资金,鼓励境内外资金以股权等方式参与省内铁路建设。
 
    记者梳理发现,近两月来,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区都出台了不同的引资政策,基本表示全面放开铁路市场,欢迎各种资本各种形式的合作。一名地方铁路局人士昨日告诉本报,地方在引资上的顾虑比铁路总公司要小,随着城际铁路等权限下放,各个地方可以放开的权限更多。
 
    业内人士对本报分析称,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入国内民间资本不畅的情况下,多个地方纷纷将“绣球”抛向外资。国家发改委官员也曾公开表态欢迎外资在相关条件下加入国家级项目的投资。“在过去,铁路是否能够引入外资被看做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这名人士称。
 
资金缺口大
 
    江西将在下月开通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江西将以“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争取境内外资金以股权或债权方式投资省内铁路建设,推动铁路项目公司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等,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独立投资建设铁路专用线和铁路专用货场。
 
    为吸引资本,各地方纷纷开出了项目表和政策红利。本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安徽、山西、江西等十多个省份明确公布了首批吸引社会资本项目表,包括总投资额及各类项目明细。
 
    在这些省份中,数千亿元的投资计划比比皆是,按平均每个地区2000亿元投资额度计算,全国需要接近6万亿投资,资金缺口十分大。
 
    不仅地方,国家层面在引资方面也暗暗发力。国家发改委此前向社会公布首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80个项目大礼包,涵盖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发改委人士称,首期主要是与市场磨合,后期将会开放更多项目。
 
    上述地方铁路局人士称,尽管此前地方铁路也在以各种形式引资,但大规模放开的拐点是国务院去年8月发布《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
 
外资受地方青睐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引资不畅的情况下,过去以封闭著称的铁路频频向外资示好。不仅多个地方表示希望外资加入地方铁路,前述发改委官员告诉本报,即使是此前公布的80个引资项目,外国投资者同样可以参与,但必须遵守特定项目既有的对外资投资的有关规定。
 
    江西省明确表态“鼓励境内外资金以股权等方式参与省内铁路建设”,四川省近日也发布《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八条措施》,表示让外资企业享受企业国民待遇,参与公路、铁路、能源、电信、水利、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的示范性重大项目,并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
 
    此外,山东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称,济南至青岛高速铁路面向国内外引进战略投资者,并称“此举是对中国高速铁路项目投融资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前述地方铁路局人士称,引入外资主要集中在地方铁路和专项铁路,对于部分设计到国家主干线的工程,外资还是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入。
 
盘活土地打底
 
    尽管发布了多个政策高调引资,但即使铁路系统内部,对短期内引来大量资本也信心不足。前述地方铁路局人士称,铁路投资大、收益见效慢,导致外部资本观望情绪十分浓重。
 
    在此情况下,盘活有效资产成为铁路建设“保底”的选择。比如,江西将支持铁路车站及线路用地一体规划,按照市场化、集约化原则实施综合开发,以开发收益支持铁路发展。
 
    在具体形式上,江西将鼓励对现有铁路建设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盘活铁路用地资源。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新开工铁路项目周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开发收益全额用于铁路建设。
 
    国务院上述意见发布以来,全国铁路系统都掀起了一股盘活土地探索的热潮。前述地方铁路局人士称,铁路目前最有变现价值的就是土地,相关开发商也垂涎已久。江西的做法与大多数地方相同,具有普遍性。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