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山东水泥>十一五规划
  • 暂无资料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日期: 2007年08月28日 来源: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体:

前 言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对于我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至关重要。编制和实施《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

    《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我省实际制定,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增强活力、加快建设,主要阐述政府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纲要》是今后5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基础环境篇

    “十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展望“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同在,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第一章 “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省八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克服非典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五”主要计划指标提前一年完成。

    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国民经济呈现逐年加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于2002年和2004年连续登上1万亿元和1.5万亿元两个台阶,2005年达到18468.3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47美元。政府财力持续扩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72.7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22.5%。

    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形成和涌现了一大批优势产业群、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现代服务业主导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

    外经外贸、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2005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9.7亿美元,出口总值达到462.5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倍。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达到29.3%,居全省出口产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1%,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规模、素质、经营水平迈上新台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1.6%提高到48%。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国有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省农民累计减负220多亿元,累计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6.3亿元。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经营性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普遍推开。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迈出了新步伐。

    重点建设成就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2981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93倍。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进展顺利,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16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3257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8亿吨,电力装机总容量3600万千瓦,分别增长58%、17%、124%和80%。

    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城市规模、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呈现互联互动良好态势。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8%提高到2005年的45%,山东半岛已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城市和产业聚集区之一。农村公路改造完成8.8万公里,村村通电、通车、通电话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2%。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能力不断提高,五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4万项,授权专利4.36万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更加巩固,高等教育高速发展,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17.1万人,比2000年增长2.9倍。“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医疗卫生得到加强,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升。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5.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4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8.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1.9平方米和29.6平方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52.7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2863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生态省建设取得新成效。环境保护得到大力加强,循环经济有效推进。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4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达到24%,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省委、省政府求真务实,创新思路,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

    一是解放思想,推动加快发展。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环节,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发展趋势,确立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实施加快半岛城市群发展,打造制造业强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是抓住关键,实施重点突破。培育外经外贸、高新技术和民营经济“三个亮点”,培植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知名品牌“三个一批”,突出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促强扶弱带中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全省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是执政为民,维护群众利益。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十大民心工程”,着力为人民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以路水电医学为重点,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到实处,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五是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平安山东”、“诚信山东”和“文明山东”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在全省形成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六是求真务实,提高工作成效。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实施政府工作提速,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环环相扣抓实施,不间断地抓重点促全面,不断完善激励干事创业的机制和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开展工作,全省上下思路清、工作细,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确保各项重大决策贯彻落实。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产业层次和素质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应对经济国际化的能力不够强;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日益明显,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社会建设和管理滞后,某些方面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对此,要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第二章 “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省基础条件,“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还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的考验。

    (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未来五年,我省处在经济实力、整体素质、发展地位跃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跨越重要台阶的经济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跨越3000美元,经济发展迎来乘势而上、实现跨越的重要时期。

    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阶段。我省城镇人均收入已突破1000美元、城乡恩格尔系数降低到0.5以下,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城市居民消费从舒适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居民消费从侧重量的增加向侧重质的改善转变,已进入住房、汽车等10万元级消费阶段,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将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投资建设集中回报阶段。“十五”期间,特别是后三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在建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投产并产生效益。预计今后我省仍能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继续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阶段。市场容量大,相对较低成本、多层次、丰富的人力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较强的能源保障能力,使我省的综合优势更为突出,制造业强省建设面临新的机遇。

    对外开放水平加速提高阶段。我省地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和中日韩东亚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将更大规模地承接国际产业、研发集群式转移,经济外向度将进一步提高,并促进开放层次和水平的快速提升。

    半岛地区经济地位迅速上升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重心向北扩展趋势明显。山东半岛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条件、生产要素、资源禀赋、产业体系,与引进资本、技术有机组合,大有希望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经济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将面临全面、深刻的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应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追求更大比较利益,克服资源和环境约束,我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实质性转变,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体制由基本建立向完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履行入世承诺,增强经济活力,必须冲破思想观念束缚,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加快我省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城乡结构由二元向统筹转变。我省正处于城市化水平30%—70%之间的加速推进时期,产业和人口加速聚集、城市文明加速普及是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势,必须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良性机制,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工农联动、城乡联动转变。

    (三)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竞争期。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省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面临着许多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面临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世贸组织产业保护期结束后,将对我省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带来冲击。依赖于成本价格优势的低端出口,将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和冲突。国内长三角和珠三角领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区域间将形成竞相发展态势。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我省将面临更广领域和更加激烈的竞争。

    面临资源环境、人才科技、体制机制的瓶颈约束。我省人均占有资源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重型化为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土地、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短缺矛盾将日益尖锐,环境承载压力十分严峻。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不适应,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不适应,将制约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面临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繁重任务。“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进入新的人口增长高峰期,促进充分就业、提高人均占有水平的难度加大。“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社会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维护稳定任务十分艰巨。

    从外部条件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新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导向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生产要素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重组转移,特别是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呈加快之势。国内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政府宏观调控更加成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世界最大的二元经济体的加速转型,奥运会的举办,将为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中国制造”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虽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也存在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石油价格、汇率变化可能引起经济波动等诸多问题,但总体上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面对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全省上下必须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把握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任务目标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章 主要任务和指导方针

    确保“十一五”及今后时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按照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目标,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总的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科学发展,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协调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现代化半岛城市群、环境优美生态省和社会主义和谐山东,努力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发展。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避免大起大落,保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紧抓住结构调整主线,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增加个人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形成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全面贯彻城乡统筹的方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要以人口城市化为核心,引导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健康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强化对区域空间开发秩序的引导,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形成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要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市场和国际资源,妥善应对开放风险和挑战,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有利于创业发展和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更加注重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着力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完善社会管理和协调机制,加快建设文明山东、平安山东,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第四章 发展目标和远景展望

    完成“十一五”时期的总任务,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达到一个新水平。主要目标确定为:

    经济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0年达到30000亿元,人均超过39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5∶3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

    资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降低22%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左右,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8%。

    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

    改革开放。行政管理、财税、社会事业、城乡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所有制结构明显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提高。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40%。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0亿美元左右。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联动发展,初步形成城乡统筹的发展局面,城市化水平达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