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山东水泥>十一五规划
  • 暂无资料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更新日期: 2007年08月28日 来源: 中国峰城 【字体: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我省是建材生产和消费大省,发展建材工业具有资源、区位和市场优势。本世纪头十年,是我省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结“十五”工作经验,探索内在规律和精心编制并实施好建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建材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五”建材工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拉动,我省建材工业在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有了较大提高,为全省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主要成效 

    1、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全省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由1027户发展到2130户,从业人员由32.3万人发展到44.5万人,资产总额由445.8亿元发展到1037.2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06.2亿元增加到485.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5.6%;产品销售收入由348.2亿元增加到1540.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6%;实现利税由37.75亿元增加到173.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5.7%;利润总额由18.3亿元增加到103.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1.3%;上述指标在全国均列第一位。

    建材产品出口创汇额由3.1亿美元增加到10.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7.3%,居全国第三位。 

    2、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1)大型水泥预分解工艺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国产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成熟可靠,单位投资大幅度降低,建设工期缩短。“十五”以来,全省共建成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42条,其中日产2000吨及以上规模的22条,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11条。到2005年底,我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达到5620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能的比例达到40.1%,比2000年增加30.3个百分点。水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由不足20万吨提高到37万吨。 

    (2)浮法玻璃工艺已经成为平板玻璃工业的主导技术。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第一片“金晶”超白浮法玻璃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全国住交会产品创新奖。青岛亨达玻璃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真空玻璃为我国建筑节能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平板玻璃工业已形成淄博、青岛、威海、德州四大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平板玻璃由1559万重量箱发展到4761万重量箱,年均增长率为25%。 

    (3)玻纤工业迅猛崛起,池窑拉丝玻璃纤维已成为我省玻纤工业的主导产品,其产量由2.18万吨发展到27.2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5.7%,已占全国玻璃纤维总产量的1/3。 

    (4)新型建材长足进步。新型墙材的生产比例(占全省墙材生产总量)由2000年的26%提高到46%;新型墙材的应用比例由32%增加到65%。化学建材中塑料门窗工业组装设备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0%,应用推广率达到45%以上。“十五”期间,全省纸面石膏板产量由0.47亿平方米发展到3.3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47.3%。 

    (5)“十五”期间山东建陶行业产量增加近三倍,已成为全国第二产量大省。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装饰与造型设计及配套能力、高中压注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花色品种进一步增加。 

    (6)高附加值、深加工的异型石材及工艺石材制品已占石材产量的30%以上。世界最先进的石材异型加工生产线在我省有4台套。 

    3、大型建材重点骨干企业迅速成长 

     济南山水集团、山东玻璃集团、泰山玻纤有限公司、蓝星玻璃集团、德州晶华集团、沂州水泥集团等6家建材企业被省政府列为全省200强重点骨干企业。目前,山水、山玻、蓝星、泰玻、泰和等企业的生产规模位于全国行业前列。在2005年度中国建材百强中山东建材企业占12个、中国水泥五十强中山东建材企业占7个、中国平板玻璃产量十强中山东建材企业占2个、中国卫生陶瓷产量十强中山东建材企业占2个、中国玻纤纱产量三强中山东建材企业占1个。 

    4、全行业节能、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并取得良好成效  

    近年来,建材产业已成为利废的主要产业之一,大量冶炼矿渣、钢渣、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很大部分被用作水泥、墙体材料和新型建材的原料。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过程中,累计节地14.86万亩,节能624万吨标煤,利用工业废渣7500万吨。建材产业利用固体废弃物占全省工业利用固体废弃物总量的70%以上,五年减少粉尘排放量约60万吨。 

    5、实施名牌战略有了新的跨越 

    “十五”期间,山东玻璃集团的“金晶”牌浮法玻璃,山东蓝星玻璃集团的“蓝星”牌浮法玻璃,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的短切纤维毡和无捻粗纱等3家企业的4项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山东皇冠集团等建陶企业的7项产品荣获“中国建陶名牌产品”称号。95个产品荣获“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省水泥生产仍以落后的立窑水泥工艺为主,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占3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1个百分点。玻璃工业主要窑炉系统及其生产的平板玻璃总体水平较国外仍有明显差距,平板玻璃的深加工率较国外差距更大。建筑陶瓷行业个性化、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机非金属材料规模化生产技术和装备方面较落后,成品率低,产品品质稳定性差;先进的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缓慢,许多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小,我省经引进日本石墨乳生产线后,开发出200多种产品,而国外则多达1400余种。 

    2、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十五”期间,全省立窑水泥产量增长3000多万吨。占水泥总量60%以上立窑生产能力的存在是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采用“中国洛阳浮法玻璃”的企业其工艺技术水平较之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10%~15%的建筑陶瓷砖企业尚在使用落后的设备。全省仍有砖瓦厂3000多家,占地20万亩,每年生产实心黏土砖200多亿块标砖,毁田4万多亩。我省60%的石材产量为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所生产,石材加工企业70%是小型企业。 

    3、能耗环保等技术经济指标相比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水泥生产吨熟料耗标准煤超过130千克;中小水泥企业石灰石资源利用率仅为40~50%;小石材企业矿山开采以原始开采为主,其石材资源利用率仅为20-30%;建筑卫生陶瓷综合热耗整体水平较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非金属矿企业绝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资源浪费严重。
我省建材工业粉尘排放量居各工业行业之首。其中,水泥行业排放量占全省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80%。 

    4、行业集中度低 

    目前,我省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为37万吨,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平均规模是90万吨左右。生产能力大于200万吨的大中型企业不到15家,占企业总数的3%。我省石材加工企业多达5000余家,平均规模仅为10万平方米,而发达国家石材企业加工板材平均规模是100万平方米左右。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一)机遇条件 

    1、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提高建材工业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融合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后我国将处于入世的“后过渡期”,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跨国投资出现回升趋势,这对建材工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2、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实现翻两番,未来国民经济必将保持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增长仍然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大的规模,对建材工业的拉动作用将是持续强劲的。 

    3、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给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量上来看,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预计将接近60%,未来十几年需要新建住房约95亿平方米,更新改造住房约13亿平方米。这就需要大量的建材产品来满足其需求。从质上来看,在新的发展阶段,建筑业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建筑部品化和工厂化生产将成为其重要标志,建材工业必须满足其相应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日益提高,装饰装修材料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4、山东属经济发达省份,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化战略也将加快推进。随着我省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市场消费需求将持续增加,特别是住宅消费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成为热点,将进一步增加对建材的需求。胶东半岛是我省最发达的经济圈之一,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给我省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建材工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构建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效节能的建材行业、新型节能住宅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引发建材工业的新需求。
我省地处东部沿海,比较优势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优越,建材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交通运输便利,生产成本较低,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建材工业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形成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和比较完整的建材工业体系,竞争力有了显著增强。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二)不利与制约因素 

    1、能源、资源、环境已成为制约建材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材工业是资源型的原材料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山东可用于生产建材的资源并非十分丰富,如已探明的石灰石保有储量为20-30亿吨,按现有的水泥生产规模,使用年限最多不超过30年,如果不合理规划,随意滥采乱挖,开采年限更短。 

    2、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建材企业窑炉多、烟囱多,生产中排放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是环保部门监控的重点。近年来,不少水泥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环保设施进行改造,大大改善了环境。但随着新的《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排放限值要求大大提高,机立窑企业达标排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对建材行业的影响尚未显现,但从长远看,减排CO2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3、生产高成本时代的到来,矿产资源、环境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的提高对建材工业发展带来制约。 

     4、建筑节能对建材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7.5%,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城乡建筑中,只有3.2亿平方米算得上是节能建筑。现在全国城乡每年新竣工的2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也只有不足5%属于节能建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性能优越的新型墙体材料、门窗、屋顶材料的发展缓慢,应用不畅。发展节能建筑需要以节能型建筑结构体系和新型建材产品为重要支撑,这就要求建材工业要大力开发和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型门窗、屋顶材料,推广应用建筑综合节能保温体系和技术,加快淘汰“秦砖汉瓦”,为节能建筑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 

    5、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国外大型建材企业依据其雄厚的资本以及技术、管理等优势,通过并购,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已构成了对我国民族工业的挑战。国内市场同业竞争的压力也日趋增大。浙江省近几年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达80%以上,多出我省近40个百分点。安徽省水泥行业优势突出,安徽海螺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水泥集团,熟料生产能力已达到6000万吨,列世界水泥十强企业中的第六位,比我省最大水泥集团的产能高出两倍多。 

    三、“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节能、节地、节水、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为中心,以服务于建筑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应建筑业和装饰装修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建材加工制品业,全面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山东建材工业由“大”变“强”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技术经济目标: 

    1、行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稳定提高。建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6%,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效益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建材行业领先地位。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型干法水泥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0%,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4000—5000万吨;商品混凝土推广应用率达到30%以上。

    ——优质浮法玻璃的比例提高到30%,玻璃深加工率达到50%,整体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新型墙材的应用比例由65%提高到80%以上。所有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

    ——玻纤产量达50万吨以上,池窑拉丝比例达到95%。 

    3、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建材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25%左右。

    ——2010年单位水泥综合能耗下降15~20%。大力推广低温余热发电,提高水泥厂能源利用效率,力争使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2000t/d以上)低温余热发电推广率达到60%以上。

    ——浮法玻璃熔窑热耗降低15%~20%,玻璃熔窑使用寿命达到10~12年。

    ——实现卫生陶瓷综合热耗降至230~570kg标准煤/t、建筑陶瓷综合热耗降至1.5~7.5kg标准煤/平方米。

    ——万块标砖墙材的综合能耗由0.5—0.7t标煤/万块,下降到0.4—0.5t标煤/万块。

    ——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力度,使用总量提高20%。重视利用工业脱硫石膏、磷石膏等生产石膏制品,使我省工业废石膏的综合利用率在“十一五”末达到60%以上。 

    4、粉尘治理效果再创新高。

    所有建材企业按环境治理有关规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水泥企业粉尘总量减排20%。 

四、“十一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产业布局

    (一)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 

    1、水泥工业 

    “十一五”期间,继续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大型化装备。加快本省开发5000t/d级成套设备和6000t/d级以上规模的部分大型装备的国产化,主要是高效率的熟料烧成系统与高效节能的粉磨设备、新一代冷却机、大型高效收尘设备等。重点是创新的粉体加工技术。合理布局,着力打造枣庄、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潍坊六大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形成集中生产熟料、分散配套粉磨的生产格局。建立采取提高产品标准、环保要求、市场准入和资源利用等条件的落后工艺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水泥工艺的步伐,力争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将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70%以上。 

    2、玻璃工业 

    通过技术优化与集成,全面提升浮法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重点解决节能、环保、准光学质量熔化技术,超厚、超薄板成型技术,在线镀膜改性技术以及工艺,监控与专家诊断等成套生产技术及装备,使玻璃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发展要全面保障国防军工建设和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促进新产品开发,坚持集团化发展战略,鼓励优势技术、优势企业发展,在特种纤维和玻璃纤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石英玻璃、工业技术玻璃、高性能陶瓷、人工晶体等高科技领域的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

    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池窑拉丝工艺水平,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无碱池窑拉丝先进生产技术,建设年产3万吨—8万吨以上高水平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重点发展与池窑拉丝配套的产品应用开发和制品深加工,支持大企业集团和特色企业发展,积极扩大出口创汇,使玻纤产品成为我省出口型建材优势产业。 

    4、建筑卫生陶瓷 

    建筑陶瓷全面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提高装饰与造型设计及高中压注浆连续生产技术水平。重点解决连续式球磨机和大容积连续式振动磨的研制,10000型以上全自动喷雾干燥塔,卫生陶瓷连续组合注浆成型工艺及装备,以及提高色釉料质量的高效干法除铁设备和信息化技术控制生产和造型设计。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建筑业的发展,提高釉面质量、造型设计符合时代要求和民族特色,向轻质高强、多功能、多品种、多花色方向发展。形成以淄博、临沂等为主的高档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卫生陶瓷的发展在提高质量、档次和加强配套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卫生陶瓷产品的节水技术,采用新型水箱配件,实现水量分档冲洗,用纳米技术形成超平滑的抗污陶瓷釉面,减少冲洗水量等,发展环保、自洁、抗菌等多功能产品。形成以潍坊美林窑业公司为核心,产品规格、品种配套齐全的卫生陶瓷的出口基地。 

    5、非金属矿工业 

    要充分发挥我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为导向,发挥非金属矿加工延伸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特点,积极研究开发能源、环保、建筑、电子工程、农业、生物、国防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性能、高附加值的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和应用技术。
发展高纯硅材料新资源的找矿、勘察及提纯开发利用技术,环保用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技术与产业化,非金属矿产品提纯、超细改性技术及设备,非金属矿产品改性、复合技术。

    6、石材 

    大力培育莱州、平邑、五莲、嘉祥石材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向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与配套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产业人才培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7、新型墙体材料 

    大力发展健康、环保、节能、轻质、安全、耐久型房建材料的生产技术;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技术。大力发展各种具有轻质、保温、节能、装饰功能的建筑砌块制品。以消化吸收引进设备为基础提高生产技术装备的大型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砌块产品的质量和系列配套水平,提升建筑砌块技术与装备的竞争力。发展包括纸面石膏板、纤维增强薄板、混凝土空心条板在内的各种轻质建筑板材,建立先进的具有特色的新型墙板材料技术与装备体系。
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等生产空心砖和装饰砖的新技术与新装备,推广高掺量高空洞率、高强度粉煤灰、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新工艺,开发采用农作物秸杆为主要原料生产环保型轻质板材的新技术、新工艺,保护耕地,提高产品档次,促进行业向环保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内外墙装饰材料、玻璃钢门窗等现代门窗以及新型管材管件等建材产品。重点发展装饰性好、耐污染、耐老化的外墙涂料;开发和推广玻璃钢等新型节能门窗,增加规格品种,形成系列化、配套化;继续开发各种工业用、建筑用保温隔热制品,着重开发和推广具有高效保温层的复合保温板。新型防水密封材料要不断向规模化、高性能及利于机械化施工方向发展;塑料管材管件重点发展室内上水管、燃气管、热水管和地下排水管等新品种。 

    (二)提高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 

    重点培植济南山水、中联鲁宏等3—5个大型水泥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要充分发挥在技术、管理、资金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每个大型企业集团年生产能力均达到1000万吨以上,全省水泥企业个数减少一半左右。加大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整合力度,培育3—4家进入全国十强行列的企业。以大型池窑拉丝企业为龙头、以玻纤制品材料产业园为载体,培育玻纤的航母,跻身世界玻纤之列。要着力培育莱州、平邑、五莲石材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打造“中国石都”,“中国石材之乡”,培育嘉祥石雕业,扶持“中国石雕之乡”的区域品牌。要加快扶持3-5个年产值超百亿的石材工业园区,5个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 

    (三)延伸产业链,发展加工制品业 

    适应建筑业和装饰装修业的发展要求,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建材加工制品业。

    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干粉砂浆、预拌混凝土等水泥深加工产品,力争到“十一五”末我省商品混凝土推广应用率达到30%以上;适应建筑现代化、城市管网建设与改造、城市污水处理、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积极发展水泥制品业,力争使水泥制品业使用水泥的比重在“十一五”末降低到20%以下。 

    玻璃工业要朝着发展功能性材料和提高深加工程度方向迈进,力争到“十一五”末使我省玻璃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依托现有的玻璃及深加工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加大投入,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向高水平、高质量、新功能、新品种方向发展。加快发展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汽车安全玻璃以及装饰玻璃等,提高产品附加值,重视玻璃技术的应用研究,大力发展各种不同尺寸规格和安全、隔热、保温等功能的平板玻璃和深加工玻璃产品。在光电子、信息、通风、能源、生态环境、航空航天、军工、国防领域开发和生产特种玻璃材料,满足建筑、汽车、电子等行业发展的需要,把玻璃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出品牌,推动玻璃深加工产品向配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积极开发玻纤品种,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发展玻璃纤维生物及医用过滤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及其制品,满足生物净化和工业除尘的市场要求;发展各种高性能、多功能玻璃纤维制品,包括优质增强型玻璃纤维纱、毡和代石棉制品,满足汽车及城市轻轨交通工具对各种复合材料的需求。大力发展与石材加工业相关的机械设备、金刚石工具、辅助材料、防护与保养材料的生产与销售,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相关配套产品要进一步占领市场,拓宽市场,不仅满足我省市场需要,还要大力研制高质量产品,走出国门,加大国外市场的开拓。

    (四)发展循环经济 

    为实现建材工业持续发展和向生态化转型,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消耗,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建材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开发生态环境建材产品;同时要充分发挥建材工业可以消纳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优势,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利用页岩、泥岩、粉煤灰、煤矸石等材料替代粘土配料,利用矿渣、粉煤灰、磷石膏、赤泥、铬渣、铜渣、电石渣等工业废渣作原料和混合材,推广采用劣质煤燃烧和燃料替代物生产水泥熟料的新技术,不断拓宽水泥生产的原料来源,节约传统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不断优化原材料配比,开发应用高产高效节能细磨技术、助磨技术和矿物掺合料机械活化技术,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渣使用量。 

    2、进一步研究和提高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装备技术水平,力争在大型高效粉磨系统,低热值燃料应用、低温余热发电、城市垃圾处理、工业废渣及可燃废弃物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有所突破。 

    3、采取多种措施,依法推进散装水泥的发展。积极推进新科技成果、新技术在散装水泥生产、经营、运输和使用环节的应用。 

    4、玻璃行业采用纯氧燃烧技术,提高窑炉熔化率,改善玻璃液质量;窑炉采用全保温技术,减少热损失;熔窑使用高品质的耐火材料,减少耐火材料对玻璃液的污染,并使熔窑寿命达到10~12年。 

    5、大力开发推广节能煅烧技术生产建筑卫生陶瓷坯体,缓解资源、能源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低品位原料和各种固体废弃物替代原料开发陶瓷原料的替代原料,解决原料日益紧缺的问题。重点解决生产过程污染及废弃物(废原料、泥渣、窑具、废陶瓷和包装物)的综合处理。 

    6、研究新的玻璃纤维成分,以利于环境保护,加强环保技术应用开发,治理三废污染。池窑烟气氟化物、硫化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球窑严禁使用氧化砷作澄清剂,烟气处理不达标企业不允许生产,坩埚法拉丝企业三废处理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要停产整顿。注重原材料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7、通过原料改性、产品革新和工艺技术装备开发,提高新型墙材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周期;提高粉煤灰、煤矸石、建筑垃圾、工业尾矿、工业石膏等废弃物在新型墙材产品中的利用水平,在大中城市推进工厂化节能速成墙产品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十一五”主要对策措施 

    (一)加快结构调整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精神,结合我省建材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抓紧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促进我省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安全、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对淘汰的生产设备进行废毁处理。建立健全落后企业退出机制,在人员安置、土地使用、资产处置以及保障职工权益等方面,制定出台有利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和退出市场,有利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改革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体系,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 

    贯彻落实国家八部委《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发改运行〔2006〕609号),坚持总量控制,依靠发展促调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各地水泥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编制山东省水泥发展专项规划并发挥其指导作用。 

    大力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大型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新建项目必须依托现有企业,不铺新摊子。核准新建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前,项目建设单位和当地政府必须按要求承诺等量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环保验收时要严格检查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情况,质量监督部门不得给淘汰企业换发生产许可证。 

    严禁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新建、扩建和单纯以扩大产能为目的技术改造项目。凡是以文化、旅游、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的中心城市、沿海城市、旅游城市规划区内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环境重点控制区,今后一律不再建设水泥项目,现有水泥企业要逐步关停并转。 

    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向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倾斜,逐步取消立窑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免税政策。完善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和规范,提高建设、建筑工程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依据不同工程的需求选择水泥类型和品种。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涵洞等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禁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立窑水泥。 

    继续加大整顿和规范砖窑生产力度,严格控制砖窑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数量。禁止新建、扩建实心黏土砖生产线,现有实心黏土砖设备不得异地转移,要有计划地对实心黏土砖企业进行转产改造。 

    (二)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鼓励和引导企业注重品牌建设,把争创名牌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争创名牌与“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有机结合起来,把争创名牌与提高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知名度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建材行业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数量和影响力。一是强化规划引导,把培育名牌与培植支柱产业、培育大企业集团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省建材行业名牌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增强品牌的带动作用。二是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进各项认证认可,使产品与国际接轨,改进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夯实名牌工作基础。三是以培育壮大名优品牌产品为重点,把企业市场主体作用与政府引导结合起来,力争到2010年,使我省建材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0个以上,山东省名牌超过60个。 

    (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全行业开展以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的节约活动,减少资源消耗。引导建材企业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研究制定可行的节能措施和目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快淘汰落后设备,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一是对陈旧落后、耗能大的各类专业设备实行强制淘汰。二是利用各种节能技术对变、配电设备、空调室、空压机房及耗能大的风机水泵、电动机、照明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三是严格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进行节能综合评估,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淘汰用能产品、设备目录进行监督检查。 

    加强污染防治,搞好环境保护。一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二是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治理的监督检查,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投入,重点加强粉尘污染治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三是大力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学习推广先进经验,最大程度地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三个关键,突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五个重点,科学把握资源的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合理开发三条途径,大力促进节约型行业的建设。通过开发绿色建材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落实国家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消减废弃物的鼓励政策,大力支持能源和资源投入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低,不污染环境并可回收利用的绿色建材产品的发展;加强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开发先进的环保型生产工艺技术,提高资源利用回收再利用能力,促进我省绿色建材更快更好地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的战略举措。要将建材产业结构向环境保护、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建立废弃资源的回收和供应体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探索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处理费用的责任制度,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鼓励企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大中型企业要普遍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骨干企业必须形成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的能力,具备相关国际新技术的消化创新能力。尚未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要尽快建立并通过省级验收,以提高技术创新和快速反应能力。有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行业技术创新基地,作为开发和推广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的重要力量。鼓励企业密切跟踪国家、省的支持重点,大胆参与新材料领域863计划和新材料领域重大专项的竞争。加大科技投入,重点企业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有关鼓励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联合的新途径,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开展长期合作,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通过联合攻关、共建实验室、无形资产入股、招聘技术顾问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专项课题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研发、设计水平以及工艺和生产技术的变革。以推行ERP管理技术为重点,对企业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供应链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装备,到“十一五”末,力争80%的规模以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科技资源,通过实施再教育等方式,有重点、分步骤地培养一批在新材料研发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式人物。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技术比武等,培养一批建材行业急需的高级技术工人。

    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从国内外广泛吸纳可用之才,创建国内一流的新型材料研发中心与孵化基地。尤其是在用的环节上,要实行新的用人机制和办法,创造育才、引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促进兼并重组 

    按照市场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资产和业务重组,实现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的兼并、联合及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突出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主业优势,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重点抓好行业中各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使之真正成为我省建材工业的主导力量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根据我省建材工业的实际和特点,将市场导向、企业自愿和行政推动结合起来;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尽快培育和组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政府要为大企业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大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项目核准、股票上市、企业债券发行、国债资金扶持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

    (六)加快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建设 

    市场经济机制下,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发挥政府与企业间桥梁纽带的作用,维护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承担许多政府和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事务。所以,必须加强建材行业主管部门自身建设,促进建材行业健康发展。各级建材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状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本地区的建材行业发展规划,要对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市场容量及变化趋势、发展基础和条件等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发挥规划对建材工业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加强调查研究,抓住行业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发现典型,用典型引导行业发展,为建材行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和对策,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 加强与各级政府的联系,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技术规范提供积极服务,发挥政策和信息的引导作用,对行业投资、生产与市场供求进行及时的引导、监测和预警。 

    要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在环境容量、矿产资源、土地占用等方面严格把关,引导投资者深入研究市场、交通、能源、资源、环境条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建设的盲目性;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优胜劣汰,引导企业按产业政策要求健康发展。 

    建立行业发展研究咨询机制,组建专家库,对建材工业发展战略、项目投资、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等提供决策咨询。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