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有害元素超标风险,保障水泥产品质量安全
水泥产品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宗建筑材料,水泥产品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近年来水泥产品质量总体情况平稳,但随着水泥行业固废、危废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也给水泥产品带来一些质量风险。《2021年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通报》中水泥抽查不合格率为4.5%,其中水溶性铬(Ⅵ)和氯离子等有害元素为主要不合格项。
目前,很多水泥企业使用固废、危废、城市污泥等作为校正原料参与水泥生料配料,但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上述材料中有害元素有效监控和检测手段,造成水泥中的水溶性铬(Ⅵ)超标,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GB 31893—2015《水泥中水溶性铬(Ⅵ)的限量及测定方法》限量规定,水泥生熟料重金属含量不符合GB/T 30760—2014《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的限量要求。
另外,当下水泥市场面临供需两弱的困境,许多水泥企业出现营收、净利下滑甚至出现亏损情况,一些中小型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为降低成本试图打擦边球,未按照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品种掺加混合材,造成水泥产品混合材超标掺加,使得水溶性铬(Ⅵ)、氯离子和重金属这些有害元素引入的风险增大,同时对水泥的强度、耐久性、安定性产生影响,不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要求的同时,给混凝土工程和人身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加之伴随固体生物质燃料作为一部份替代燃料、工业副石膏的改性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取代部分水泥原材料配料等绿色低碳发展举措,水泥行业亦是面临一些工艺新技术方面的挑战,也会给水泥产品带来潜在质量安全风险,需要行业监管部门予以关注。
从质量的角度来讲,只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有害成分超标的问题是可以满足有效监控的。我们在2021年国家监督抽查总结报告中也相应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增加不合格项的风险监测,增加原、燃材料中有害成分检测方法的标准制修订,要求企业在水泥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含铬高的原材料和混合材料,减少使用高氯的外加剂和按照标准要求掺加混合材等措施。因此,只要企业强化质量意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加强质量检测频次,细化水泥出厂确认要求,水泥产品质量是可以保障的。
按照市场监管总局的统一部署,今年的水泥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已开展,承担机构将严格按照《水泥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对通用硅酸盐水泥和砌筑水泥进行抽样检验。
水泥产品的质量保证和提升是政府机构会同行业部门及生产、流通各领域各主体共同努力、自律维护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水泥生产企业强化质量意识,质检机构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作用,共同保障水泥产品质量安全。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