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创始人—“水泥大王”王涛 ——王燕谋著
开办抗日敌后水泥企业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队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天津、唐沽一带很快被占领,王涛和启新洋灰公司一起陷入日本直接统治的境地。王涛是大名鼎鼎的启新洋灰公司的总技师,时任中国工程师协会唐山分会会长,是冀东地区的名人。他享受着与洋技师一样的优厚待遇,住有花园式小洋房,月薪1000银元,年末还有可观的红利收入。然而王涛是位爱国志士,在个人名利与民族大义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誓不与侵略者为伍,决意离开启新洋灰公司。他预先派秘书,将夫人和四个孩子悄悄地安顿在上海,然后只身登上西去的列车,秘密离开唐山,成功地逃脱敌人魔掌,投向抗日敌后,与国家和民族同患难、共命运。
他辗转天津、上海,然后随民国政府军西撤,1938年5月到达民国政府临时所在地武汉。当年6月,安庆失守,九江告急,武汉战役即将打响。民国政府经济部加紧组织工厂内迁。时任经济部部长的翁文灏与王涛是好友,知道他来到武汉,便要求他负责将启新华记水泥厂迁往湘西山区。1938年7月7日,经济部发布华记水泥厂迁厂命令,并以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名义,借给法币60万元,作为迁建费。王涛临危受命,自感责无旁贷,决意完成此项任务。他随即急电华记水泥厂的母公司启新洋灰公司,要求派员来武汉磋商拆迁事宜。分管华记水泥公司的专务董事代表启新洋灰公司表示同意拆迁,并授权王涛管理该厂,同时申明今后倘与公司失去联系,可以权宜行事。
王涛持经济部命令和公司授权来到地处湖北黄石的华记水泥厂,宣布政府命令,申明迁厂大义,得到工厂员工的积极响应。接着就组织力量抢拆机器设备。经过24天奋战,完成一套旋窑生产系统的拆卸任务,连同材料分装数十条木船启运。船队沿长江经武汉穿行洞庭湖,抵达常德,然后进入滩多水急的沅江逆流而上,历尽各种艰辛,设备器材陆续运抵建厂工地。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战事已近黄石,还有一套设备未能拆走而落人敌人之手。在抢拆设备的同时,王涛派员到湘西勘察新厂址,经亲自踏勘,选定在沅江和辰水交汇处的工业重镇辰溪为复建厂地。在设备器材启运时,王涛即抽调华记水泥厂技术骨干奔赴湘西开始建厂,将陆续运来的机器进行分步安装,1939年7月设备全部安装完毕,开始试车,1939年12月正式投产。历经一年又半载的艰苦努力,王涛终于完成迁建任务。迁建的新厂取名为华中水泥厂,王涛任厂长,后在增资过程中,改名为华中水泥厂股份有限公司。
日本侵略军攻占平津地区后迅速南下,沪宁一带工商企业纷纷南迁,滇、黔、川等敌后地区一时间迁人大批企业。迁建企业建设和军事防御工程建设都需要大量水泥。云南省没有水泥工业,所需水泥全靠外地输入,但又交通不便,昆明市场水泥奇缺。云南工商界人士欣闻中国杰出水泥专家王涛已到抗日敌后办厂,于1939年初发函邀请他到昆明开办水泥厂。王涛接到邀请函时正忙于领导建设华中水泥厂,考虑到既然为了抗战来到湘西办厂,那么到云南办厂也应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决定分身到昆明建厂。经考察,确认昆明附近的昆阳县海口镇具备建设水泥厂的条件。接着为建厂筹措资金,得到云南实业家缪云台先生和多家银行的支持。1939年5月,由四家银行和华中水泥厂合资的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缪云台任董事长,王涛任总经理。自此,王涛一身二任,频繁奔波于昆明与辰溪之间,开始了更为紧张的两厂建设与生产经营工作。
建设昆明水泥工厂的最大困难是没有现成机器设备,如果完全向国外订货,时间来不及,运输也困难,而且投资大。王涛再三权衡利弊后作出大胆决定,对关键的烧成设备不采用中国已通行但进口困难的回转窑,而自行设计制造立窑。他在德国留学时曾参观过立窑厂,见过立窑生产,但并不掌握其详细的设计参数和生产技术资料,自行设计建造立窑存在许多困难。王涛知难而进,召集了两位流落在大后方的中国水泥厂和江南水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三人密切合作,凭各自经验和见识,边回忆、边绘图,设计出一台φ2.5×lOm的钢筒体立窑,同时完成全厂的工艺设计。设计工作完成后,王涛利用旧日的往来关系向丹麦史密斯公司订购水泥磨机一套,在上海订制钢筒体立窑一座。经历了各种曲折和磨难,1940年10月,终于将全部设备搞到手并安装就绪,于当年12月正式投入生产,云南省从此有了自己生产的水泥。该立窑生产线是一窑一磨,磨机轮流制备生料与水泥,年生产能力水泥6000吨。
水泥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42年4月,公司董事会决定增资扩建。由于时局变化,无法到上海订制机器设备,王涛带领大家设计出φ2.5×lOm的钢筋混凝土筒体立窑和φl.39×2.84m磨机,立窑自行建造,磨机向重庆顺昌机器厂订制。为进一步满足生产需要,后来又设计建造了φ2×8m等不同尺寸的4座砖砌立窑。扩建后,工厂生产能力达到年产水泥l.2万吨。
昆明水泥厂是继华中水泥厂之后,王涛在抗日敌后领导建设的第二个水泥厂,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后者采用从国外进口的回转窑设备,前者采用自行开发的国产立窑设备。在此之前,中国人开办立窑厂和回转窑厂都采用外国技术和设备。王涛创办昆明水泥厂时自行开发了立窑技术,数十年后该项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中国水泥工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建厂过程中采用了自行设计制造的国产设备,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尚属首例,对我国采用国产设备发展水泥工业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昆明水泥厂投产后不久,王涛又到赣西南地区选址建厂。1941年1月,民国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江西省建设厅和华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决定合资筹建江西水泥厂。厂址选定在江西省吉安县天河镇,全厂采用国产设备,建设两台立窑,年设计能力为水泥5000吨。1942年5月,江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王涛兼任总经理。工厂于1943年2月建成投产,从此,江西省也开始生产水泥。在抗日敌后又增添了一支水泥生力军。
1944年初,王涛应贵州省政府请求接办了贵州水泥厂。该厂位于贵阳市,由贵州实业公司所创办,经营了两年,连年亏损,已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王涛到工厂进行了实地考察,得出亏损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善。经过协商,由经济部工矿调整处、贵州省政府和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合资经营该厂。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投入350万元,并派员主持经营管理贵州水泥厂。不到一年,工厂便扭亏为盈,贵州省政府非常满意。
抗战八年,王涛奋斗了八年,成年累月穿梭奔波于鄂、湘、滇、赣、黔等地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在我国水泥工业空白地区,兴办起一个个水泥企业。其中,昆明水泥厂的水泥曾用于昆明空军基地、“五·一”兵工厂、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的建设;其他企业生产的水泥主要用于为抗战服务的各种设施建设,以及内迁企业复建,它们为支援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当地今后水泥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王涛作为一名中国著名的工程技术专家,在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抛弃了个人名利和安危,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对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这种爱国主义的表现将流芳百世,永载史册。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